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期货生涯——兼谈中国金融业乱象》
第47节

作者: 水仙长在咖啡杯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05 22:07:32

  可惜,在那位L先生招我去听入门便需3000大元的“营销级会议”时,才发现什么是“大跌眼镜”——台上的“讲师”滔滔不绝学着某个走红经济学家讲“国际制造业分工蕴藏大阴谋”,美国拉抬石油打击中国,打压石油打击俄国……说到情不自禁处,竟然不知从哪里挤出了两行清泪:“难道撑起中国脊梁的制造业就将这样垮掉?”
  站在后排的我听多这里,只感觉一阵脊背发麻。赶忙匆匆退了出去。
  顺便也看一眼门口的几个业务员。

  一般来讲,看一个企业实力如何,不是看老总有多少光环,开多好的车,住多大的别墅,而是看基层员工水平怎样。
  不过我发现,他们的样貌没有几个看得过去的——门口“签到处”的坐镇男生活脱脱一副“豆芽菜”般文弱,两只面积略小的瞳孔更是把一对眼睛衬托得好似卫生球,看不看人都好像在抛人白眼;在他左边站的胖乎乎女生个子虽高,可脚上的铅棕色圆头绑带高跟鞋里是厚得看不到脚面的黄色丝袜;唯有站在胖女生对面的一位穿着职业套装,身披迎宾红绶带的年轻女职员看得过去一点。说这么多,倒不是因为我这人惯于以貌取人,而是因为很多时一个人对扮相的要求,往往就是这个人审美观、生活态度乃至经济实力的体现。一般来讲,在审美上有品味,生活上比较认真的人,往往经济实力不差。有人说土包子富翁审美观不行,这个我承认,可是他们往往生活态度上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上进心,毕竟刚刚爆发,还没来得及培养品味,过一些年头,他们也会逐步优雅起来。当然,关键在于,一开始你就得有这种上进和认真,你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人的脸是自己赚的,更是自己丢的。假如我是公司领导,这种人我是不会雇佣的。即使雇佣了,我也会在每个细节里狠抓言传身教,以致很快让他们都焕然一新。

  当然,看到这里我对那家培训公司的实力也了解得七七八八了。出于礼貌,我还是客客气气地出来和L总又抽了两根烟,海阔天空地闲侃了一些中国中小企业的困境和趣事,虽然我们都对这些私营企业落后的管理机制很是赞同,但是我并不认为靠培训就能改变多少,因为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利润过低,赚钱太难,交易成本太高,以致薪酬上留不住高端人才(一半以上博士学历者皆在公务员队伍里就是明证),企业也无发展恒心才是一切管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日期:2012-03-11 01:42:25

  35
  早在1980年代末,中国经济“二元结构”就已经是国际学界的一种共识。
  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的数十年间,由于国有化运动和文丨革丨动乱,1978年,中国私营经济占比仅有0.8%之微,完全形成了国营、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问题在于,也同样是文丨革丨十年的严重破坏,城市非农就业不足,农村长期贫困,而人口又从1952年的5.4亿涨去了1980年的“10亿神州”。
  在毛时代,“上山下乡”成了1966至68年全面动乱后的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
  但是这种方法在户口界限壁垒森严,农村人口医疗、教育福利乏如,升迁途径少之又少的改革开放前,自是无异于“变相劳改”。
  改革开放后,国营经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模式自然无法令重返城市的知识青年尽数择业。而国门开发后,人们才纷纷发现“三分之二受苦受难”者就是自己的事实更是令人们财富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国有经济按部就班,且数十年未有提升的薪酬体系自然无法令人满意。怎么办?自主谋生,充分开发以往被人忽略或难以启齿的罅隙市场成了一代草根创业者共同的选择。这些出生草莽、教育有限、本钱稀薄甚至道德上亦为人嗤之以鼻的人们构成了中国私营经济复苏的第一批嫩苗。在他们捞取第一桶金的过程中,各种野蛮、狡黠甚至血腥的原始积累过程活脱脱从教科书走入了现实中。但是不管怎么说,正是这些看似简陋、原始、拙劣的小作坊,在未来的岁月里,却成了改变中国最大的力量。

  然而,在30年后的2009年,我还为了期货“企业户”奔波于这座“南大门”城市的工业区时,方才发现,作为国民经济“食物链上层”的国有部门和下层的私营部门差距到了何等恐怖的地步。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某座著名大学门口的布匹市场。
  那座布匹市场据说是东南亚最大的服装面料及辅料市场。
  每天,那里早晨八点不到便已挤满了前来等货的汽车和客商。

