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59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个集团在他建立成为政权的时候,如果其制度设计本身就不具备腐败的特点,那么这个集团便不会发展成为一个能够长时间统治中国的王朝,不久以后我会给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腐败是解药,但它本身又有毒性,它又是毒药。只要这第一瓶喝下去,毒性便存在了,唯一能够使毒性不发作的解药就是喝下第二瓶毒药,从此便不能停止,不论是用多么“自残”的手段(严刑峻法),还是用多么“养生”的办法(高薪养廉),都不行。当毒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再也无药可救了。也就是说,如果这瓶药不喝的话,那当场就得死,如果喝下去的话,那么数百年以后死,反正都是死。但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儒家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到了崇祯那年头,朱由检的心情或许会跟其先祖朱元璋一样,十分痛恨腐败,这是因为此时正是明王朝毒性发作的时候,又已无药可医。看似是崇祯一朝的毛病,实际上是十几代人攒下的问题。崇祯,只是一个买单的人,为他十几位醉生梦死的先祖买单。崇祯又是第二位特例,从朱元璋到朱由检这当中的十几位皇帝,才是王朝的常态。
  王朝腐败的程度跟军队的战斗力一样,是自高到低的一根斜线,但王朝最强盛的时候貌似一般都不在开国时,而是在中前期。这是因为王朝开国时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老百姓的心思也没有定下来,等到王朝中前期,各项制度都比较完善了,尤其是老百姓的心思,此时也定下来了,农民们盘算着今年的收成,有多少应该交税,有多少买新种,有多少应该存下来,儿子娶媳妇应该花多少钱,平时应该巴结乡里的哪几位老爷,这几亩地死后怎么处理,等稍微做大一点了就打算让儿子去读书,然后考个功名,最不济也要“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我说的这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整体性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而此时王朝的官场还不至于太过腐败,当这两者达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也就是王朝看似强盛的时候。但是失败的种子已经埋下了,这套官制会持续向前腐败,越来越多的人被勒索到失去了土地,然后会有相当数量的流民出现,王朝的根基开始动摇,最终在各方势力的打击之下,王朝轰然倒塌。新的王朝建立,制度还不完备,然后渐渐完备,到了中前期,各方面都趋于稳定,然后……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现在有一个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塔尖和塔底表示着贫富之间的差异。王朝初立的时候,这个金字塔的塔尖不高,塔底也不大,是一个“正规”金字塔的结构,这种结构相当稳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字塔开始变形了,靠近塔尖的那部分渐渐高了起来,而靠近塔底的那部分却不断扩大,金字塔的内部产生了强烈的撕扯,也越来越不稳固,最后的结局就是发生了断裂。塔尖漂浮在了空中,成为一个空中楼阁,而塔底的那部分会相当大,这也就意味着皇帝、官僚阶层跟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已经不是大小的问题了,而是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鸿沟。最终,这个金字塔会不可避免地倒下,那段漂浮在空中的塔尖会重新掉下来。新的塔尖又很低,然后……

日期:2012-10-21 08:57:32

  两千年来,中国的政局正是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过程,无一例外。只要还是这套儒法结合的统治方式,这样的轮回便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之前说过好几次,明朝要剿灭后金是不可能的,要做到什么……什么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的明王朝正是这个极其不稳固的金字塔,根本无法自觉更新,倒下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明王朝国力的盛衰是M型的,有两次高点,第一次是永乐、仁宣的时候,第二次是万历年间。从史料上来看,好像说得通,万历年间确实还算不错,但我要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明朝跟历史上的那些朝代一样,是拱桥型的。万历年间,绝非王朝的又一次高峰,这只是王朝死前的回光返照,先前已埋下的失败种子早已破土而出。
  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皇帝无法改变,因为有制度;官员无法改变,因为有规则;百姓无法改变,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话的资格。儒法结合是他内在的统治思想,刑法政治是他外在的表现形式。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一过程,哪怕到了王朝死前的最后时刻都不会有整体性的自觉蜕变,反而会变本加厉,明亡前后,那些官员和将领难道不是这样吗?就好比有一条河,大家都在里面捞鱼,渐渐地,鱼少了,如果继续下去的话,鱼就没有了,大家谁都别想捞到鱼,尽管大家知道不应该继续捞鱼,但都不会自觉遵守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想:我不捞,别人也会捞,反正都快没有了,不如抓紧时间多捞点。

