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38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1-28 09:52:35
  为了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基础,韩山童与亲信刘福通等假借大宋旗号,号令天下。刘福通首先聚集3000人在白鹿庄,枭首号令,祭告天地,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人,当以复兴宋运为己任。大家齐心协力共推韩山童为“明主 ”,择定日期通告四方首领共同起兵。到这一年的八月,黄河以南到长江流域,已然烽烟四起。当时中国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已经差不多到处都可以看到头上包裹着红布的造反农民了。他们分属十数个甚至更多小山头,遥相呼应。

  等到我再度返回皇觉寺之时,曾经赖以栖身的寺庙,在一场暴乱过后毁于无情的战火,此时濠州城内外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下,元军与红巾军剑拔弩张。突然降临的灾难,再一次将我抛离了原有的生存轨道。
  我想到再次云游四方,但此时战火四起,哪里又是安身立命之所?在这期间,我也联系过一些幼时好友,想从他们那里找个混饭吃的行当,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投奔红巾军。
  从至正十一年(1329)五月颍州白鹿庄发难到至正十二年春季,短短的十个月时间,接连五次大举,参加的民众近百万,攻略土地,北起黄河,南越长江,东际濠、泗,西抵荆、襄。
  鄱阳、洞庭之滨,浙西、赣南之地,时时烽火,处处兵戈。头系红巾手持刀矛的庄稼汉,千里驰驱,如入无人之境。到处在杀官劫府,到处在削木为兵。大股几万,小股数千,百十成群的草窃小盗不知其数。此时活跃于淮河流域的红巾军有十几万人,相继攻克固始、光州、颍州、光山、罗山、息山、确山、上蔡、信阳、汝阳,控制了汝宁府的各县。
  日期:2014-11-28 09:54:18
  也就在我生无所依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写信之人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汤和,汤和这时候已经成为红巾军的一员,在郭子兴部下做了一名千户。汤和非常清楚我目前的生存处境,就写信相约。与其在乱世中等待死亡,不如放手一搏,反正最坏的结果就是一个“死”字。结局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过程还有改写的可能。
  此时汤和已在濠州城内当了一名低级军官,那封信的大致内容是:现今兵荒马乱,人无宁居,乡下亦不安全,何不前来入伍,朋友生死在一起。
  看完信后,我就将信焚烧了。考虑了很长时间,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几天以后,同房的师兄告诉我,有人欲将来信一事通报于官府,劝我赶快逃走。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也拿不定主意。友人给出意见:既然自己无法定夺,何不让神灵给你指引。
  神灵没有引导人向上的力量,提供不了对现实业绩的真正的追求动力,很多时候,给予我们的不过是一种无奈的“求解脱”。可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连生存都不能把持的人来说,解脱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方向。
  我只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一种占卜之术,又称为“杯珓卜”。具体操作方法是用蚌壳或用竹木砍削成蚌壳形,通常要准备两具,外突内平。外称阳,内称阴。占卜时先将杯珓合拢,捧至胸前,诉说卜问何事后将其掷于地上,观其俯仰以示吉凶:两片皆俯为阴,称“怒珓”,表示凶多吉少;两片皆仰为阳,称“笑珓”,表示吉凶未明;一俯一仰为“圣(胜)珓”,表示神明许诺之意。
  我无比虔诚地跪在伽蓝神前,为自己的前程去留作了一次重大的占卜。许多年后,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占卜的整个过程:特祝神避凶趋吉,惟神决之。若许出境以全生,以珓投于地,神当以阳报;若许以守旧,则以一阴一阳报我。
  日期:2014-11-30 17:16:07
  我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占出了重要一卜,于我而言,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远离家乡谋生存,二是继续待在皇觉寺混斋饭吃。通过占卜,我于冥冥中好像得到了神的旨意:让我投奔红巾军。
  我并不是主动参加红巾军,也不想造蒙元王朝的反。如果天地有仁,我还是愿意当一个顺从的小民。但是我又无法抗拒神灵的安排,因为神向我透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参加红巾军,就有可能踏上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这个秘密我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过,而我的内心被神的旨意搅得乱七八糟。
  既然神明已经昭示我是将来的帝王,天帝的元子,我在与上天交流时,需要通过一种非现实途径,那就是梦。我在自己的《纪梦》一文中详细叙述了占卜一事,我这么做,就是想要告诉世人一个事实:这次占卜是神赐予我的一个梦境,是我在人生十字路口所面临的重大选择。
  我从一名布衣和尚变成双手沾满敌人鲜血的军人,身份上的区别,其实与佛家所说的“诸恶不做,诸善奉行”,以及彻底脱离三界内的生死苦恼、七情六欲,以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是完全相背离的。军人所信奉的那一套血酬定律,正是佛教中的大忌。

  我只有通过这样一个造梦环节,来向世人传达神对我的旨意,以促使人们原谅我违背佛家教义的行为,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和尚,却要拿起屠刀做军人。我于皇觉寺占卜一事,并不是我的独创行为。想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经遭遇危难,他在走投无路之时,也曾经在高辛庙中亦占卜过自己的命运。
  日期:2014-11-30 17:18:56
  我在撰写《纪梦》一文时,已经当上了皇帝。在文臣谋士的暗示下,他们让我模仿宋太祖赵匡胤高辛庙占卜的经历,将这番经历进行了深度加工,为我从寺庙走向战争这段与礼教相违背的大历史进行一番修饰,以此证明我之所以能够坐上龙椅,是上天的命运安排。
  自至元二十五年(1288),我的父亲朱初一带着我的两个哥哥朱五一、朱五四离开长江南岸的句容,踏上淮河岸畔的泗州,一直到我从戎入伍。前后六十多年中,我们朱家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淮河两岸。然而,我所依附的淮河,却化作滚滚而来的苦水浊浪,不断地向我扑来。

  淮河流域属于主要的农耕区,人口密度比较大。同时,由于黄河的水患造成当地人经常性因灾迁徙,迁徙过程中会与其他地方的人产生一些摩擦,从而导致当地民风彪悍。另外当地时常出现的水患和蝗灾经常导致民变,因此遇上乱世,这里容易引发起义暴动。
  淮河在给我这样的底层民众带来苦难的同时,又以自身的区域文化教会我抵御苦难的处世之道。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忍耐,忍耐饥寒,忍耐瘟疫,忍耐寄居他乡的屈辱,忍耐跨入人生另一世界——佛家大门的无奈。
  在三年的游方生涯中,我尝尽了人世间的孤独与辛酸。委身于残壁断垣的皇觉寺内,我早已习惯了一个人面对这个清冷的世界,昼夜与佛祖神灵相伴。
  我相信,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闯荡,即使遇上再难的事,吃再多的苦,用“逆来顺受、饮恨吞声”这八个大字,都可以做到化险为夷。这时候的我没有更大的野心,只是想在这纷乱的世道里继续苟活下去。我生于凤阳,长于凤阳,凤阳人身上所具有的“饥寒困苦,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之”的顽强抗御苦难的性格,根深蒂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