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44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周殷的倒戈影响不小,他和龙且、钟离昧等人一样,是项王的肱骨之臣,大司马的职位在出国来说也是最高级的官员之一。

  有时候僵持的局势就是如此,谁都不能退,一退就可能被追到死,项王就是吃了这个亏,被众人团团围在垓下。随何劝英布时说的情景真的出现了:如果汉胜楚,则所有诸侯都会对楚国落井下石,一起围攻项王。
  很多人都以为,垓下之围的时候项王已经穷途末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且不说项王还有江东的根基,实在不行学个孙权固守江东绰绰有余,就论他当时被围的部队来说,也有个小十万人,如果真的有良策,以他的战斗力,拼死了往江东跑,也并不是没有机会。
  只可惜,项王某些时候真的太幼稚了,太容易被骗了。没了范增的他,心智居然像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刘邦找了楚国投降的士兵在四周吹唱楚歌,他就能怀疑刘邦当时已经尽取楚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了。
  很多人都觉得,“霸王别姬”非常壮烈非常凄美。其实我想说,这是项王最愚蠢的时刻。在虞姬自杀之后,他做了一个把自己逼上死路的决定:那就是仅带800骑出逃。
  几万的部队啊,如此的军事天才项王没有说最后拼死一战,却仅带了800人逃跑,置大军于不顾,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也许是项王太过自信,认为以他的能力,800人足以突围。
  也许当时本来他真的能突围,只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老天都不帮他而已。
  日期:2013-10-11 09:21:00
  出逃的项王在分岔路上被一个农夫骗了,走进了沼泽地,行动迟缓,最终被刘邦的大军追上。
  800人出逃,此时已经只有28骑,项王奋起霸王最后的威武,指挥这28骑打了他这辈子最后一场仗,只损失了两个人而杀死了茫茫多的汉军,以一场胜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算是对天下无敌的项王一个最大的安慰了。
  只可惜当初和他一起渡江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如今全部都回不去了。
  然而非常可笑的是,项王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复的在给他最后的这二十多个部下说,是天不佑他,非战之过。

  这就是霸王啊,最后时刻还是要维护他那脆弱的骄傲,不肯低头,这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项王的失败真的非战之过,论打仗没人打得过他;但也不是天不佑他,而是他自己实在太单纯太没有政治头脑了。
  韩信评价项王:“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非常到位。项王在进行最后搏杀的时候,居然因为见到了一位当年的故人,就决定把擒杀自己的功劳给他而拔剑自刎。只可惜,他的尸首最终还是被一群争功的人分成了五块,那个故人不过是抢到其中之一而已。
  项王绝对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可是又摆脱不了自己多疑的性格。多疑本是历代帝王的共性,这倒也没什么,可他偏偏又没有刘邦曹操朱元璋那种既怀疑别人又能够笼络住人心的能力。
  或许是项王太真性情了吧。
  然而,项王虽然是个真性情的汉子,但如果真统一了天下,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皇帝。他的性情过于残暴,打仗时候就经常屠城的他如果拥有了天下,百姓们很可能还会在另一个类似秦朝的时代下煎熬。从这一点来看,刘邦这个小人赢得了天下也还不错,毕竟他懂得与民休息,长治久安。
  本来项王也是有机会跑回江东的,乌江亭长的小船说不定可以让他逃出生天,可是项王最终选择了悲壮的死去,和当初一起和他渡江的八千子弟一起死在江的这边。
  历代文人们对此都很感兴趣,抒发了很多感慨。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些大家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应该只是出发的角度不同,这和他们的时代背景有关:
  时值南宋乱世,偏安朝廷受尽金国屈辱,李清照当然会更在意这种气节,与其渡过江东在屈辱中度日,不如一死来的雄壮。
  晚唐的杜牧目睹了唐朝的没落,他急切的希望当时的朝廷能够暂忍屈辱,卷土重来,大败割据的藩镇。
  只有王安石发出的言论颇让我有些意外,主张变法强兵的他,一直是和司马光苏轼等对立的主战派,居然也会有这种反战的言论,很好玩,具体原因没有研究过,不做过多评论。
  曾经威震天下的项王为什么会败给刘邦这样一个小人?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两千年来也总有人在不停地讨论。
  我认为项王在政治大势上的判断失误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只会打仗的他到了最后才派出武涉这样的说客,实在是太晚了,早一点儿用上这些招,说不定局面会好的多;刘邦派韩信平定北方,而项王却没有任何相应的措施,导致最后被围攻;项王不会拉拢人心,搞得众叛亲离等等。当然在这些问题上作为项王军队大脑的范增也有一定的责任。
  相反,项王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我却觉得没有那么致命。首先,项王绝对是军事天才,他百战百胜,倒也没有真的只是匹夫之勇;其次,他有时为人残暴有时又很心软,也并不是纯粹的妇人之仁,只是性格太过犹豫而已。

  残暴也好,心软也好,其实每个帝王都有残暴的一面也有心软的一面,关键还是看他们的政治心智如何调整在适当的时候释放这两面。刘邦释放的就比较好,而项王似乎释放的就有些颠倒。
  另外,历史既有必然也有偶然,运气什么的自然也不能忽视,如果刘邦的几次惊险逃生中有一次出了问题,那说不定天下真的就是项王的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