  南来北往的来客,操着南腔北调,甚至异国他乡的语言讨价还价。
  可这一切丝毫阻挡不住稚气未脱的小工将大包大包的货物抬下楼来,拖过路面,搬上车辆。
  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网购下单,写着快递公司名称的货车也越发密集的进入了等货的行列。可在我维普资讯网上翻阅关于那座市场的论文时,却发现数量如此稀少,讽刺的是,前述的那家著名高校,5年里竟只有一位数的文章谈及这位难得的研究对象。当然,也许是我没看到,当然,这也没有妨碍到大量商务培训班以那家高校的名义开科收徒。
  不过,在那里我得到的东西,远比学校的经济课本更多,也更有用。
  老实说,由于中高档服装都惯于使用棉布,棉花的套期保值业务被我想当然地提到了议事日程。可当我带着打印出来的棉花价格K线图去说服他们投资时,才发现被说服的对象应该是自己。

  很简单一个道理,名声效应。2002年来,国内棉花价格从11000元一吨最高涨去2004、2008年的17500元一吨,然后又在2008年末一口气跌回了行情的起点。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就算你能用挂买单套期保值的办法,把价格锁定在相对的低位,但是如何保证这些人不一时投机心起,最终将自己做得倾家荡产呢?实际上,一些不专业的期货公司早已在那“捷足先登”,并在他们开户前说尽甜言蜜语,交易时不闻不问,亏损时敷衍塞责。就这样,“期货亏死人”的恶名在那里市场里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开来。待到我再陪着笑脸撞运气时,贴上的冷臀足足令我窘迫不堪。而且,棉花期货也并非我熟悉和感兴趣的品种。我真不能保证他们能百分之百盈利。

  实际上,一位曾经做过棉花期货,并交了不少学费的H老板却给了我很重要的教益——投资是把钱扔在别人手里碰运气,要么别人拿你钱办到了事,使你的眼光得到验证,要么别人在和你对赌时铸成错误,使他的钱尽数落于你之腰包。前者在于你发现别人能够成事,说得到最终成为做得到;后者在于你发现别人比你更傻,以致会白白给你送钱。实际上,这两种人在生活中皆是少数。因此,投资更多时是拿钱和命运搏斗,既然是自己不能把控的搏斗,最好的办法还是别去认真,拿些不伤感情的小钱玩玩就可。于是,后来我发展客户时,都不再追求一次开户资金量的多少。毕竟不想“伤感情”。

  除了布匹市场,我去得较多的还有一个叫“石溪”的地方。
  那里也是这座城市南部著名的工业区。符合中国式草根经济野蛮生长的一切写照:无数车压人踩后凹凸不平的水泥路,路边是每逢刮风、过车必然尘土飞扬的凌乱沙石;满面稚气和麻木的年轻男女;进进出出的粗犷货车里偶尔也跟着诸如粉色法拉利、白色林宝坚尼那样名车,且多带有尾翼,引擎的声音还有些高亢。不用说,这是“二世祖”们来看厂了;再往深处走,是高低不一、排列凌乱的“厂房”,说实在的,这些“厂房”的设计,完全是旧式瓦房,砖头拼得“凹凸有致”,厚厚的白镪粉刷也还是填不平这些“沟壑”;若是近午时分,路边还会时不时飘来各种风味小饭铺的香味,尽管这些香味像一只只指头极为灵巧的小手紧抓着我的胃袋,但是我仍然宁愿咽下口水后掏出上午准备好的面包来充饥。因为那些黄津津的鸡翅、红通通的肉片都在提示我鲜艳掩盖下,必有猫腻。当然,这不妨碍那些比我岁数还小很多的年轻人以及大得可以做我叔辈的中老年人在那狼吞虎咽。有些人腰间还挂着价值不菲的车钥匙;路过横跨某条不知名小河的无名石板桥,可以看到河水很黑,若要驻足观察这摊巨大的胶体(?)溶液也不是不行,但是需考虑自己鼻尖对异味的耐受力;再往里走,是一座座模仿香港的工业大厦,通常一座大厦楼下是印刷厂、楼中是服装厂、楼上是小电子器件厂。污染似乎不太大。但是刺鼻的消毒水或令人晕眩的塑料烧焦外也不时闻到。然而,这并不影响再走1KM左右便可看到优雅中略带豪奢的江边酒吧街。可我已感觉恍如隔世。

  那时正好是金融海啸的打击刚刚过去。招租的牌子出现在不少或凌乱或空寂的厂房前。歪歪扭扭的是招租背后的手机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