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45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4 16:08:52

  上接,纸质版图书内容:第一章第一节
  -------------------
  封建社会利用得最好的大运河
  倒霉的隋炀帝(案例故事)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倒霉的一个帝王,他并非昏君。可不幸的是,他的姨父和姨兄弟们夺了他的江山。更不幸的是,他的姨表弟李世民却是公认的明君,明君的对立面不是昏君又是什么呢?其实,隋炀帝对于中国历史有两大贡献:一是对抗北方民族取得了巨大胜利,二是为了沟通南北经济修筑了京杭大运河。他的问题是好大喜功,不注意百姓的承受力,造成了民不聊生,一直到今天隋炀帝还在被人咒骂,就如下面这段说唱所表现的。

  手挑龙帘挂金钩,有一位无道昏王要下扬州。这昏王,水路旱路他不走,在这平地挖了一道沟。河里头没有水,这船儿没有法儿走。文官拉纤他不用,武官拉纤他不准。传下了圣旨:挑选黎民下了河沟。挑下了十五六岁的桃花女,十八九岁的大学究。男女对面拉一处啊。昏王就把这宝箭抽,箭射龙绳分了左右,姑娘小子儿摔了跟头。男女对面摔一处啊,又是恨来又是羞。将船拉到了扬州去呀,昏王他临死时变成了牛。这老牛老马刀下死,大块肉来它上了秤头。

  扒下了牛皮蒙大鼓,一挂挂在了钟鼓楼。万岁皇爷心欢喜,封他一个是定国的侯儿。剩下的骨头没有用处啊,赌博场里色子投。仨一群俩一伙,围着色盆内呢乐悠悠。这个叫三那个嚷六,三也不成六也不就。你咋这么贱骨头!
日期:2012-06-14 16:09:15

  案例说明
  ------------

  这个京东大鼓段子叫做《隋炀帝下扬州》。可以说,隋炀帝的过很大,但功也非常大,将他与桀纣放在一起,实在与历史真实不符。之所以为其鸣冤,就在于他开凿了大运河,使中国的水路交通为之大变,一千三四百年来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水路交通不比陆路交通,它被大规模建造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水路交通受地形影响很大。因此,凡是水多的地方水路交通自然发达。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居功至伟。而整个封建社会,明朝对于京杭大运河的治理是最好的。
  京杭大运河并非一次性修成。春秋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从今扬州市到淮安市),将长江和淮河贯通,战国时期的梁惠成王于公元前360年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沟通黄河和济水),魏惠王又于公元前360年开凿了鸿沟(沟通了黄河和淮河)。
  到了隋炀帝时期,京杭大运河开始被大规模地开凿。隋大业元年(605年)朝廷动员了百万民众开凿了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并且改造了邗沟和江南运河的诸多河道。大业三年(608年)又开凿永济渠,将运河连接到了今天的北京市宣武门、和平门一带。自此,才有了京杭大运河一说,据说全长2400公里。

  到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共用民工二百五十多万人。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忽必烈再次动用二百八十多万人,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全长一百六十多里。
  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连接起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济水六大水系。自此,京杭大运河被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山东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山东枣庄市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明代的大运河主要用于运粮,也促进了商业活动,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运河的兴衰影响着沿岸城市的命运。例如,淮安在古代无论是经济、军事、政治,还是文化都曾经非常发达,但随着运河的衰落,淮安也失去了往日的兴盛。
  大运河不但对经济非常重要,对国家安全同样非常重要,每年从运河运往北方九边、灾区、国有粮库、市面的粮食就在千万石以上。如永乐十九年(1421年)为354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为549万石,正统元年(1436年)为450万石……上述数字仅仅是稻米的数量,其他粮食,如粟米豆麦等尚未统计。
  水路交通的发达,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好了,人们就会愿意外出进行商品交换,这样,对于货币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交通的建设又带动了房地产、农业水利设施等的建设,政府为此就要提高货币供应量,然而中国是贫银国,大量的货币就需要借助海外贸易从外部引入。海外贸易引起大量货币的进入进出,不可能不被政府重视。因此,商业税的征收逐渐受到权力阶层的关注。但是,明中央政府的商业税收却在整个税收体系的比重一直不高。明代农业税和盐税几乎占到80%以上,商业税始终没有占据主要地位。明朝中后期的商业兴隆是有目共睹的,按理说商业税的比重应该比较高,但为什么这么低?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日期:2012-06-14 16:09:55

  第三节明代九成的商业税进了谁的口袋
  陆二烧灯草(案例故事)
  -------------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有个叫陆二的人见街坊有人因为经商致富,便决定利用家乡的资源去A处卖灯草(即灯芯的原料),他雇了一艘船把灯草放到船上直奔A处而去。
  “陆老板,前边有个收费站!”船老大的声音传来。“这么快呀,到收费站了!”“不是,七天前刚设的!听说是知府刘大人设的。”“哦,交吧。”
  陆二并没有当回事儿,命手下人出面交税。他懂法,税率是三十税一。船上的草价值8两银子,交税二钱六,再加上各种费用四五钱银子够了。随后,陆二便叫小伙计陆炳拿了壶酒,端上一盘牛肉准备小酌一番。酒刚斟上,船老大走了进来,“陆爷,税款交了。”“船老大,来来来,坐下,咱们喝口!”船老大笑了笑,也坐在了船舱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