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1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一章 诸王身世之谜
  一 “朕本淮西布衣”
  祝枝山是明代的大才子,好记奇闻异事,他编写的《前闻记》里记了这样一件事:国初时,太祖朱元璋在都城南京兴建历代帝王庙。庙成后,朱元璋亲自临祭,在每位帝王前行酒一爵。酒过一巡,却折回到汉高祖刘邦的神位前,笑着对他说:“刘君,今庙中诸君,当日得天下,无不有所凭籍。唯有我你二人,不阶尺土一民,手提三尺,致位天子,比他人尤难。来,你我多饮二杯!”
  朱皇帝对刘皇帝表达了格外的亲热。从此形成定例,南京历代帝王庙每年一次的大祀,什么三皇五帝、鸟生鱼汤,酒都只能吃一巡,唯独汉高祖稍能尽兴,可饮美酒三大觥。

  这个故事可信吗?不可信,纯属道途野老的附会编造。祝老先生的书里,多是这些东西,就像他多生的一根手指,怪异的很(祝氏因右手生有六指,故自号枝指生,又号枝山)。
  这个故事说老朱与老刘,惺惺惜惺惺,以“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生动形式,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朱元璋与刘邦都是以庶民的身份登上帝位。
  如此话柄,对明朝人来说,并不新鲜。如郎瑛《七修类稿》里有一段颂辞,道:“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岂特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
  在郎瑛口中,“我太祖”出身之卑微,竟是刘邦都不如的!似乎刘邦做过一任亭长,就有所凭借了,唯有太祖朱元璋,光棍一条,匹夫一介,才是真正的“不阶尺土者”。郎瑛本为夸耀之词,但话说过了头,变成“流氓无产阶级万岁”了。
  其实前代“不阶尺土”而成就大业的皇帝尽有,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不是“一条碧海青龙棍打遍天下无敌手”,才挣下的家业?刘备虽叫刘皇叔,发达之前还不是街上编草鞋卖的小贩?明代人只顾抬爱刘邦,未免令其他好汉叫屈。
  当然,明代人给刘邦抬轿子,到底还是为了捧他们的太祖皇帝。因为前世帝王中,唯有刘邦的成功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

  汉代以前,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谱系。夏代的情形,无文献可征,说不清楚。以殷商为例:商在开国之君汤以前,可考的世系就有十三代,一直可上推到帮助大禹治水的契。到汤灭夏时,国势强盛已久,不是突然才发起来的。周朝也一样,其始祖后稷以下,可考者有十余世,在武王克商前,有公亶父、公刘、太王、王季,都是名人,然后才是文王;到武王伐纣时,姬氏在位于关中地区的“周原”上已经营了数百年。秦朝从秦仲立国,中经文、穆、献、孝等公,稍稍蚕食六国,到秦始皇才成就帝业,也有600多年的历史。当代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说,汉以前的朝代,都是从小国变成大国,从大国而为共主,这是普遍的规律,从未有平民做天子的。然而平民做天子的传说,在战国时却很流行,比如舜,最初只是一个鳏夫,后来登上帝位,他就是孟子所说的“匹夫而有天下者”。

  因为有这样一种思潮作背景,汉室之兴可谓顺天应命,与尧舜禹汤的兴起一样,成为可夸的盛事。连司马迁都忍不住连呼“大圣”,他说高祖刘邦“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大圣人?——“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直书: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本朝高祖皇帝的令尊和令堂是:刘老先生与刘老太太。太公是老年男子的尊称;媪指上了年纪的妇人,刘邦的妈妈称刘家老太太,连娘家姓氏都没留下。刘邦字季,季是老三,他有两个哥哥,叫伯与仲,就是老大与老二,差不多等于无名氏。朱家兄弟也是这样,挨着个儿叫重四、重五、重六。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在族兄弟行中排行老八。
  贫贱之家,固然如此。汉代的宗庙歌曲,如《郊祀》、《房中》等歌,宣扬汉德,夸辞甚多,但始终没提起高祖的先人。直到汉末,有人破天荒地喊出口号:“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刘氏才有了一位可夸耀的祖先:五帝之一的尧。刘家的世系也逐渐补齐了,到东汉班固作《汉书?高帝纪赞》时,高祖刘邦以上的历代世系,已考证出极为远长的源流。当然,这同补锅一样,补上去的,一定是从别处剪来的碎铁。

  朱元璋自述家世,原也本本分分,不请名人来造势。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他事业有成,想起追阐祖德,便写了一篇《朱氏世德碑》,其中道:
  “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于五河。某其季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
  碑文说的都是老实话,并不忌讳自己出身卑微,说明朱元璋尚存质朴,没有兴趣编造神话故事和不寻常的来历去唬人,这与他动辄说“朕本江淮布衣”、“朕本农夫”是一致的。

  朱元璋不是没动过追捧一位名人作祖先的念头,想来想去,姓朱的里面还是南宋大儒朱熹名气大,在初修《玉牒》(皇室的家谱)时,打算把朱夫子写进去。
  朱元璋早年最喜欢上朝了,每天搬把椅子,坐在外朝宏大的宫门之上,下面文武百官、生儒吏役、士民工商,满登登、乌压压站立好几千人,他对众发玉音,传圣旨,兴致一来,还要作长篇的即兴讲话。他很有兴趣找人谈话,规定任何人有事要说,都可以直接到御前面奏,卫士不许阻拦。如果看官诸公能穿越过去,亲在门下聆听,一定是极有趣的。若不信时,可把洪武年间修的《大诰》(诰,即告也)找来一读。老朱的讲话稿,都是打心窝子里掏出来的,句句好似肺腑之言,或怒人不争,或哀人不幸,喜笑怒骂,神思飞扬,绝不像当代领导的“重要讲话”,说它像放屁都委屈屁,至少屁还有提神之效,它们只令人昏昏。

  就这样,一个姓朱的徽州典史在上京觐见时,幸运地和皇上对话了。朱元璋问:“你姓什么?”“姓朱。”小吏诚惶诚恐答,不敢说“小姓朱”,如今的朱,是天下第一的国姓。
  “你是哪里人?”见是“家门儿”,朱元璋高兴地追问道。
  “小臣是徽州人。”小吏道。
  是时候显示博学了,朱元璋笑道:“徽州出人才,朱夫子就是你们徽州人。莫非你是朱子的后人?”小吏老实答道:“臣不是朱子的后人。”……下面还说了些什么,书里没有记载,我不好瞎编,就此打住。
  书里接下来只说“帝心顿悟”。小吏的一番话如何打动了皇帝?原来朱元璋联想到他想冒认朱熹为祖先的事,叹道:“彼一典史尚不祖朱子,而我国家又可祖乎?”区区一吏,都不胡乱冒认祖先,我堂堂享国之人,岂可乱认?从此把这个念头打消了。
  此事不知真假,但《朱氏世德碑》和后来的《皇陵碑》里,的确没有朱熹夫子的大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