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41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22 11:12:35
  【更新】 第十九章 目标——淮南十四州 (中)
  就在柴荣还在赶赴淮南前线的路上之时,淮南地区的战局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得知寿州被围的消息后,南唐皇帝李璟也是心急如焚。寿州位于淮河中游,是南唐在淮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和战略要地,一旦失守,整个淮南乃至江北地区可能都要沦于后周之手。
  为了确保寿州的安全,李璟火速派出两支人马北上救援,一路是神武统军刘彦贞,领三万唐军直接救援寿州,另一路是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军三万,屯守定远(今安徽定远),以为寿州犄角之援。
  刘彦贞是南唐著名的饭桶将军,但这次他倒是明白了一回,没有率军直接冲到寿州城下与周军交战,而是赶赴正阳,企图利用自己水军战舰的优势,摧毁后周架设的临时浮桥,截断对方的后援和退路,然后与寿州城内守军来个内外夹击,消灭围困寿州的周军。
  刘彦贞的这一举动让李谷大吃一惊,他担心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在没有向皇帝请示汇报的情况下,率领围城军队主动后撤,退保正阳浮桥,为了不给城内守军抢战利品的机会,他还收拾了尾巴,将自己留在城下的辎重粮草付之一炬。

  干完这些工作以后,他才想起来给已经抵达陈州(今河南淮阳)的皇帝送上了一道奏疏,告诉皇帝敌人很强大,形势很危险,出于安全考虑,皇帝大人您就先住在陈州,别着急来前线了,最后还提出了对下一步行动计划的意见,表示皇帝大人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一直等到冬天,等到城内的敌军疲劳不支,到时候我们再来攻城。
  柴荣收到李谷的这本奏疏后,气不打一处来,你自己擅作主张退兵也就罢了,居然还劝朕不要上前线,搞什么长期作战,如此藐视朕的勇气和魄力,这不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生气的柴荣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暴躁脾气,当即罢免了李谷的主帅职务,由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取而代之。
  冷静的来看,李谷的见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作别的皇帝,说不定就从了,可惜遇到的是雄才大略、脾气暴躁的世宗,这位皇帝不用他做主帅,照样可以攻取江南。
  为了挽回战局,柴荣立刻命令新任主帅李重进星夜兼程,赶赴淮上。
  李重进不负重任,他率军加急前进,很快渡过淮河,然后绕到唐军背后,发起突然袭击,唐军猝不及防,被斩首一万级,伏尸三十里,刚刚把李谷赶回淮河北岸的刘彦贞也光荣牺牲。
  这一路援军有去无回,吓坏了另一路援军,屯据定远的皇甫晖、姚凤部,两人听到友军惨败的消息之后,还没看到后周军队的影子,就从定远仓皇撤退,退保地势险要的清流关,附近的滁州刺史王绍颜也不甘人后,选择了直接弃城逃跑,如此胆魄和战斗力,实在是有负南唐“江南第一大国”的名声。
  击败刘彦贞,逼退皇甫晖、姚凤后,皇帝御驾也赶到了前线,后周军队的士气受到极大鼓舞,他们重整旗鼓,再次围住了寿州城,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攻势。可怜的李谷,你那“取吴如囊中物耳”的伟大理想抱负只能由你的老板代为实现了。

  临阵换帅的柴荣踌躇满志,对寿州城志在必得,自己御驾亲征,亲自指挥攻城,难道还打不下一个小小的寿州?难不成这寿州城比北汉的太原城还要顽固?还需要“春去冬来”才能攻克?我柴荣偏不信这个邪!
  但是柴荣同学,你还真别不信,被你罢免了主帅职务的李谷同学的意见还是很值得一听的,眼前这座寿州城将是你遇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守卫这座城池的是一位堪与你匹敌的一代名将。
  事实上,直到寿州城破,柴荣也没能真正战胜这位伟大的将领,这位伟大的将领就是南唐第一名将刘仁赡。
  刘仁赡,字守惠,江苏徐州人。刘仁赡出身将门世家,史书评价他“性淳谨,器度伟重,喜怒不形于色,总令兵士严而不残,有良将之才,出典郡府,郭治无治,有政绩能名,军民乐其仁信。”可以说,这是一位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可安邦,集“儒将、仁将、贤将、智将、勇将”于一身,实在名符其实的南唐第一名将。
  当后周军队入侵的消息传至南唐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身在寿州的刘仁赡却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畏惧,他积极部署守城防御事宜,并且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正确策略,迫使后周军队的第一波进攻无功而返。
  当李谷被迫退兵,奉命前来救援寿州的刘彦贞企图尾随追击,趁机捞上一把时,刘仁赡展现了自己过人的谋略,他劝刘彦贞不可轻敌冒进,盲目交战,否则遇敌必败,可惜刘彦贞不听忠告,一意孤行,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兵败身亡,白白损失了不少生力军。
  这一结局早在刘仁赡的预料之中,他没空去为壮烈牺牲的刘彦贞默哀,而是继续加紧修缮城池,加强防御。他知道,后周皇帝御驾亲征,对寿州志在必得,后周军队一定会卷土重来,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势,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日期:2014-06-22 19:15:59
  【更新】第十九章 目标——淮南十四州 (下)
  更为严峻的是,经此一战之后,后周军队一定会加强对南唐援军的阻截,朝廷派来的支援恐怕很难再有机会接近寿州城了,这座孤城只能靠自己和城内这些守军了。

