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29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天,徐达亲自指挥作战,诸军奋力向前,终于在北面一片坟场附近突破了元军的防线,元军全线溃败。仅扩廓夫妻及亲兵数人走脱,逃到黄河边上,靠着河中的一根浮木得以渡河,一直远远地逃到了和林(蒙古帝国曾经的首都;忽必烈将都城南迁至上都、大都后,此地降为岭北行省的驻地;元亡后,又成为北元的政治中心)。
  李文忠的东线大军进展也十分顺利。出居庸关,击败了多股北元残余部队,五月进抵开平卫。
  李文忠继续向应昌(锡林郭勒附近)进军,此时传来了元帝驾崩的消息。悲摧的元顺帝已在一个月前拉肚子,死了。
  他打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幼年时爸爸元明宗即被毒死、妈妈又被杀,少年时又先后被无辜流放到广西、高丽;后来阴差阳错登上皇帝宝座,又饱受几任权臣的摆弄;好不容易掌握了实权,又让汉人赶回了荒漠草原。他却是元朝待民最好的、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最拿手的本领,不是治国,而是木匠。那手艺,以后的明熹宗天启皇帝根本没法和他比,他设计的宫廷宅院,制造的龙船和宫漏,无人能模仿,人称“鲁班天子”。

  “帝自制其样,船首尾长一百二十尺,广二十尺,前瓦帘棚、穿廊、两暖阁,后吾殿楼子,龙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妆,前有两爪。船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带,四带头巾,于船两旁下各执篙一。自后宫至前宫山下海子内,往来游戏。行时,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
  又自制宫漏,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差。当钟钲之鸣,狮凤在侧者皆翔舞。匮之西东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度仙桥,达三圣殿,已而复退立如前。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终于好事多磨,得继大统,是为元昭宗,亦称必里克图汗。

  李文忠军日夜兼程,杀向应昌。元昭宗又只得再一次在慌乱之中匆匆逃跑。昭宗嫡长子买的里八剌在内的王公将相,俱被明军所擒。
  北元经此一役,元气大伤。
  日期:2013-08-19 13:03:48
  北方战场刀光剑影,南方应天城内也是血雨腥风。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罢李善长左丞相,以杨宪为中书左丞(国务院秘书长),主持全国政务;当月,杀杨宪。
  刘伯温在重新担任御史中丞之后,知趣多了,也更加低调了。但是,李善长却仗着自己劳苦功高和一大帮老乡的帮撑,更加招摇跋扈。
  这让洪武很不爽,于是决心换马。
  但是,新朝刚刚建立,人才短缺,谁堪当此重任呢?洪武曾经问计于刘伯温。刘伯温马上否定皇上换马的打算,撤换丞相好比更换一间房子的顶梁大柱,如果用几根细小的木棍捆在一起顶替大梁,房屋就会马上倒掉。
  但是,这一次洪武坚决地要走马换相了。
  洪武首先提出杨宪。刘伯温与杨宪一直关系不错,但是他回答,“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杨宪心眼太小,做不到心静如水,也不擅平衡。
  又问汪广洋。刘伯温说,“此褊浅殆甚于宪”。比杨宪更目光短浅。
  又问胡惟庸。答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他就象头小牛犊,迟早会把犁给拉破了。
  提了三个人,三个人都被否决,搞好洪武很不爽,那看来只有你刘伯温自己适合了?惊吓得刘伯温诚惶诚恐。
  刘伯温心中丞相的理想人选,目前仍然是李善长。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要搬掉这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场换相风波,势必掀起腥风血浪。

  终于,洪武下定了决心,以养病为由让李善长回家休息,着中书右丞杨宪为中书左丞,署理政务,并以汪广洋为中书右丞。
  杨宪自应天就加入革命队伍,也算得上是老前辈。他为人干练、有才气,堪当重任。曾经出使张士诚,在明军收复河南之后又委以河南参政(省长)的要职。
  杨宪之所以能得到洪武皇帝的信任,还因为他曾经担任“检校”。“检校”,就是检查、校正,最早设于南北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够深。好比民国时期,有中央执委会调查统计局、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你要是当它是发布GDP、CPI的统计单位,那你就太蠢了。洪武十五年时,撤销了检校,归并于一个新设机构,一个名震历史的机构,“锦衣卫”(历史总是暗含玄机,明末的两位皇帝,分别叫朱由校、朱由检)。

  杨宪担任“检校”期间,果然威慑官场。最令人胆寒的,就是告发了中书参政(国务院副秘书长)张昶,令其五马分尸而死。
  当年,朱元璋通过察罕贴木尔向元朝示好,元朝委派礼部尚书张昶出使应天。不料恰在此时,察罕贴木尔被刺身亡。朱元璋果断翻脸,扣留了张昶,并高兴地对宋濂、刘伯温说,元朝给我送了个大贤人。朱元璋进位吴王位,即封张昶中书参政。但是,就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张昶惦记远在大都的儿子,嘱托遣返回北的元朝官员,代为寻找儿子的音讯。不料,此事为杨宪所知,便马上追查,扣下书信,审问张昶。张昶不齿于杨宪的小人行径。干脆在书信背面写下八个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杨宪奏报朱元璋,一桩原本是寻找儿子的人伦之情,顷刻间演化为敌我矛盾,大贤人张昶便被身首异处。

  随后,杨宪又担任了李文忠的监军。李文忠虽常年在外带兵,却也是个好学习的人。他招收了5位文人雅士,时常在府中坐而论道。却不料,这正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决不允许武将与文人勾勾搭搭。杨宪将此事呈报朱元璋,结果2人被杀、3人被充军,李文忠遭严斥。
  杨宪,果然是一个令人胆战心畏之人。
  日期:2013-08-19 17:18:17

  杨宪,果然是一把令人颤栗、胆寒的快刀。洪武需要用杨宪这把刀,震慑飞扬跋扈的官场。可是,万没想到,官员没被震慑住,刀却折了。
  杨宪把持了朝中大权,却并没有深刻领会洪武皇帝搭建班子的良苦用意,他手中的快刀,并没有象洪武所预定的那样,砍向朝中尾大不掉的淮西势力。反而,挥向了自己的上司,国务院一把手,汪广洋。
  汪广洋比杨宪更早参加革命,且文才出众,朱元璋曾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他也曾担任常遇春的监军,但他并没有象杨宪那样咄咄逼人,而是积极辅佐常遇春搞好军队的管理与后勤工作;随着明军解放北方的进程,又先后被委以山东、陕西参政的重任。
  他之所以得到洪武皇帝的重用,因为和杨宪一样,都与朝中淮西的那一大帮子人,没有瓜葛。
  汪广洋心性淡泊,为人宽和。但是,好的处事风格并没有为他赢得好的官场人脉关系。杨宪反而处处与汪广洋为难。雄心勃勃的杨宪决心驱逐软柿子汪广洋,准备独霸朝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