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27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然常理如此,但是对于一直处于集权统治塔尖的统治者,当自己生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危险时,即使有万分之一的活命机会,他们也不会放过的。国王、闵妃在迁往景佑宫的路上,金玉均趁势上奏,现在局势动荡,一定要请外援才能有效保证国王您的安全。我想,有必要向日本使馆求援!此时李熙已经完全废了,脑子一团浆糊;具有丰富走钢丝经验的闵妃还算明白,请日本人,那中国人怎么办?金玉均知道这个时候不能露出明显的倾向性,毕竟朝鲜人心目中的这位“坤殿”是更信赖清朝人的。所以回答道,也可以同时向清军求援,请中日双方都派人来护驾。而且既然宣召日本大使竹添进一前来,一定要有手书才好。

  闵妃听开化党这么说,也就没有话了;懦弱的李熙原本对这种事情无所谓,按规制,确实也需要纸面的命令。所以也就写了“日本公使来卫朕”七个字给朴泳孝,让他去搬日本兵。当然,日后袁世凯问起这件事,他一推三六五,说是金玉均等人握着他的手强行写下的。袁慰庭也知道在那种情况下,开化党还有求于李熙,不可能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碍于后面还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一群人众到了景佑宫,开化党立刻安排守卫:十二名在日本受过良好军事训练的士官生在正殿守卫,尹景完率领可靠朝鲜人在殿庭内外守卫,已经赶过来的日本兵在大门外。由内及外,由亲信到盟友,通过三层的严密戒备,金玉均等人牢牢控制住了国王和闵妃。
  一切妥帖之后,开化党对国王的脸面可就变了。早先那种惟命是从的神态一去不复返,转而替代的是伸手要权的强硬姿态。他们要求李熙下令废除中央各重要官职人员,任命自己拟好的人员名单。到了此时,再糊涂的李熙也明白过来,这是一场宫廷政变,这份名单表面上是希望替换现有掌权的大臣,实际上是要限制自己的权力!而悲催的是,自己已经落入了敌方之手。以他的性格,是不敢在此时说出,朕即天下,你们逼迫朕就是造反!

  日期:2014-06-11 10:31:18
  话分两头,咱们再来聊聊袁世凯。邮政局大厦之乱,清朝官员陈树棠也在其中。他躲过开化党的埋伏后,赶到庆军三营来报信。吴兆友、张光前、袁世凯三人立刻整队出发,分别赶往出事地点。当清军赶到大厦时,早已人去楼空。袁世凯没有停留,转而赶往王宫——一是确保国王的安全,二是确认国王没有落入敌对势力之手。他知道,这个时候,谁控制了国王谁就控制了局面。当袁世凯到达宫门外,见到大门紧闭,朝鲜士兵严阵以待。以他的性格,肯定已经看出了端倪,但是没有查清事情原委,没有国王的命令,贸然闯入,其政治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所以没有办法,他率队往回走。在半路中,他听说闵泳翊没有死,而是被穆麟德救到了他的住处。

  小四立刻率兵丁前往穆的住所。闵泳翊是闵妃的侄子,闵氏集团中最核心的实权人物。这个时候去见他,可以从他口中得知事情的原委,更可以给他心灵上灌一口鸡汤,所谓患难见真情,他有难了,你不去收买,还啥时候去?
  当他走进穆府时,见到一个身材伟岸、持枪独立的青年守卫在门口。为了避免误会,袁世凯走上前去报了自己名号,那青年才放松戒备,回答道,我是海关委员唐绍仪,在此保护穆麟德、闵泳翊两位大人。袁慰庭十分清楚,慌乱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十足的勇气,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他因此非常欣赏眼前的这位小兄弟,决定一定要与其结交。也由此,袁、唐两人开始了数十年的莫逆之交。在这方面,袁世凯的确有过人之处。大家都知道,袁世凯上身长、下身短,外形虽不猥琐肯定也不伟岸。他见到形象、气质如此出众的唐绍仪,第一感觉是这是个人才,我得笼络过来为我所用。识人而不妒贤,尤其是无时无刻的坚定践行,难怪他能在短短时间内收买、网络天下英才。

  袁世凯见到浑身是血的闵泳翊,本想问他事情的原委如何。可是身受重伤的闵泳翊挣扎了好久,只说了一句“开化党杀我”,就昏死过去。不得要领的袁世凯没有办法,只好先率军回营。
  日期:2014-06-11 12:46:22
  12月5日,美国、英国、德国公使都各自送三十名士兵给李熙,表示愿意保护其安全。看到这么多人,闵妃希望借重外国人的力量给开化党施压,所以频频要求回宫。她已经明白过来,这次事件都是眼前的这些人所为。要摆脱控制,只有想办法寻求清军的援助。开化党因为各项改革方案还没有拟好,还需要闵妃、国王,不能过于驳斥他们的要求,所以为了迁就两人,又把众人迁往李载冕家——就是当初和他爸爸大院君一样,被清军设计软禁的那位。

  到了兄弟家,李熙更感觉不舒服。这也可以理解,虽然亲如兄弟,却彼此仇雠,这种感觉肯定不好受,于是他继续要求回宫。这个时候竹添进一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答应了国王的要求。此举虽然遭到开化党的埋怨,但是他们手中无兵——亲军前后营只是持观望态度,仅有十二个士官生是可信任的。为了防止意外,开化党人要求国王于当日下达了一系列实行改革的命令。这些措施总体上来说,都是具有政治改良意义的。但实事求是的讲,即使没有袁世凯,没有清军,他们的措施也不可能实现。因为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想要用一天的时间推翻一个已经运行了几百年的制度,这肯定是不可能的。颁布这些命令,除了令他们过早地面对全国的既得利益者,别无益处。

  12月6日,已经等待一天的清军三将领听说闵妃已经死于动乱之中,国王生死不明,开化党要立一个九岁的王子为新国王,以达到掌握大权的目的。对于这样的传言,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核实,三人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庆军三营驻扎在汉城,就是要确保朝鲜政局的稳定,并始终处于清朝的控制之下。如果这些消息是真的,他们也有推脱不掉的责任。于是三人开了一个闭门磋商会议。吴兆友、张光前主张等北洋大臣的命令——向李鸿章请示的电报5号已经发出去了;更为激进的袁世凯说,“我们统兵在此,就是为了保证朝鲜在我国控制之下。现在国君不知所踪,如果再失去对汉城的控制,这责任谁来抗?而且,朝鲜乱党一定会归附日本,等他们控制住局势,必然联起手来断我军归路从而将我全歼,到时我们想全身而退已不可得。这样,朝鲜防务我负有专责,咱们就此决定出兵平定叛乱,一旦朝廷追究责任,我一人承担!”对于“成熟”的清朝政客,这个时候往往采取中庸之道。既然有袁世凯领头倡议,吴张两人何尝不懂得他说的道理。于是三人会衔给国王李熙写了一封信,请求带兵进宫护卫。同时于九点钟左右送信给竹添,告诉他说王宫外人心汹汹,数十万朝鲜军民要冲入王宫攻击日本军队,解救国王。为了避免流血事件,也为了保护国王、日军,清军决定入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