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33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19 14:12:34
  这样一来,接到报备的总理衙门还真不好办了。因为中国驻外使臣都是二等公使,而朝鲜要派出的是全权使臣。如此一来在国外就会出现,代表朝鲜的使臣地位高于代表清朝的使臣地位,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李鸿章、袁世凯就要求朝政府,派使可以,就不要加“全权”二字了。朝鲜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蹭开了中国之口,肯定不甘心放弃其通过外交途径宣誓独立主权的初衷。所以继续和清朝磨,说这“全权使臣”的职衔是与美国、欧洲各国已经商量好的,不方便更改。要不这样吧,全权使臣的职责主要是建立外交联系,等其在国外稳定了外交关系后,就立刻改派二等参赞代理其职。

  在此事情上,老辣的李鸿章远比一直与朝鲜政府硬碰硬的小四要圆滑的多。他为了体现上国的体面,又不直接驳朝鲜的面子,提出貌似折中其实毫不让步的三项原则:一、韩使初至各国,应先赴中国使馆具报,请由中国钦差挈同赴外部,以后即不拘定。二、遇有朝会公宴酬酢交际,韩使应随中国钦差之后。三、交涉大事关系紧要者,韩使应先密商中国钦差核示。 
  估计朝鲜看到这三项原则,哭的心都有了。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换来的仍是换汤不换药的条件,朝廷上下委实心有不甘。于是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对这三项要求来个视而不见。既然中国准许了我们派使,那就先出发再说。首先接到任务的访美使臣朴定阳于1887年11月15日启程出发,因为在出发前的面圣过程中,国王只要求其尽早出发,只字未提三原则。朴定阳也就心领神会,到达美国后根本不理中国驻美使臣,独自会见了国务卿,而且还会见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

  日期:2014-06-20 09:26:20
  消息传回国内,这让总理朝鲜交涉、通商的袁世凯大为光火。因为他知道,无论此事是否由其办理,只要朝鲜在外交上出了问题,自己都有责任。于是小四声色俱厉的责问韩廷,你们竟然明目张胆的违背上国旨意,不想混了吗!?韩王早就料到他会有如此反应,就和他捣糨糊,我们肯定不会故意抗旨的,这肯定是朴定阳的个人行为,与国家意志无关。
  要说朝鲜为了宣誓独立自主,被逼的耍赖,也确实蛮可怜的。但是作为“老大”,国王、闵妃也很不厚道,他们这么说,明摆着让自己的臣子顶缸。还好朴定阳非常具有国家意识,为了不给领导添麻烦,主动站出来说这是他个人的主意,与国王无关。朝当局听说朴自己也这么说,那叫一个感动,心想这样的忠臣不重用,还能用谁?于是趁着袁世凯多次要求撤换朴定阳的机会,将其召回国内,并准备任命其为外署督办,也就是当初小四跟班金允植被褫夺的那个职位。

  为了以儆效尤,袁世凯肯定不能让朴定阳担任这个职位,不但不能担此重任,就是一般官职都不能给!发了狠的小四与较上劲的韩王在这一事件上交涉颇多,小四咬死不松口,不惩处朴不足以平“国愤”;朝鲜就抱定这是无心之过,而且有必要对三项原则进行修改。
  1889年朝鲜政府根据德国公使的建议,不再坚持授予朴定阳外署督办一职,径行授其为都承旨,也就是国王首席秘书。这种迂回包抄的计量袁世凯当然很清楚,所以他一点儿也不因为朝鲜看似的退却而高兴,相反大发雷霆,向北洋大臣李鸿章请示要严惩当事人,换句话说最好能够惩罚国王、闵妃。面对气势汹汹的“太上皇”,朝廷再次运用“拖”字诀。一面心平气和的派人向李鸿章、袁世凯解释,一面让朴走马上任,该干啥干啥。此事一直拖到1891年袁世凯因为嗣母牛氏病故回国丁忧百天,李鸿章没了耐性不再理睬,朝鲜基本实现既定目标而告一段落。

  袁世凯经此一事,充分认识到对外交涉的不易,其中曲折、困难之处与单纯的国内事务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在派使这件事情上,袁世凯并非完败。因为他的一再坚持朝鲜遵守三原则,要求惩罚不听话使臣的强硬立场,给那些不像朴定阳那样有骨气、有爱国心的朝鲜官员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早在朴出访美国不久,朝鲜就派赵臣熙为全权大臣出访英、德、法、俄、意欧洲五国。赵出了国啥地儿也没去,一直躲在香港静观袁与国王之间的争斗,当看到朴回国后不得重用,借故身体不适就自作主张回了国。李熙没办法,改派他人前往,此兄更绝,连国门都没出,一直在国内当着具名全权使臣!