  明朝的国力衰微了,所以后金起来了,对明王朝而言,这不是最要命的,这仅仅属于“敌我矛盾”。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才是真正要命的,因为这叫做“人民内部矛盾”。我暂时不想对这两种矛盾孰轻孰重作一个比较,但来自外部的力量想要快速侵吞全国都是不可能的,而内部的矛盾对王朝的压力才是最大的。因为满人那个叫做侵略,很容易引起所有人的敌视,而农民起义则是内部权力的再分配,金字塔的倒塌和再建,皇帝姓朱跟姓李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的是清朝,这确实很让人难受,但是在情感发泄过后,还是需要理性的分析。此时的明朝根本抵挡不住满清的铁蹄,他所能做的,也就是延缓其入关的进程,更不论后面的南明。如果你真的想要保住汉人江山的话,那就应该把希望寄托在李自成身上,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希望建立一个新兴政权的人,从而完成荡平后金,收复失地的大业。补充一句,有没有成功是一回事,是不是最有希望的则是另一回事。

  不仅是留在陕西的农民军,事实上整个明末战争中的那些农民军,经常是降而复叛的,一、两次算是少的,十几次也不稀奇。可为什么那些农民军的首领会复叛呢?为什么那么多农民就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去跟着他们呢?正是因为专制王朝的这个金字塔快要倒塌了,这套制度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了。投降的农民们回到家乡,面对的仍然是无休无止的勒索和敲骨吸髓般的剥削,还是在生死边缘徘徊。叛,亦死;不叛,亦死。与其饿死,不如起来抢一把死,做个饱死鬼总比当饿死鬼强,所以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比如神一魁,其实他本人倒是不想反叛的,因为他的日子还凑活,但他手下的弟兄日子还是过不下去,就挟持他反了。有些是首领不想太平,手下的弟兄更是想跟着吃顿饱饭。其实在农民军的队伍中,很多都是明廷的逃兵,明王朝的军饷发不出,这些士兵就跟着农民军混饭吃了。农民军每到一处,老百姓都跟着跑,不为别的,就为了夺一条生路。为何?撇开官吏们的压榨,因为农民军一走,官军就来了,官军为了“报功”,便屠戮当地的百姓,以军功上报,索要赏赐。既然如此,官军对剿“贼”就没兴趣了,剿杀光了,天下太平了还拿什么“报功”,反而放着有更大的好处。除了日后我会提到的少数军队,其余绝大多数军队都这么干。这算是什么?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吗?还是说明王朝的体制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岳飞曾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而现在的情况是:“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爱钱。”(《石匮书后集》)王朝到了这步,还谈什么收复辽东,还谈什么剿灭流寇?能苟延残喘就算不错了。而专制王朝的中前期还是能勉强维持的,允许部分投降,分化瓦解,那些投降的人在地方上也还能马马虎虎卑微地活着。王朝中前期并非没有“李自成”吧?

日期:2012-10-21 08:58:18

  你千万别站着说话不腰疼、看人挑担不吃力,成天喊着要如何、如何对付贪官,明王朝应该如何、如何操作,可他楞没有这么操作,就认为是谁谁谁的失策。你错了,只不过是因为你还没有加入这套制度当中,一旦进去了,我保证你所做的事情跟他们一样,说不定还更差劲。要知道,你能想到的事情,难道沉浮宦海多年、人生阅历丰富的他们就想不到了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