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19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丞相很顺利地占领了江西,并改龙兴为洪都(“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开篇首句,终于名至实归)。
  日期:2013-04-29 15:17:37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陈友谅几乎输掉了他全部的本钱。
  在这一场充满着诡异的战役中,陈友谅为什么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这只能说,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朱丞相逢凶化吉,捡了个大便宜。
  第一,自信暴棚,缺乏战事的规划。陈友谅劳师而来,顾不上休息,连夜发起进攻,犯了兵家之忌。汉军既没有对应天城内情况进行了解,也没有对守军布防作任何侦察。走到哪就打哪,丝毫没有主攻、侧翼、迂回、接应等排兵布阵。几十万大军挤在狭小的龙湾一处,最终被弱于自己的对手包了饺子。
  第二,天公不作美。汉军在大胜港、江东桥两处攻击无效的情况下,来到了龙湾,这里正好是一片开阔的江滩,适宜登陆进攻。不料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迟滞了汉军安营扎寨的速度,使他们防无所防;更倒霉的是,又恰遇江水退潮,大船搁浅,龙游浅水遭虾戏,本来汉军的水上优势霎时转为了败势。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除陈友谅之外,所有人谁都明白的一点,天道!“将士离心、政令不一,虽有众不足用也”。陈友谅先杀居功至伟的赵普胜,后杀信徒拥戴的徐寿辉,伤了人心,犯了天怒。
  但是,他朱和尚不也杀人吗?他也是先杀二把手邵荣,后将明王沉江,彼此彼此,在肮脏的政治面前,谁没都没有必要装纯洁。
  可人家掌握的是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杀,什么时候不能杀。邵荣还在继续为朱丞相卖命,明王还将继续给朱丞相封赏。
  陈友谅,你够黑、也够狠,但是你还不够厚、不够诈。
  你不服不行,在政治面前,你还显稚嫩了点。
  日期:2013-05-02 09:21:55
  曾经有很多疑问,在红巾军火拼的时候,元政府为什么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事实上,大元朝并没有精力来关注南方这场红巾军内部血雨腥风的战斗,因为,他们此刻正在进行着比红巾军更加残酷、更加复杂的内斗。
  元朝末年官场的复杂程度,超乎任何一个朝代。元顺帝在各派势力中走钢丝,先用乙派斗败了甲派,然后又用丙派消灭乙派,再用丁派打击丙派,又回过头来复起丙派废了丁派,然后又扶持戊派收拾丙派……
  在刘福通三路北伐、并亲自占领汴梁之际,元政府紧急号召勤王,允许各地豪强发展武装,拉起1000人就赏你一个千户、拉起5000人就赏你作万户(师长)。
  畏兀儿人(现今裕固族的先人,与维吾尔族没有关系)察罕帖木儿,汉人李思齐、张良弼等乘机拉起杆子。
  在元军剿灭了三路北伐军之后,察罕帖木儿又攻占了红色首都汴梁,刘福通带着明王被迫退守安丰(寿春)。察罕又转而进攻红巾军的重要根据地,山东。
  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的时候,实力最强的当属蒙古人孛罗帖木尔和混血儿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是察罕帖木儿妹妹的儿子,他爸是汉人,他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汉名,王保保。察罕进攻山东的时候,被假降的红巾军所刺杀,余部即由王保保统率。
  元政府指望他会合孛罗、李思齐诸部一起进攻安丰,彻底清算红巾军残余。
  但是元顺帝却在此时发布了一个引起争议的嘉赏令,把邻近京畿的河北、山西分封给了孛罗,而把山东、河南分封给王保保。这也不奇怪,孛罗毕竟是蒙古人,信得过,而且他爸爸还曾经当过副总理(左丞相)。王保保却自认功劳、苦劳第一,无论如何想要当时北方的经济大省山西。于是军队调转方向,后队改前队,朝北开进;
  这时,李思齐、张良弼也有意见,他们是和保保他舅一起干革命的,他个小屁孩算老几,想领导我,没门,不愿鸟他。于是,王保保又命令部队90度转弯,朝西开进,先打李思齐。
  在这个节骨眼上,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又搀和了进来。他嫌老爹这个皇帝做得太窝囊,就伙同他妈奇皇后、太监朴不花一起,想取而代之;孛罗举兵清君侧,剁了朴不花;太子就逃到了王保保帐前,王保保保护太子回到大都,却不同意太子取代皇上;太子大怒,策反了王保保的部队,和他爹一起发檄征调全国兵马公讨王保保;王保保据守山西,对抗政府军……
  元政权陷入一片鸡飞狗跳之中。
  日期:2013-05-02 09:22:57
  此时,吴国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他是一个向来重视内部控制的人,始终牢牢地把权力摞在自己手里。但是百密毕竟也有一疏,他对长年跟随的手下非常严厉,却常对降将网开一面,允许他们指挥原有军队、据守原有地盘。问题首先就出在这些降军身上。
  至正二十二年、龙凤八年(1362年)农历二月,金华、处州接连发生降军叛乱,并杀害了镇守两地的胡大海,耿再成、朱文刚和孙炎;一个月后,洪都又发生的同样的叛乱,胡美的外甥伙同左右,杀了知府、浙东名士叶琛。吴国公不得不从杭州、湖州前线抽调李文忠、邵荣,从汉阳撤回徐达,平定叛乱。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起更为严重、也更为不可思议的政治事件。邵荣、赵继祖等人合谋刺杀吴国公。
  邵荣,原是郭子兴手下的大将,史书称赞他“功勋显赫”。在吴国公继承郭子兴衣钵,接掌郭系军队的过程中,他一直默默无闻,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只是尽心尽责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听从指挥,领兵打仗;就在攻占应天的第二年(1367年),当时的朱平章以密谋谋反的罪名,杀了郭子兴的另一个儿子郭天爵的时候,他依然默不作声;一年前,打败了汉军入侵,他官升平章、并交出兵权的时候,他还是那样地然无声无息;前不久,他平定了处州的叛乱,依然保持着默默无闻的本色。

  在“姓郭”还是“姓朱”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没有发言;在兵临城下、危难降临的时候,他没有捣蛋;在把持兵权、领军出征的时候,他没有动过歪脑筋;他屡获战功,却屡受排挤,他没有怨言。
  现在他突然被“牵联”到谋杀吴国公一案中,显得很不可思议。那些个一起渡江打拼天下的战友们,更加觉得不可思议。徐达等人纷纷以各种理由求情。吴国公不免心软,下不了狠手。
  但是有一个人却有不同意见,跳出来,“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这种人如果不杀,我们也不想和他一起在一起干了。这个人,还是常遇春。谁说常遇春只是一介武夫?在每一个历史微妙的时刻,常遇春总会恰到好处地出现。
  于是,“上不得已,命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诀,皆就诛”。
  在大明建国伟业的征程中,邵荣被绞杀于默默无闻之中(历史对邵荣事迹鲜有记载)。他是派系斗争必然的牺牲品,是吴国公清算旧军阀、旧势力的祭品。
  我朱元璋已经翅膀硬了,要展翅高飞了;而明王你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你嵌下的钉子迟早是要拨掉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