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41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另外,越往前走,宰相的权力就越是大,皇帝很少负有行政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可以直接向宰相问责,多少总能问一点。其实往地方上也是这样,各管一摊,出了问题就可以迅速找到人,秦朝和汉朝初期,地方政权仅有郡、县两级,出了问题要找人实在太方便了。越往后越不对,皇帝为了让防止某一个人坐大,中央的部门越来越多,让他们相互牵制,地方上也是,权责划分不明,行政权力设置重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你说他们不管事情吧,还都管,真要出了事情了,一个人都找不到,相互推诿扯皮,这种情况,我们太了解了。皇帝又剥夺了宰相的权力,直接管理军政事务,但是,真要是出了问题,你找谁负责?找官员负责,其实很多官员是很冤枉的,他们根本就没多少权力,都是听皇帝办事的。那找皇帝负责?别逗了,难道你还指望罢免皇帝吗?皇帝最多也就是下几道罪己诏,作作政治秀,意思、意思也就行了。结果造成的情况就是整个政权根本没有一个人负责任。

  原本强盛的中原王朝就是在这种沉闷的政治制度中慢慢走向死亡,尽管非常稳定,但却让人感觉越来越闷。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跟人说过:“其实你要看一个王朝强不强盛,就看他政变多不多,政变如果多,政局如果不稳,一般比较强盛;反之,亦然。”换一句话说,儒家在中国实现得越少,国家就越强大,老百姓的日子也更好过,当儒家全方位实现的时候,国家就十分差劲了。终于,中原王朝抵不过游牧民族的铁骑,宋朝尽管挺了很多年,但是纵观宋朝三百年,他就是逐步被消灭,领土慢慢缩小,毫无还手之力,也根本无法避免亡于“胡人”之手的命运,当然,你也可以把宋朝灭亡的责任全部推到秦桧或贾似道身上,只要你觉得这种说法能够说服你自己。

  我们可以把专制前期分为三个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三个时期,时间上大致相等,两个时期是非常纯粹的汉人王朝,魏晋南北朝前半期也很纯粹,后半期也不过是半壁江山沦丧。当中,汉人并非没有内乱,但是“胡人”想要把中国灭干净了,却是痴人说梦。再看专制后期:宋、元、明、清,总共就四个王朝,汉人只占了一半,当然,宋朝已经没有了其他几个王朝广袤的版图,后期也仅有半壁江山,不过元朝统治中国却不到一百年,两下综合一下,倒也大体相等。这就很能够说明问题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自宋以后,关羽等人的形象不断被拔高,不光是才干,可以说是所有的方面都在拔高。为什么?因为当时汉人的内心是非常郁闷的,这么多人居然干不过人丁稀少的北方游牧政权,现实当中做不到的,只能够寄托于前人了。当时的汉人崇拜关羽的原因有二:一者,有能力,而且讲义气,统治者喜欢讲;二者,老百姓想要找一个精神寄托,表明汉人其实是有人才的,至少出过人才,之所以现在打不过了,只是因为少了几个人才而已。这当然只是当时的官民自欺欺人而已,宋朝并非没有出色的军事人才,也并非没有出色的政治人才,问题不是出在这里。其实真的把关羽调到宋朝,估计他也很难带领孱弱的宋兵和文弱的宋民再有大作为了。

  非常明显,五代十国以前跟以后,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根本不是一回事。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越是集权,就越是糟糕,帝国历史的后半段,完全不能和前半段相比。宋是丧权辱国,元是天怒人怨,明是萎靡不振,清是死气沉沉。……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因此这又是一个由强到弱、由盛到衰的过程。……总之,帝国制度越是完备,越是成熟,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实际上帝国早就该死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它就事实上不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后来那些‘发明创造’,都不过雕虫小技。”

  说句我不太愿意说的话,专制后期,汉人早年的那种开疆拓土、积极进取的精神已经很难再看见了,得过且过,闷起头来妄自尊大。反倒是两个北方游牧政权,尽管伴随着血淋淋的屠戮,但也只有在他们身上还能读出一些积极、务实的精神,让人稍许振奋一下。
  总之,唐末的这次儒家“渗透行动”,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分水岭就是五代十国,我之所以再说一遍,是因为以后还有一个大问题要说。整个国家的政局极其稳定,但王朝的各方面都大不如前,精神状态更是不敢恭维。
  日期:2012-10-13 15:11:53
  第八章 己巳之变
  第一节斩毛文龙
  崇祯新登基,他是一位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君王,明朝皇帝,大多慵懒,崇祯却是一个例外。其实,其他的那些皇帝也并非真的就懒到动都不肯动一下的地步,只是天下太平,也用不着操什么心,不如吃喝玩乐来得实在。
  然而,崇祯却是后人同情的君王,他作风简朴、勤于理政,他祖先们的那些沉湎于美女酒色之类的坏毛病,他身上一样都没有。但是,明朝早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纵使神仙下凡,也回天乏术,更何况才干普通的崇祯。崇祯皇帝也成为了“非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的代名词。

  尽管明兵两挫后金兵锋,但是并未撼动其政权的根本,初登大位、干劲十足的崇祯自然不会甘心于这种情况,遂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初三重新启用了两战皆捷的袁崇焕,任命他为蓟辽督师,总领关外军务,总镇宁远城。其实,当时崇祯的想法跟现在不少人一样:袁崇焕是有能力平定辽东的。所以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也对他信任有加。实际上面,我之前就说过了,明朝要灭后金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任何人都做不到,袁崇焕当然也不能例外,明朝所能做的,也就是能撑一阵是一阵。但是,登基伊始的崇祯不知道这个道理,袁崇焕也是。

  当年七月十四日,崇祯于平台召见袁崇焕,商讨辽东事务。
  崇祯直截了当地问:“辽东的情况你怎么看?说实话。”
  袁崇焕:“只要你给我专权,我可以五年之内收复辽东。”
  崇祯听了异常兴奋:“只要你能五年复辽,入阁拜相自不是问题,子子孙孙、世代公侯也并非不可能。”
  旁边众多闹不清状况的官员也非常高兴,也可能闹得清状况,只是陪着皇帝高兴。趁着皇帝暂时休息的空档,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究竟怎么个五年复辽法,袁崇焕说道:“我看皇帝比较急躁,不过安慰他一下罢了。” 许誉卿听后大惊失色:“皇上何等英明,你怎么能信口开河?万一时间到了,要你交货,你怎么办?”袁崇焕听后也觉得有点失言。会议继续开始以后,袁崇焕不断向皇帝要钱、要人、要物资,关键还是要信任,崇祯当面向各部官员批示,只要是袁崇焕要的,一律都给,并当面表达会对他信任有加。随后又撤销了除毛文龙以外所有人的尚方宝剑,专一重袁崇焕的事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崇祯是寄予袁崇焕很大的希望的。

  两天后,袁崇焕递上奏疏,说明了他复辽大计的策略,主要有两条。第一条,“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是在孙承宗时期就确立的方针,直到明朝灭亡前夕,还是如此操作的。第二条,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便可以从这短短十二个字中看出袁崇焕打算打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并没有真正五年复辽的计划。实际上也没人能拿出真正可行的复辽计划。也就是说,在袁崇焕心中,复辽是有可能的,但是能否五年内复辽,即使他自己也无法肯定。

  袁崇焕到任以后,平息了两场兵变,调兵遣将,加固辽西防线,继续专一自己的事权,但是有一个人影响了他总领关外全局的权力,袁崇焕就把目标盯准了他——毛文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