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1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摸着石头读明史----
  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其他大多都是假的
  小说里只有人名是假的,其他都可能是真的

  ――地产奸商任志强微博
  楔子:一根弓弦的轮回
  吴元年(1367年)九月,吴王朱元璋手下的两大马仔徐达、常遇春联手攻下了平江(苏州),抓获了负隅顽抗的伪吴王张士诚。
  平江之战是朱元璋及其军队所遭遇最为顽固的抵抗。一座孤城、十月围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然城内军民却众志成城。武器打光了,就拆除房屋的木头、石头,作檑木、滚石。所以,当徐达攻入平江时,城内庙宇民房都拆成了平地,曾经繁华的城市遍地瓦砾,满目苍夷。
  城破之后,张士诚退无可退,老婆刘氏率全家老小,举薪自焚。张士诚也在屋内披挂白绫,上吊自尽。
  不料,历史似乎并未让这段白绫来结束这一出戏。朱元璋的部队及时冲进了房中,抢下了气息未断的张士诚。
  十月,张士诚被押解到了应天(南京)。虽为阶下之囚,却仍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定与桀骜不驯。
  朱元璋手下第一干臣李善长,兴致勃勃地赶来,也希望分享到胜利的喜悦。
  但李善长却明显不擅长审问犯人。所以尽管他兴致很高,张士诚却表现得不够配合。任凭李善长如何羽扇纶巾谈笑风生,或谆谆善诱、和风细雨,或雷霆千钧、暴风骤雨,张士诚依旧双目轻闭、充耳不闻。明明是两个人的一出对手戏,却沦为一个人的表演――李善长得到的只是无声的蔑视。
  这搞得李善长很没面子,他开始激动起来,大声叱喝、咆哮,辱骂张士诚这个天杀的盐枭。
  张士诚终于睁开了眼,终于回答了他:“狗仗人势,不得好死”
  !

  ……
  李善长灰溜溜地走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胸怀与气度,朱元璋没有计较,仍然派人捎话给张士诚,表达诚意。张士诚说,有什么可说的,“天日照尔不照我”。
  不知道这句话哪里惹恼了朱元璋。总之,朱元璋顿时无比愤怒,赏了张士诚一张弓,武士用弓弦将张士诚活活勒死,并焚尸扬灰。
  搞定了张士诚,朱元璋的天下大局已定,已经没有什么力量阻止他前进的步伐。

  第二年正月初四,在历经两个月的风雪飘摇之后,这一天忽然红日当空,明光四射。朱元璋正式即位,定国号大明,改年号洪武,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然而,令朱元璋无论如何不曾想到的是,276年后,前大明银川驿站马夫、明军小队长李鸿基(造反后易名李自成,三个月前刚刚自立大顺朝,又改名李自晟),兵围北京城,竟然也给他的子孙送来了一段白绫、一张弓。
  朱元璋十一世孙、崇祯皇帝朱由检重新经历了276年前的那一幕。只不过,这一次掌控命运的主角不再是他老朱家。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朱由检陪着家人喝完最后一顿酒。皇后周氏带头投缳自决了,朱由检提着把剑,到处为不能自我牺牲的嫔妃、宫人,提供最后的帮助。他砍死了袁妃,砍死了年仅6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砍掉了14岁的二女儿长平公主的手臂。与276年前唯一的不同,就是放走了三个儿子。不过,历史并没有因此而改写,孩子的外公将他们交到了李自晟手里,后又到了吴三桂手里,辗转到了多尔衮手里,最后就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朱由检安顿完家人,便提了把手枪(三眼铳),乘着天黑,带领百十个太监想突围。还没冲出内城,就被守城的自家部队给打了回来。
  朱由检仍不死心,跑回奉天殿(太和殿),拼命敲打景阳钟,敲响大臣上朝的钟声。当然,在这一天,一个大臣也没有来。
  天色已渐亮,新的一天不再属于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心恢意冷的朱由检在紫禁城内溜跶完最后一圈,爬上了煤山,海棠树上一段白绫了解他年仅35岁生命以及17年来无尽的烦恼。
  李自晟的弓弦并没有派上用场。派上用场的是带路党吴三桂的弓弦。
  李自晟在北京只呆了短短的42天。大明平西伯吴三桂打败了他,并且从山海关一直追到了北京,并且从北京到山西、从山西到陕西一路狂追,一直把他逼死在了湖北九宫山。
  朱由检死了,北京城丢了,但是大明朝并没有亡。大明还有大半壁的江山,拥有3000万臣民和200万军队。
  不过,这已用不了多少时间。
  满清军队势如破竹,继吴三桂之后,许定国、李成栋、左梦庚、孙可望纷纷成为带路党,遇山开路、逢水搭桥,大明江山很快被蚕食殆尽。朱元璋的另一个十一世孙、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了缅甸,旋即被遣送回国,落在了吴三桂手里。这距离吴三桂打起“救驾护明”旗号进京、反击李自晟,只过了17年。

  第二年春,大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农历四月十五,朱由榔和他的儿子,在云南昆明篦子坡被大清平西王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挫骨扬灰。
  295年,从一张弓弦到另一张弓弦,大明王朝终于完成了轮回。
  日期:2013-04-16 15:43:10
  前言:历史是本糊涂账
  或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前一句话是民国时候胡适说的,后一句话是意大利人克罗奇说的。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引用他们的话,是想表明,我的想法和这些个大人物是同一个意思。
  近在眼前的事情,我们已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是是非非难以辨别,何况那些已经尘封已久的过往之事?

  历史原是由史官记录的,史官又是吃哪家子饭的?替谁打工,就替谁说话,天经地仪。虽然也有过几个不怕丢饭碗的、不怕杀头的,可毕竟沙里淘金,太珍稀了。所谓历史基本上就是官史、皇家的家史。所以对历史的记录常有怀疑之声,于是又产生了诸多的野史、稗史,在走卒贩夫市井小巷津津乐道之中,不免平白增添了许多的八卦。
  前朝的史,是由新朝的人来书写的,所以难免褒贬失度。通过描绘前朝的荒淫无耻,映衬当今圣朝之伟大光荣,最后难免把历史给涂色了,把读史的人给蒙骗了。二十四史大体如此。
  也有史书是自家人写的,前清东三省的总督赵尔巽主修了《清史(稿)》。这就好比自己给自己写年终总结,净是成绩,末了才有几条不痛不痒的缺点。正因为如此,《清史(稿)》也就成为最没有价值的史书了。
  世上的是非曲直,本难以一言以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有道理,可以布告天下,一句顶一万句;婆你再有理,就是当你危言惹众,一概封杀,让你有言无处诉。因为写史而引发的文字狱,被杀之人又岂止万数?
  历史的发生都有其背景,人的行为深陷历史和环境的局限。当时正确的事情,在后来人看来,未必如此;当时人之苦衷,后来之人也未必能够体谅。当是时之人尚分不清、道不明的是非,你让后人如何评述?何况,这天下写史之人,不见得个个都是君子;任凭尔是君子,也难免没做过几件见不得光的事。谁敢保证他所写所说的一切,一定肯定以及确定,没有掺杂个人的好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