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47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皇太极从这场战争中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想要孤军入关就攻取北京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辽西走廊不打通,后金军队若是攻击京城,周围的明军就会疯狂地跟他们拼命,后金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从沈阳出发,千里迢迢奔袭入关,在关内没有任何军事基地的情况下就夺取京城,这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也是为什么皇太极没有拿下北京城的原因之一——关内没有军事基地;第二,那就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但是,想要孤军在关内占住城池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一头狼被几十只狗围住,如果凭借狼的野性和爆发力,是有能力突围出去并四处乱跑的,但是如果坐守一处,跟几十只狗硬拼,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是,他又有额外的收获,就是可以在关内抢劫物资和人口,后金军队在明朝境内,只要不执着于攻下某城,是可以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自由运动的,明军根本无力将其剿灭在关内。所以日后皇太极但凡破关而入,都不会去碰北京城,也不会占住城池不走,而是能打下来的城池就打,一下子打不下来的就不打了,而且旋得旋失,不再驻守,只以劫掠为目的,将城中人口和物资全部带走,明军也无力将其赶走,只能等他们饱掠过后扬长而去。

  此战过后,皇太极完全知道了,用任何办法都不能速胜,后金需要时间来积攒实力,明清双方在辽西防线长期对峙的格局完全形成。而明清双方的政局又有了些许变化。
  日期:2012-10-17 09:20:18
  第四节惩治阿敏
  六月初四,阿敏撤军接近沈阳,皇太极和两位大贝勒以永平之败为由,不许阿敏等贝勒入城,在城外十五里处扎营。尽管永平之战中阿敏确有指挥不当,但是平心而论,皇太极是明白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任谁去守永平等城都是必败无疑的。
  当然,皇太极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可以扳倒政敌的机会的,初七,皇太极联合了两大贝勒定了阿敏十六条罪状,由岳托宣布,其中近一半跟永平之败有关,不过这仅仅是借口罢了。然后剥夺了阿敏的全部财产,包括镶蓝旗的旗主之位,统统交给了他的弟弟济尔哈朗,阿敏则被幽禁起来,直到崇德五年(1640年)去世,大约是好死。新任旗主济尔哈朗尽管也是舒尔哈齐的儿子,但是年纪比较轻,舒尔哈齐死的时候,他还年幼,跟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是“亲努派”的,努尔哈赤对他也比较器重,天命年间的时候,就是和硕贝勒的爵位了。日后,济尔哈朗采用了跟多尔衮一样的策略,紧紧追随皇太极,以求分得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

  这次阿敏失势当然绝非皇太极一时冲动就能成功的,而是有预谋的,皇太极和济尔哈朗的联合很可能不是在阿敏失势以后才开始的,或许在此前已经达成了某种协议。皇太极在此次出征的时候,带上了济尔哈朗,但是留下了阿敏,一路之上,皇太极很可能已经跟代善、莽古尔泰、济尔哈朗这几位能够帮助他铲除阿敏的人进行了沟通。两位大贝勒,代善是比较好说话的,而且皇太极在红旗当中已经引岳托和萨哈廉为奥援,莽古尔泰头脑比较简单,说一些“四大贝勒当中铲除一个,就等于扩大了其他三人的权势”之类的话就能骗到。而且,阿敏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贝勒之一,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努尔哈赤还无法完全吞并掉舒尔哈齐的所有部民,只能够让阿敏统领。但是现在八旗之中仅有这一旗是“舒派”的,也比较特立独行,阿敏曾想带领镶蓝旗进驻朝鲜,其实已经表露出不太想跟“努派”的人继续在一起过日子了,宁可去小国当皇帝,这对后金国的政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皇太极和两大贝勒对剥夺阿敏的权力,并将他的镶蓝旗转交给“亲努派”的济尔哈朗是有比较大的认同感的。

