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8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我不是在为清政府开脱,说这不是它的责任。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讲,政府的权力是全体公民让渡一部分而后集结成的。那么政府对赈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囿于当时通讯、交通的条件,清政府从收到报告到做出决策再到实施总归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内,民众因灾害而有所伤亡,只能更多的归咎于政府平时的懈怠和时代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说成事发时所谓的压在人民身上的封建统治“大山”对民众生命的漠视。

  日期:2014-05-07 21:01:01
  好了,再说袁世凯随着袁保恒马不停蹄的转战到开封。堂叔袁保恒为了锻炼他为人、办事的能力,先将一些琐碎事务交其办理。比如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主人公那样,做做书信的撰写,应承下人们上报的些微小事等。这些事情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是河南全省的所有小事儿都凑一起,又往往会搞得人晕头转向。这就像每到周一上午,各种事情一起压过来,最容易出低级错误是一个道理。但从小听着嗣父袁保庆为人、做官宝典《自乂琐言》长大的袁世凯,肯定要比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长大的笔者强无数倍。他将这些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慢慢捋出心得,越做越上手。

  看到这么争气的侄子,袁保恒也很高兴。在讲究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的中国,有这样一个亲戚,肯定可以帮自己分担很多事情。于是他慢慢将一些重大的事情交给袁世凯去办,而自己更多的脱离繁琐事务,做一些决策上的思考。按照资料,小四在取得袁保恒完全的信任后,参办赈灾所有事物。有事就有权,有权就有利。这是不用讳言的,同样的,像现在民众对官员的要求一样,拿了钱把事儿办了还是可被称为好官。这个时期的袁世凯,就是这一类型的好官,不,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是好吏。他不辞辛苦的奔波于各处灾区,作为官三代出身的他,在这段时间,不仅锻炼了官场上的厚黑技艺,还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这为日后天津时期的维新改革,不无裨益。

  日期:2014-05-07 21:47:33
  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袁世凯的人生会顺利的多。大家用脚后跟儿也可以想到,完美的办完这趟差,袁保恒肯定会被嘉奖。他不仅还会擢升,而且按例要向上保荐一票帮他办赈灾事务的有功人员。那么在他上报的应当受皇帝赏赐的下属中名单中,肯定会有袁世凯一位了。真若如此,可以为他更早的打开上层官场的人脉圈,使其远远领先于其他士子进入中央级高官的视线。不是有句话叫做,不用担心你做了什么,而要担心关键人物看到了你做了什么嘛!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开始交背运了。先是在河南任上,听到嗣母牛氏生病的消息,他向袁保恒告假后马不停蹄的赶回项城老家,亲自照料牛氏的病情。加一句,这是袁世凯的孝顺,也是时代的要求所然。传统国人,如果有一丁点儿不孝的恶名,是会被上上下下所有人所唾弃的。可不像现在,一些禽兽不如的子女,在无意甚至是有意造成父母生活窘境后,仍可照常生活。

  而正在老家照料牛氏的袁世凯,听到更大的噩耗。袁保恒因为长时间处于灾疫地区,终于身染时疫,病危了。听到消息的袁慰庭与牛氏商量后,又赶快折返开封。不过等到他到了堂叔病榻前,为时已晚,袁保恒撒手人寰了。
  日期:2014-05-07 22:25:29
  袁保恒的死,给袁世凯极大的震动。因为无论从《清史稿》还是各种文人笔记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袁保恒这个人是个一心为国的能臣。从现有的资料也很容易推测出,袁保恒的死亡虽然直接原因是瘟疫,而根本原因是心中负担太重无以宣泄,久劳成疾而一命呜呼的。他的负担不来自于具体的事务,而来自于各方的袖手旁观。作为主要负责赈灾的钦差,他多次上奏朝廷申请赈灾款,而屡屡被驳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以河南税银为抵押,向河南乡绅,甚至是湘军、淮军以往的同僚告借,都以失败告终。面对着每天雪片一般放到他案头的各地申请拨付赈灾钱粮的报告,袁保恒整天坐拥愁城,很快就面黄肌瘦,进入病态。

  这对于已经十八岁的袁世凯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以天下为己任,不记客观条件的奉献,最终是要落个形单影只,众人束手围观的下场的。另一方面,此时在河南帮助处理袁保恒身后事的另一位堂叔袁保龄,向朝廷申请开缺自己一切官职,以乡绅的身份留在河南帮助办理赈灾事务,以竞兄长的遗愿。这份奏章移送上去,可不得了,朝廷马上各种表彰下来,不仅没有开缺,而且官职大大升迁。这一死、一升的差别,聪明的人肯定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日期:2014-05-07 23:14:19
  再说回袁保恒的去世。从现有的资料看,袁保恒的身体一向健康。作为行伍出身的他,也没有一般文人的虚弱。这个时候,袁家人就开始琢磨,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这事儿如果放到现在,肯定会经过一系列昂贵的进口仪器检测之后,给出例如家族基因里有某种治病遗传之类的结论。而那时的卫生、科技条件肯定没这水平了,所以大家就归纳到了命运上。要说凑巧的事情,都赶在袁家了。大家一数,从老祖宗袁耀东到最近的这位家族支柱袁保恒,老袁家男子就没有一个长寿的,都不超过60岁。

  这可是个大问题,晚清中国,死人的事情往往比活人的重要。袁世凯尽快的将袁保恒生前所遗留下的事物,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而且还根据自己经手处理事情的经验,对接触过的人进行了考评。将这些统统交给了朝廷委派的继任者,为后来者尽量提供了便利。那时的袁世凯,不过18岁而已。
  将这些必须由他来办的事情处理妥当之后,袁世凯将袁保恒遗体装殓、运输等事情,交给了从北京赶来的叔叔袁保龄和袁保恒儿子袁世勋,自己则匆匆忙忙赶回项城要给堂叔找个风水好的墓地。选择墓地下葬这件事情,在传统伦理中,是一件无比隆重的仪式。《明史》中记载朱元璋小时候家贫如洗时,就说他父母死后,连块儿下葬的墓地都没有,用以说明他的悲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个时候的袁家有近百口人,作为庶子出身的袁世凯,作为被称为“泼少爷”的袁慰庭,要统筹全家人,让他们以自己为中心的安排好后面的事情,并不容易。这么抽象的说,朋友你很难有具体的概念。还是以《红楼梦》中的故事为例,你可以翻翻有关秦可卿病逝和贾母病逝后丧葬的桥段,就能够感知到,作为所谓的名门望族,死个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熙凤正是因为将秦可卿的丧事办得井井有条,才得以获得贾家上上下下的认可,在贾母的支持下,完全掌管了贾府的财政大权。而料理了堂叔后事的袁世凯,没能团结袁家上上下下的人。因为这个时候袁家精神领袖郭老太太早已不在,风雨飘摇的袁家在丧失了袁保恒这一主要经济来源后,土崩瓦解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