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历史上傀儡皇帝们的悲催生活》
第48节

作者: 溪亭赏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瑾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夜带着“七虎”来到朱厚照的寝宫,跪成一团,放声大哭。朱厚照大惊,忙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刘瑾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皇上,您知道大臣们这么干,是谁指使的吗?”朱厚照忙问:“谁?”刘瑾答道:“司礼太监王岳。他勾结大臣,想不让皇帝随便出宫溜达,但看俺们几个碍眼,所以要先除掉俺们!”
  朱厚照闻言大怒:“不让俺出宫,想闷死俺啊!刘瑾,你说咋办?”刘瑾止住泪,恶狠狠地说:“要是司礼监在俺们几个手中,大臣们能有这么大胆子吗!”
  朱厚照如梦方醒,立即下令,由刘瑾执掌司礼监,岳聚接管特务机构东厂,谷大用控制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魏彬督三千营,皇宫禁卫军被“八虎”牢牢把持。王岳等与“八虎”作对的太监,当晚就被逮捕,押往南京。
  第二天一早,刘健与诸大臣入朝。一路之上,人人满脸兴奋,摩拳擦掌,高声议论,认定此番定能扳倒“八虎”,从“虎口”中救出皇帝。不料走到养心殿门口,见“八虎”中的几个人领着东、西两厂的特务们,与宫廷禁卫并肩而立,腰间挎刀,手中擎枪,一派肃杀之气。

  进的殿来,瞥见坐着的皇帝身边,站着顶天立地的刘瑾。大众们倒抽一口凉气,觉得深秋的天气比三九严寒还要冰冷刺骨。
  一夜之间,天翻地覆,死老虎变成了活老虎,而且吼声连连,凶气扑面。此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听完当场宣读的关于刘瑾等人任职的诏书后,顿时有些天旋地转之感。略为稳定了一下心神后,跪着的他们彼此交换了眼神,当场提出辞职。
  此招明显是以退为进,意在试探皇帝心目中,宰相与太监孰轻孰重。意思是说,俺们不干了,你这个皇帝单靠几个太监,能治好这个国家吗?
  在朱厚照心中,“国家”是个虚幻的概念,没有实际意义,玩乐才是他的人生目的。谁不想让他尽情玩耍,谁就是绊脚石,早滚一天是一天。他冷冷一笑,批准了刘、谢的请求,却留下了李东阳。

  这都是刘瑾连夜策划好了的。在他看来,国家的事情还得有人办,光靠他们几个公公是玩不转天下的。刘、谢头角峥嵘,不易摆布,撵走为上;李东阳门生故旧极多,人脉极广,但性情恬淡,是个老好人,易于控制,留下为佳。
  刘瑾是这场震惊朝野的政治风波中的最大赢家。有了司礼监这个权力的平台,他开始施展心中的抱负。
  此人是玩弄权术的天才。上任之初,他便采取措施,固权扩势。一是杀了一批人。被押往南京的前司礼监太监王岳等人,在中途被刘瑾派人截杀,此为除害;二是打了一批人。六位给事中、十五个御史,因为恳请挽留刘建、谢迁二人,当场被刘瑾下令打了个皮开肉绽,血肉横飞,数十天坐立不得。此为立威;三是免了一批人。户部尚书韩文等人,被刘瑾寻了个由头,摘了乌纱。此为去患;四是提拔了一批人。吏部尚书焦芳通风报信有功,进了内阁,成了宰相之一;另有1560余人升了官,数百人当上了锦衣卫大小头目。此为结党。

  日期:2014-05-25 21:12:45
  通过上述四项措施,刘瑾铲除了敌对势力,唬住了中间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他急于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然而,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了这个权欲熏心的太监面前:皇帝何时放权?
  刘建、谢迁、韩文等三位忠心为国的老臣去职后,朝中无人敢对朱厚照的荒唐说三道四了,这个年方十六的少年天子变本加厉的玩开了。
  与历史上没有品位的浪子皇帝一样,朱厚照也喜欢做买卖。他让人在宫中设了一个集市,自己换上百姓的行头,在里面讨价还价、斗嘴吵闹、打架斗殴,累得一身臭汗;又召来京中身怀绝技的浮浪子弟,在其中设局赌钱,跑马走狗,弄得宫中一片狼藉。时候一长,他又有些烦了,却又想不出新花样来。

  刘瑾又适时出现了。他给朱厚照出了个主意,在西华门外建起一溜宫殿,里面布满密室,起名“豹房”。
  “豹房”之中,既有珍禽异兽,又有古玩字画,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宛若人间仙境。朱厚照乐在其中,不思回宫,更不上朝。陪伴他的既有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又有凹眉凸鼻的西域女子,中外绝色被他一网打尽,一览无余。
  这个风流皇帝,还是乐坛高手,昼夜学习音乐,时常引吭高歌,惹得豹房中的豺狼虎豹同声狂吼,吓得附近居民夜不能寐,日不敢行。
  刘瑾见朱厚照玩的开心、专心,觉得火候已到,开始行动了。
  一日,他抱着一大摞奏章,气喘吁吁地来到豹房,请在美人堆中学狼叫的朱厚照批阅。正在兴头上的朱厚照,圆睁醉眼,连连摆手:“滚!快给老子滚!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来烦老子!老子养着你是干什么吃的!”
  刘瑾脸上含笑,心中叫好,连滚带爬地溜出豹房。站在巍峨的城墙上,他望着繁华的北京城,心中得意地嚷道:从今儿个起,这个国家,俺刘公公说了算!从此,他再也不去“打扰”朱厚照了,事无大小,都有自己决定。明朝有一次进入了太监专政的黑暗时期。

  在刘瑾当权时期,锦衣卫、东西两厂的大小特务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刺探各级官员的隐私,监视社会各界的举动,捕杀敢于冒犯刘瑾的人士。
  凡是私下里议论、讽刺、挖苦、辱骂、诽谤刘瑾的都在莫名其妙中遭遇飞来横祸,甚至在半夜三更时“恶鬼”拍门,拎之而去,轻则罢官,中则发配,重则丧命。几年之内在不知不觉中丢了性命的官员百姓竟达数千人。百姓的口头禅是“莫谈国事”,官员的信条是“多言贾祸”。
  人们疑神疑鬼,互相猜忌,逢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就是不敢好好说话。即使在锦衣卫、东西两厂这样强势的机构中任职,也是如此,因为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双恶毒的眼睛盯着他们,这就是刘瑾新设的、并由他亲自掌管的、更为秘密的特务机构内行厂。
  百姓怕官,官怕太监,太监更怕太监。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大明王朝,除了皇帝朱厚照和太监刘瑾之外,人人自危,个个屏息,互相试探,彼此提防,谁也不敢乱说乱动。
  实际上,刘瑾最不放心的是在朝堂上拥有话语权的文武百官们,因为皇帝有可能听到甚至听进他们的意见,极有可能对刘瑾不利。因此,他防患于未然,创设了“枷法”,给予朝臣们以下马威,镇住他们、让他们封口。
  刘瑾常用的“枷”,非同小可,重达一百五十余斤,套在颈上,挣扎不得,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生不如死,死却难至。百官们谈“枷”色变,噤若寒蝉,不敢开口,任由刘瑾独断专行。

  为了“双保险”,刘瑾还在制度上加以规定,大臣们上奏之前,都要先用红皮本报告他,叫红本;经他审阅批准后,方敢交给通政司,呈递皇上,叫白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