  而皇太极要铲除阿敏,还需要在镶蓝旗中寻找同盟,因为他可以联合两大贝勒废了阿敏,但却没有办法更改镶蓝旗的系统,共治制度下是不可能更改系统的,吃掉镶蓝旗交给谁呀?作为“亲努派”的济尔哈朗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人选。而且,济尔哈朗跟皇太极应该已经联合了,皇太极和两大贝勒对阿敏的打击也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阿敏或许也已经感觉到了。

  先前,皇太极留下济尔哈朗等人镇守永平等四城,然后班师回沈阳,又派阿敏去替回济尔哈朗等贝勒,阿敏要求济尔哈朗留下跟自己同驻关内,皇太极没有答应,阿敏背地里跟人说:“等我到了关内,一定要留下他跟我同驻关内,否则的话,我就拿箭射死他。”不过是两兄弟分别一下,有必要放这种狠话吗?此时,皇太极和两大贝勒都已经回到了沈阳,阿敏害怕的是济尔哈朗回去以后跟他们联合,夺了他的地位,可能他已经有预感了,所以才这么着急。

  皇太极帮助济尔哈朗登上镶蓝旗旗主的宝座,作为回报,济尔哈朗会紧紧追随皇太极,用镶蓝旗的力量帮助他铲除政敌,这就是两人之间的协议。济尔哈朗应该是努尔哈赤刻意养成的,给了他比较高的地位,安插在镶蓝旗中,以待未来,所以废除阿敏以后,济尔哈朗很快就掌控了镶蓝旗,并没有经过太大的震动。日后皇太极为了分化莽古尔泰的势力,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很早就晋封德格类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独尊以后,若要杀了阿敏也是易如反掌,但是皇太极却留着他,也不怕他来一次政变,重夺镶蓝旗,进而威胁皇权。因为皇太极知道,济尔哈朗对镶蓝旗的掌控十分有力,而济尔哈朗又是一位十分可靠的盟友,说不定阿敏正是由济尔哈朗负责看管的,所以杀不杀阿敏都无所谓了。

  此后,皇太极自己的势力掌握着两黄旗,以多尔衮的两白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为强大的护翼,牢牢控制着五旗,又把势力渗透进了红旗之中,皇太极独尊的苗头越来越明显,共治向独裁转变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日期:2012-10-18 10:49:57
  第五节帝王心态
  袁崇焕被捕以后,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以擅自议和、斩毛文龙、纵敌长驱等罪名被处磔刑,家属应该是要被处斩或流放的,现在除了少数人以外,其余不论,也就是从宽发落了。
  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磔刑,此刑十分残酷,用刀一片片割肉,要割到规定的数字,此前不能断气,也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而更令人吃惊的则是京城的百姓,争相从刽子手手中购买已经割下的肉,然后生吃,这真是“食其肉而寝其皮”,五脏六腑也被哄抢一空,骨头被人剁碎,当真是“骨肉俱尽”、千刀万剐。袁崇焕并没有被后金杀死,而是被他曾经拼死也要保护的王朝杀死,看着京城的百姓如此对待他,宁远城的孤胆英雄真不知作何感想。

  袁崇焕却属于冤杀,因为最主要的罪名是“通虏谋叛、欺君罔上”,这是没影的事,若是仅以擅杀毛文龙为由下狱的话,那倒不算冤枉,但是罪致死吗?至于磔刑吗?
  当然,这件事情并不能够表明明王朝的灭亡已经可以跷足而待了,至少从这件事情里面看不出来,如前文所讲,任何人都无法挽救此时的明王朝,当然也包括袁崇焕。另外,尽管袁崇焕是被冤杀,可并非是第一个被朱氏家族冤杀的人,只不过这件事情发生在王朝末年,比较容易引起更多人的遐想罢了。但是,崇祯为何会以最残酷的刑法杀死了连打了几场大仗而未败的袁崇焕,却是一个千古之谜。

  有一件事情是经常被人所采用的,简单来说,后金军队抓了俩太监,然后关了起来,在关押他们的营帐外说是袁崇焕跟后金已经有了密约,这次入关就是袁崇焕引导的,故意让这俩太监听见,然后再故意放跑,结果俩太监回去之后禀报,崇祯相信了,就杀了袁崇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