  日期:2014-06-20 10:32:09
  麦克阿瑟将军作为日本的“太上皇”大刀阔斧的对其政治经济进行了改革,在政治方面出台了影响至今的和平宪法,在经济方面力挽普通日本民众于经济崩溃之边缘。对于中国人来说,他曾邀请当局的蒋介石派军队一同驻守日本,可能是最令国人容易异想天开的。相较而言,袁世凯的朝鲜“太上皇”就没有这么成功了。在他作为朝鲜“总理”的第三个任期、第九年的时候,发生了对全体国人创巨痛深的中日甲午战争。从各种史料来看,中国在此之前虽然一再对外战败,但阿Q精神极强的国人认为那是西洋人奇技淫巧,不足以为耻;此次竟然败于数千年来被鄙视为“倭寇”的日本人,着实令举国上下不能接受。

  话说回来,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明白人。早在1885年中日签订《天津条约》之时,李鸿章在给总理衙门上报有关签订条约过程的奏折中就指出,“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经过壬午、甲申两次与中国交手而失利的现实,日本当局认为自己在经济、军事上都仍与中国有差距。所以他们举全国之力开始发展军事工业,于1887年,由资深政客山县有朋提出五年装备计划,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发展,促使己方军事、军备有一个质的飞跃。由于与此项计划相配套的舆论造势非常成功,日本各阶层纷纷鼎力相助,即使是当时并不被政府认可的**行业也捐资、捐“肉身”,短短四年之后的1990年预定目标即告实现。此时的日本蓄势待发,只差一个与中国再次开战的借口。

  日期:2014-06-20 13:55:2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李鸿章看得到未来的日本,却猜不透以后的自己。同样是明白人的伊藤博文也对中国有过判断,正如西方人所说的,中国经此一事看似振奋,但不假时日就又昏昏睡去。
  一梦十年,终于相继发生了两件事,痛醒了国人。
  先说影响小一些的。咱们前文交代过,甲申之乱中开化党只有一人死于动乱之中,其他重要领袖如金玉均、朴泳孝都逃到了日本。传统政治中对于敢于忤逆皇权的行为总是一定会采取血淋淋的镇压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动乱过后纳过闷儿的国王、闵妃一定要将“甲申余孽”除之而后快。
  当时的中国政府上下也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初被派往朝鲜处理袁世凯问题的钦差吴大澂就建议朝鲜政府,一定要设法稽查,争取将其刑拘回国,实在不行的话,悬以重赏,即使在日本将其击毙也可以。李鸿章、袁世凯也认为这些人悬于海外,不断散播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抹黑中国,始终是一种威胁,同意朝鲜进行缉捕。但是日本可不理睬这些,日本的政客认为自己已经在军事上处于无可挽回的劣势,那么一定要在外交上挣回一些颜面。虽然他们同样认为这些流落到日本的朝鲜政客已经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给予了他们各种白眼、冷落,但是本着我不好过也一定不让对手好过的理念,两次拒绝了朝鲜要求引渡金玉均、朴泳孝等人的照会。

  朝鲜也是个混不吝,在官方途径遭到拒绝之后,竟然真的采用了非常规手段——暗杀。在这方面,袁世凯确实应当进行检讨。因为朝当局之所以有这样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曾几何时,日本为了抵制俄国入侵朝鲜结好中国时,李鸿章、袁世凯曾力主日当局交出流亡日本的开化党人。双方曾达成过引诱金玉均、朴泳孝离开日本到中国,再由中方将其拘捕的计划。但是此项安排因为日本政府担心引起国内大范围抗议而作罢。在此之后,袁世凯就下定决心采用刺杀的手法除掉这些不听话的朝鲜人。先是在其走马上任驻扎朝鲜总理通商交涉事宜大臣伊始,日本向其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到日本参观交流时,袁世凯就决定秘带刺客,相机谋事。后来因为日本之行作罢,小四又改变主意,计划由唐绍仪在朝鲜国内挑选政治靠谱、技术过硬的“壮士”,再由唐协同去日本,把金、朴等人给办了。最后因为残酷的现实告诉袁世凯,荆轲不是那么好找的,朝鲜竟然挑不出可供选择的刺客,此项计划不得不再次被废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