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15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时候,正义的化身大院君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果断的处理了环据在王宫四周的平民,以各种理由、借口、美好蓝图,使他们四散回家。转过头来就宣布闵妃死于动乱,为她发丧——这招够狠,利用国家机器说你死,你就死,没死也得死!在处理完这一切之后,他将有关这件事情的咨文发到了满清的礼部。
  日期:2014-05-23 14:29:39
  礼部收到消息后,将此事转到了分管朝鲜这一片儿的北洋大臣手中。代理北洋大臣张树声(李鸿章因为母丧,回家丁忧。)不仅收到了朝鲜的咨文,还收到驻日公使发来的消息,说是日本要大动干戈来报复朝鲜。咱们说过,这个时候传统士人的“体系”观念还没有完全破灭,对日本这种向来被看作小弟弟的国家如此——像李鸿章那样稍微懂得一点儿世界局势的人少之又少至少。所以张树声一点儿以夷制夷的念头都没有,二话没说就调吴长庆来商议如何早日本一步平定叛乱,消除其出兵的借口。

  1882年8月8日,吴长庆到北洋大臣官衙所在地天津接受任务。回去之后他就将这副重担撂给了张謇——行军计划、后期补给、前期地形勘探等等都是张謇一手负责。这真是强人所难,三千人的队伍,尤其是久疏战阵的三千人的队伍,让这样一个没打过仗的秀才全权负责,可想而知随着任务而来的慌乱。更加不巧的是,此时正值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不乏人才的吴长庆幕府很多才子都要回乡科考。再加上一部分平日里在军队蹭太平饭的主儿听说要去前线玩儿命,绞尽脑汁找各种理由请假离开,最后能人也好、庸才也罢,能留下来帮忙的不多。吴长庆原本也打算让袁世凯回去考试的,袁小四也几次给老家写信让家人捎来自己捐的监生执照,以准备此期乡试。

  也是这突如其来的任务把张謇逼得没法儿了,一向不看好袁世凯学业的他向吴长庆说,袁世凯学业虽有小成,但是这一期他准备的还不够,如今与其让他仓促应考,不如留下来帮帮忙。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袁世凯这头在科考上笨的像猪一样的家伙,与其让他下场考试,再伤其一次自尊,不如让他干点擅长的,也能帮帮我。在袁世凯这一边,他确实有不考上举人死不瞑目的誓言,却也有疲于应付八股而关心实务的兴趣。吴长庆综合各方情况,最后点头答应了张謇的请求,给袁慰庭一个负责前敌行军、后勤保障的会办前敌营务处职务。

  日期:2014-05-23 15:31:56
  上得书房下得操场,袁世凯初露光芒
  接受新差事的袁世凯一方面在济南帮着老师张謇忙各种行军事务,一方面又帮着吴长庆联系顶头上司北洋大臣。从这里可以看出,吴长庆是真的有心提携这个晚辈。在社会上混的人都知道,你做了什么不重要,领导们看到你做了什么才至关重要。吴长庆将这种与上级联络的机会给了这个盟侄,无异于给了他向中央高官展现自己的舞台。

  吴长庆领命回到驻地之后,派袁世凯到天津向张树声请教相关事宜。袁世凯将所托事情办好之后,陪着海军提督丁汝昌一起乘船而归。
  朋友,你试试让现任海军司令和你一起坐趟船试试,你就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何种牛X地位了。
  紧接着他又随丁汝昌率三艘军舰开赴朝鲜,勘探地形。当他们到达朝鲜海岸时,正赶上退潮。也不知道是中国海军没有基本的常识,还是那里的水文条件奇怪,反正登岸查看地形的小艇搁浅在海滩上了。如果是处于应付的心态,袁世凯完全可以下令兵丁将船遗弃在此,搭乘其他船只返回——这是清朝大多数官僚的办法,没有人会责怪的。但是袁世凯没有,这时的他是一位勇于奋进,敢于任事的有志青年。在这里多说一句,袁世凯的成功,并不都靠卑劣无耻、巧语钻营,也有很大程度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他身先士卒,赤足下水上岸——担心搞湿鞋子,上岸没法走路。官宦世家出身的袁世凯一双白白肉肉的大臭脚,在布满沙石的道路上行走里许就被磨成了血淋淋猪蹄儿。连丁汝昌都大加称赞,戏谑的说他,纨绔子弟也能吃这样的苦?

  日期:2014-05-23 18:18:24
  还是那句话,成功要靠表现。吃苦可以表现,那就吃苦给大家看。扯淡能表现,那就扯淡给其他人听。8月19日,在随庆军六营东渡朝鲜的航行中,他与朝鲜大臣金允植同船。小四同学一番高谈阔论引起了这位朝鲜高官的注意。从而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
  袁:我欲提劲旅数百,直入京城,何如?
  金:未为不可,到仁川后观机酌行恐好。
  金:何故头发半白?
  袁:弟少孤,有志四方,游历天下,偶得失血之症,以致早白。

  金:正当登画麟阁之年,已有潘毛彪斑之叹,发短心长,壮气不磨,正复早白,何伤。犹愿随时保啬,为国自爱。
  日期:2014-05-25 21:22:27
  不服不行,你要让笔者当众说,为了中华崛起而创作,打死我也说不出口。这也就说明了,脸皮厚还真是一种功力。想现在的袁小四才是一个区区会办前敌营务处,它上面提督、总兵、副总兵十个手指都数不过来,听他说话这口气,简直这只队伍完全受他指挥似的。当然了,他说这话也是因为吴长庆等正儿八经高官没和他们同船,在另外的军舰上。吹牛不是也得挑时候嘛,袁世凯挑的这时候就很不错。这个金允植被袁世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成了他在朝鲜的死忠。

  在高官面前表现了,在外臣面前表现了,袁世凯知道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吴长庆面前表现。自己这个八股文被张謇骂的一坨狗屎的晚辈,不干点儿让他眼前一亮的事情,一是对不起这位盟叔的知遇之恩,二是自己永没有抬头做人的资本。
  三千人行军事情多,表现的机会也就多。当初吴长庆在天津与张树声确定的计划是速战速决,由自己统帅这支部队尽快赶到汉城,恢复朝鲜秩序。所以等六艘船只依次到岸后,他命令担任前锋任务的一营官兵立刻下船开拔。不想这些久疏战阵的兵老爷,一个个不是抱怨坐船晕船了,就是抱怨夜里受了湿气,总之就是要求休息。
  吴长庆见手下这么低的战术素养,很是生气。想换人,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替换将领。这就是机会,就是袁世凯给吴长庆长脸的机会。他二话没说站出来承担了这个号称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两小时就全营登岸,不仅如此,他率领这营官兵向前开进六十里,给后面的大部队留下足够的行军纵深。待确定前方没有危险后,他留下一部分人原地驻守,带少量人马折回头来搭建了一座简易辕门,列队迎接后面缓缓而来的中军大将吴长庆。

  如果说在此之前,吴长庆确实在各方面有意偏袒、照顾袁世凯的话,自这之后,他再交给袁世凯事情去办,更多加了一份信任。毕竟此时日本军舰已经开到了仁川,虽然数量不多,毕竟是威胁。这样的情况下,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有这样一个子侄卖命的帮扶自己,他心理能不感动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