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回归》
第20节

作者: 雲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10 09:32:00
  **云生岭上**
  既然“正心”所正的是妄心,所以不管如何正,他依然是虚伪不实的。一个人德与天地合,那么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也就是说他有通天彻地之能,其言行意志就是天道,但是即使能如此依然不入流,因为只是在修行妄想而已,无法见到本心。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入流。在此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从一个凡夫到证得佛果,大致要经历的阶段。首先是沙门四果——须陀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然后是十地菩萨——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最后是等觉菩萨和佛。等觉菩萨和佛陀没有区别,只是现菩萨像,所以称为等觉,比如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就是等觉菩萨。

  须陀洹,就是入流,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本心,进入圣道法流,所以称为入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斯陀含,意为一来,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包括底层六天和其他五道,因有各种欲望而称为欲界)。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阿那含,意为不来,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包括欲界之上从梵众天至色究竟天的十八层天,无欲但有形体,故称色界)、无色界(包括色界之上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层天,无欲、无形、唯有意识,故称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

  因为只有见到本心才算入流,所以即使“正心”正到与天地合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依然是不入流。那么怎么才算入流呢?我们来看个故事。
  洪州翠岩可真禅师是福州人,曾经到慈明禅师处参学。可真禅师非常自负,觉得自己是来向慈明禅师参学的,除慈明禅师外,别人都看不上眼,慈明禅师的弟子善侍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一日两人在山中边走边谈,善侍随手拾了片瓦砾,放到一块大石头上,对可真说:“如果你能从这件事中悟出点儿什么,那么你才算有资格向慈明禅师学习。”可真禅师围着石头转了几圈,冥思苦想如何应对。善侍呵斥可真禅师说:“我要你说点什么来证明自己,你就真的这么做了,并且苦苦思索,看来你连情识都未参透。”可真禅师听了,非常惶恐惭愧,于是去求见慈明禅师,慈明问:“有什么急事吗?”可真禅师哭着说:“被善侍师兄难倒了,心中郁结,所以来求见师父。”慈明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可真禅师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慈明禅师听罢,怒目而视,大声训斥道:“你现在头发都白了,牙齿都掉了,还是这般见解,如何能脱离生死。”可真禅师闻言大惊、惶恐不知所措,忙问:“请师父明示。”慈明禅师说:“你来问我。”可真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慈明禅师震声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可真禅师恍然大悟。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慈明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可真禅师答:“世界因妄想而生,一切都是虚伪不实的,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就像云从岭上生起,无拘无束,获得了解脱。众生的本心如一轮明月,却因误认为妄念所生的一切是真实存在的,而落入水中不断沉沦。”从这句话可知,可真禅师的修为已经非常之高。而慈明禅师却怒斥他这是微末之见,使他一下子就丢弃了这种见解,而这时的他却也因此而茫然不知所措。他急需抓住一个东西,所以他连忙问慈明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当慈明禅师把他的话大声重复一遍的时候,他恍然大悟。可真禅师是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为什么会这样啊?

  我们来看看佛陀怎么说。佛陀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比丘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僧人。佛陀说:“各位比丘,你们应该知道,我所说法,就像船筏,是让你们用来渡过生死大河的,当你们渡过了生死大河,那么这个船筏就应该舍弃,法都应该舍弃,何况非法呢,更应该舍弃。”
  可真禅师已经过了生死大河,但是却扒着他赖以渡河的船不放。慈明禅师的呵斥,让他一惊之下把船放开了,但是此时的他仍想抓住什么东西,当慈明禅师把他的话重复一遍,就是在告诉他你的方法没有错,你之所以还不能解脱是因为你对方法的执着,既然一切都是妄想,那你现在该放弃这最后一个对法的妄想了,可以弃舟登岸了,所以可真禅师恍然大悟。
  六祖慧能大师继承五祖弘忍大师衣钵的故事与可真禅师的开悟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两个偈子可谓脍炙人口,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个是神秀大师的偈子: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个是六祖大师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偈子表面上看是相对立的,其实是一因一果的关系。神秀大师所说是解脱之因,六祖大师所说是解脱之果。勤拂拭就是为善去恶,息心止妄,其实就是正心。当拂拭清静了,那么就需要把拂拭的工具丢掉,如果不丢掉,那么依然在妄想之中,当丢掉这最后一个妄想,那么就彻底清净了,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息心止妄容易做到吗?不容易。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是对《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九和第十卷佛陀所讲五十种阴魔的总结。息心止妄要破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阴也被称为五蕴或五盖,是见本心要破除的五种障碍。而每破一阴之后就要面对十种魔障,所以破掉五阴就要面对五十种魔障。也就是说修为高了一尺,魔障就增加了十倍。登天难,修证之路难于上青天。那该如何是好呢?我们下节继续讨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