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32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如果给阿敏和莽古尔泰好像也说不上来个所以然,而身为大汗的皇太极貌似最有资格接管,可是其他几位大贝勒也不太情愿,于是皇太极开出了条件,就是划拨出若干个牛录给两红旗和两蓝旗(关于划拨牛录之事,具体可参考白新良先生的《论皇太极继位初的一次改旗》一文),以换取镶白旗的治权。皇太极尽管所得的牛录数量不多,但毕竟在所掌握的旗数上是八分天下占其二,其余三大贝勒当然是想拿全旗,可毕竟是四大贝勒联合执政,没有这么大的权力,而且镶白旗的牛录本来就不多,身为新汗的皇太极又划拨出若干牛录,等于在牛录数量上把镶白旗平分了,再说镶白旗也总要有去处吧,总不能老空着。当时也只有这个方案能够为四大贝勒所接受,所以,豪格成为了镶白旗旗主(一说皇太极亲领)的时间应该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基后不久。

  综上所述,在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国确实确定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制度,也确定了八和硕贝勒的人选,对各旗所属的派系经历了一些整改。然而,最终到任的只有七位,只有多尔衮由于上述原因没有到任。
  对于这个八王共治的制度,不少学者认为是分裂了皇权,对后金政权未来的发展起了相当消极的作用,新汗不过是八和硕贝勒中的一位,尽管地位相对尊贵,且也至少领有一旗,但一遇到大事,还是要由八王会议决定,这样不论新汗做什么都会处处掣肘,甚至有发生分裂的可能,这种多头政治根本无法适应后金所面临的形势。
  诚然,这种会议形式确实及不上一人独裁可以做到力量迅速集中,军队令行禁止。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在努尔哈赤进行了两次尝试以后,他明白根本无法做到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确定接班人,并且在他死后他的接班人的权势迅速达到跟他一样,根本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会采用这种会议式的政治制度。所以八王制度并非降低了皇权的地位,实际上是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了皇权。

  我们看,这个制度首先是加强了旗主的权力,反过来说,也就是降低了五大臣的地位。从前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在废立太子之类的大事上,五大臣仍然参与其中,握有很大的发言权。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五大臣的支持,即使是四大贝勒联手,也不能够保证他们的政治目的可以达成。而当八王制度确立了以后,尽管五大臣此时年事已高,也有去世了的,看似也无法对朝政施加影响了,可他们还有家族势力吧?这些年来也不知道一手提拔上来多少人,完全可以引为奥援,但是五大臣及其家族却至此以后基本退出了后金政权最高层的政治斗争,这跟此制度不无关系。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把权力下放给了贝勒们,或者说联合了贝勒们打压了五大臣,毕竟旗主是皇族,五大臣则是异姓贵族,权力集中到皇族,总比有异姓贵族搀和进来要好,比起之前实际上是更加集中了。

  至于皇族内部的争斗,努尔哈赤就管不了了,这种心态其实是很好理解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杀开国功臣,又大封儿子为藩王于全国各地执掌军政,遂成尾大不掉之势。朱元璋长子早亡,长孙朱允炆立为太孙,以待将来继承皇位。
  一次,朱元璋对朱允炆说:“我把北部边防都交给了诸藩王,将来你尽可高枕无忧。”朱允炆反问:“如果藩王们有了反意,怎么办?”祖孙两人后来的对话有点不知所谓,朱元璋也没有正面回答。我估计朱元璋是当着朱允炆的面不好意思把心里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别说是有了反意,就算真的造反了又怎么样?你是我的孙子,藩王们是我的儿子,就算他们造反成功了,也不过是我的儿子取代我的孙子当了皇帝,不论是否是我喜欢的后代,反正都是我老朱家的人。

  这才是帝王心态,努尔哈赤的心态也差不多,我才不管你们怎么弄,反正我把异姓贵族都排除在外了,你们怎么闹都是我爱新觉罗的江山。
  另外,八旗制度原来比较像是一种邦联制度,各旗都有独立的军政,凭借着努尔哈赤超高的威望将各旗团结在了自己的身边,但是当他死后就很难说了,旗主们若是带着整个旗分裂出去,谁也拦不住。然而这种制度确立以后,至少还有一个会议可以管一管,日后阿敏就想带着镶蓝旗入驻朝鲜,实际上就是想去当朝鲜王了,若非努尔哈赤一再重申八王会议的重要性,若非会议还有罢免旗主的权力,说不定阿敏还真这么干了,后金国也必定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总之,共治制度的弊端,努尔哈赤比你我更清楚,只是暂时解决不了,所以才搞了这么一套制度,把权力集中到他的子侄们的手里,留待他们解决。这套制度实际上是加强了皇权,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这套制度对后金国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日期:2012-10-03 23:57:35
  第六节底谷
  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战败后的努尔哈赤疽病突发,遂于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治病。八月初一,或许已经感到作用不大,便令阿敏宰牛烧纸、焚香告天,祈求祖先保佑。八月初七,努尔哈赤可能已经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起行返回沈阳,并令阿巴亥前往迎驾,可能要安排后事。八月十一日下午一点至三点,途经叆鸡堡,此地离沈阳城仅四十里,一代雄主努尔哈赤病逝。

  消息传回沈阳,哭声一片,多是为自己未来的前程哭,然而更多的是在哭声背后的明争暗斗。此时,后金国最有权势和威望的就是四大贝勒。这一年,多尔衮也就只有十三岁,多铎就更小了,阿济格虽然已年过20,可跟四大贝勒比起来,毕竟还是太嫩,而且这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尽管他们也被动参加了汗位争夺,但毕竟年幼,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

  新汗的人选必定在四大贝勒之中。其中,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没有机会,而且粗莽好武,性格急躁。莽古尔泰此人更是残暴凶狠,生母富察氏被离休以后,据说他手刃生母,拎着他老娘的脑袋向努尔哈赤报功,这种做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个人绝对不能当大汗,谁知道他哪天发起疯来又干点什么事。尽管此说存疑,但他确实是一个暴戾之人,且众所周知,机会也不大。

  唯有代善可以跟皇太极一较高下,可有两个原因最终促成皇太极当上了大汗。其一,代善曾经被立为太子,在三大贝勒的干涉下,最终被废,尽管没有撕破脸皮,但是双方都心知肚明,此时三大贝勒再去立他,岂不是自己为自己找不自在?其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力劝父亲拥立皇太极。
  这两个人在代善系统中是非常有分量的,日后在皇太极时代,不仅在两红旗中位高权重,而且还是整个后金国的中流砥柱,是最为皇太极倚重的侄子,尤其是萨哈廉,跟皇太极私交甚笃。但是,他们此时的这个举动十分奇怪,甚至让人感到诧异,尽管岳托和萨哈廉确实跟皇太极走得比较近,可在这种关键时刻,只有让他们的父亲当了大汗,他们才有机会继承,怎么会转而支持皇太极?

  一句话,顾全大局。在看待这些政治人物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政治人物一定会有私心的,没有私心的政治人物我闻所未闻,所以不要用非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第二,合格的政治家不光有私心,还会顾全大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