  从这一刻起,刘仁赡暗暗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自己都会死守这座城池,守住南唐在淮南地区的咽喉,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绝不放弃,人在城在,城破人亡!
  正月二十三日,攻城之战再次开始。
  由于皇帝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后周军队的士气再次高涨起来,士兵们不顾墙头射来的箭矢飞石,架起云梯像蚂蚁一样前赴后继的往城头上爬,拼了命地攻城。与此同时,数万劳工则在城外忙碌着搬运攻城器械,巨大的抛石机也派上了用场,硕大的炮弹呼啸着飞向寿州城墙,气势十分惊人。
  不过这些石头制作的炮弹准头实在差了一些,飞得近的能砸中城墙却因为城池十分坚固而无济于事,飞得远的倒是能落入城内,却只是漫无目标的乱飞,最多砸到一些民居,根本无法造成大面积杀伤。
  攻城的一方攻的坚决,守城的一方守得也惨烈,城内的南唐守军在刘仁赡的指挥调度下,同仇敌忾,拼死防御,击退了周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攻城之势受阻,但柴荣显然不会就此罢手,为了加大进攻强度,他使用了一种叫做“竹龙”的攻城器具。
  从外形和功能上看,这种“竹龙”的形象化名称应该叫“移动碉堡”。这种器具使用巨大的竹竿捆绑起来作为主体架构,高度基本与城头相近,主体最上面盖上一排简易的屋子,屋内隐藏着士兵,依靠竹制栅栏的掩护,使用弓箭等武器攻击城墙上的守军,实在是一种奇思妙想的发明创造。

  遗憾的是,这种新式的攻城器具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眼见这种新武器不管用,柴荣又丰富了攻城战术,他命人在寿州城外挖掘了一条壕沟,这条沟一头连着寿州城外的护城河,另一头则连到了寿州城不远处的淝水。
  柴荣这么干,倒不是想用水攻,因为寿州城的地势并不低洼,不具备水攻的条件,他是想要抽干护城河水,方便自己的军队靠近城墙攻城。
  柴荣的目的也达到了,护城河的水被泄了个一干二净,成了没有水的旱沟,后周军队如愿以偿地靠近了城墙展开攻势,但这一招只能让他们距离城墙近了一些,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突破,可以说,这又是无效的一招。
  就这样,后周十多万军队围住寿州城,轮番上阵,数道齐攻,几乎昼夜不停,从正月到四月,整整打了将近五个月,进攻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除了不断增加的伤亡人数外,寿州城依然固若金汤,反正任凭你柴荣用尽千方百计,城内的刘仁赡总能做出针锋相对的抵御,将后周的攻势一一化解。
  柴荣终于领教了刘仁赡的厉害,也明白自己确实有些冤枉了李谷,区区一座寿州城,人口不过十多万,兵力不过两三万人,十万精锐全力进攻,居然徒劳无功,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他也意识到,以寿州城如此顽强的防守,短时间内攻克绝无可能,而寿州城之所以能死守数月,除了刘仁赡指挥有方外,援军也是他们力量的重要源泉。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皇甫晖、姚凤,这两位仁兄率领的数万援军虽然初次露面就很不给力,被周军一下子给吓跑了,但好在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跑多远,而是退回到了位于滁州附近的清流关。

  南唐的这数万援军一直没有胆量主动进攻,却一直观察着寿州城方面战况,准备有机会时随时跑过来捡便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援军对于城内的南唐守军是一个极大的精神鼓舞,让他们知道朝廷还没有放弃寿州,一定还会继续增援解围,只要坚守就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对于后周来讲,这支数万的生力军则是一个威胁,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趁自己军队疲惫时来个背后袭击或者趁夜袭营之类的把戏,而南唐另外一支一万多人的援军也在距离寿州不远的当涂北面安营扎寨,时刻准备包抄周军,救援寿州。
  为了打击寿州守军的士气,消灭南唐的有生力量,必须要解决这两处威胁,柴荣决定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赵匡胤。
  【第十九章 目标——淮南十四州】完 下次更新【第二十章 一战成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