《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55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08 13:28:10
  【更新】 第二十六章 限佛运动 (上)
  柴荣确实是五代十国最为杰出的帝王,他的能力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国家”。
  “上马平天下”指的是他的军事能力和成就,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不需要再详细叙述了,至于“下马治国家”,我们前面曾经大略讲过他治理国家的表现,比如鼓励垦荒,发展生产,均定田赋,减轻赋税等等,他在郭威的基础上,进一步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促进了后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此处略去一百字,详见历史教科书),这些都是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也是一般贤明君主惯用的治国策略,并没有什么突破创新之处。

  柴荣之所以是柴荣,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的文治武功外,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他所做的两件事情,两件十分特别的事情,这两件事情,一件是大事,一件是小事。
  柴荣所做的一件大事是限佛。
  说到佛教,应该算是地地道道的进口宗教,它发源于古印度,大概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此之前,广大中国人民群众也有着花样繁多的宗教信仰,什么牛鬼蛇神,妖魔鬼怪,但大多数都可以归入封建迷信之列,民间并没有有组织、有教义、体系化、规模化且影响广泛的宗教信仰。于是,佛教这个“舶来品”就趁机抢占了这片当时世界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多、潜力最大的市场,迅速填补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市场空白。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就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宗教,大小寺院遍布全国,僧侣和尚人丁兴旺,善男信女更是数之不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佛祖顶礼膜拜,就连许多皇帝都是释迦牟尼先生的忠实粉丝。
  综观当时的中国宗教市场,佛教的市场占有率之高,信徒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泛深刻让其他宗教信仰望尘莫及,就连佛教最大的竞争对手,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都被压制的喘不过气来,就更别提后来才挤入中国市场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之流了。
  事实上,一直到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佛教仍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这是着事实证据的,比如说武当山一直干不过少林寺,无论从功夫水平还是从旅游热度来看都是如此。
  佛教在全中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竞争激烈的市场领域,都必须善于发现并且把握时机,迅速抢占市场空白,凭借先入为主建立起自己的竞争的优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令人称奇的是,在中国风光无限的佛教,在自己的发源地印度的地位却远没有在中国风光,在印度宗教市场占有率排行榜上,佛教只能屈居老二,另一支土生土长的宗教—印度教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而且两者之间的地位和占有率差别还不小,这种现象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墙里开花墙外香,东边不亮西边亮”。
  佛教的地位在中国和印度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反差,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扶持和推广,而他们之所以大力扶持和推广佛教,当然不是因为接受佛祖的聘任,立志做一名义务免费传教者,而是在于佛教教义提倡世人不要反抗,不要争斗,要忍受现世的痛苦,弃恶从善,以换取来世轮回,下辈子不再受苦。
  佛教这种教义精神对于统治者麻痹劳动群众的反抗意识,教化广大百姓安于现状,忍受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所以历代统治者才会不遗余力的扶持和推广佛教,并且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对佛教进行适当的改造,甚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崇敬佛祖,整日诵经念佛,由此涌现出一大批狂热的佛家忠实粉丝,梁武帝萧衍、一代女皇武则天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此特别声明,上述这些并不是我个人见解,而是历史教科书和专家老师们告诉我的,如果你作为宗教信仰者对此有异议,完全可以保留意见。
  换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件事物,只要有喜欢的,提倡的,就一定会有厌恶的,反对的,而喜欢、提倡佛教,与厌恶、反对佛教这两种行为有着特有的专业术语称呼,分别叫“崇佛”和“辟佛”。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反对佛教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著名人士,比如范缜、韩愈等等,但他们主要是在理论上反佛,对限制佛教发展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真正名垂“佛史”的反佛战士是著名的“三武一宗”组合。
  所谓的“三武一宗”是指历史上的三个皇帝,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一国之君,并且都是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相对反佛的普通知识分子,他们是有能力采取实际措施反对佛教的。事实上他们也确实都亲自牵头制造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反佛运动,这些运动在佛教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法难”。

  对“三武一宗组合”中的“三武”及其辟佛事迹,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详细探讨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阅相关历史资料,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周世宗柴荣的限佛运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