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川时代和海侵时代看人类的发源地》
第31节

作者: 谷得一以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可以从当时北方人的记载里大致知道鄞州先民越人的形象。在他们的记载里,越人“文身断发”,身上绘着代表威猛的兽类图案,或者代表遐思向往的鸟类的羽毛。他们把头发割为短发,而不是像北方人那样在头上盘一个髻。
  北方的古人又写道,越人“餐稻羹鱼”,“以舟作马”。说他们不吃小麦而吃稻米,用鱼做羹;他们也不像北方人那样骑马,而是以小船作为交通工具。他们“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在小块的山坡田地里耕种庄稼,猎鹿捕鸟,当然也包括濒水捕捞。
  1976年,在鄞县石秃山出土了一把铜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钺。铜钺上的装饰图案令专家们惊喜万分:一群划船的越人,他们的头上戴着高高的羽冠。专家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划船的形象记录。这把铜钺起码提供了如下信息:越人已经熟练地运用船只,出没于江河湖沼之间。河姆渡出土的一把完整的桨也佐证了这个史实。他们以鸟作为自己的图腾。

  越人对于鸟的崇拜不仅仅在于它们提供了飞翔的想象,鸟还是他们生存方式的启示者。北方古人对越人的记载里有“鸟田”的说法:春天到来的时候,无数只鸟从天而降,它们在海滨的沼泽里啄食越冬萌芽的草根,把沼泽变成比较平整的水田,播种的季节到了。
  淡水是越人生存的基础,因为只有淡水,才能淡化逐渐成陆的山麓土地,并使它适宜于种植。于是,宁波平原的越人首先在三个山口形成了自己的居住聚落,因为那里都有一条或者数条溪水从山上流下来。这三个地方,一个在今天鄞州的宝幢,这里有天童、画龙、东吴三条溪水汇流,人们不但在这里耕种和捕捞浅海鱼虾,而且与居住在海岛上的“外越人”进行物物交换的贸易,这地方被叫做“”。另一个聚落在今天鄞州与余姚交界的城山渡,那里有大隐溪流经,这地方被叫做“句章”。还有一个地方在今天鄞州的横溪与奉化白杜的交界处,这里有横溪和白杜河流经,这地方被叫做“鄞”—这是“鄞”这个地名的最早出处。

  关于“鄞”的解释,历史上形成了三种说法。一种认为鄞的境内有赤堇山,堇地成为人口众多的邑,“堇”与“邑”的合体字就是“鄞”,这是后人从地标出发的猜想。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个叫“鄞”的地方遍地生长着堇草,也就是今天被学者们称为“紫花地丁”话说鄞州话说鄞州话说鄞州从堇子国到明州的植物,聚众成邑后,记作“堇”与“邑”的合体字“鄞”,这更多地是从读音造字的角度来猜想。沙孟海先生从古文字度说出了第三种含义,他认为“鄞”字的古体是“黄”、“土”、“邑”三个字的合体。这三种说法都是由古文字的起源所作的猜想,但是我们知道越人没有文字。因此,对越民族有深刻研究的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说得更简单:yín,是越人的一个读音,以后人们借助北方的同音文字“鄞”来标记。越人的读音和汉字“鄞”的原始意义都已经失传,今天的“鄞”只有唯一的解释,那就是这一片土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位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把他征服的疆域编为三十六个郡,郡的建制下是几百县。这就是秦代“郡县天下”的史实。历史记载,当时在宁波平原这三个山口形成的聚落,秦王朝各建立了一个县,也就是鄞、和句章。在远离中原的鄙远之地,在人口稀疏的东夷蛮疆,居然设置了三个县,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
  从秦、汉到隋代,鄞州一直属于会稽郡管辖。也就是说,其间八百余年里,它的行政中心一直在今天绍兴的山阴平原。背后的故事是,宁波平原虽然在海退中逐渐成为陆地,但是遍地沼泽,土壤充满盐碱。人们还得从有淡水的山脚向沼泽平原的中心开发,从三个方向不断推向中心。
  日期:2013-06-27 15:23:03
  《山海经》中提到黄河之处甚多,其中的“河”确实指的是黄河,但是《山海经》的黄河内涵远比今黄河丰富,由于远古黄河袭夺改道频繁,古人把改道前后的黄河都叫“河”,古文中的黄河指南至今淮河,北至今辽河的所有入海河流,这些入海河流历史上都曾经是黄河下游。不明白这一点,是无法正确解读《山海经》的。上古之书言黄河,指的可能是辽河,亦可能是淮河或辽淮之间的任何一条河流。

  由于末灾洪水每五千一百多年一次,海侵洪水经蒙古高原倒灌新疆,罗布附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很明显的海侵冲刷痕迹,各沙丘的凹口均向东,此乃海侵流速的横向分布不均使然,虽然风沙也能搬动沙丘,但初始的地貌形态不会有巨大的改变,今之沙丘与古之土丘虽然不同位,但形状依然维持相似形,新疆灌满水后,其水与黄河相通,所以,古书所说的黄河流域包括新疆,新疆有地下水道通往中亚,上古之书偶有把中亚也当作黄河流域的说法。

  新疆地区降水少而蒸发大,泑泽之水逐年干涸,数十年后即与黄河断开,出露的陆地越来越多,当陆地上的水分蒸发殆尽,就变成了沙漠,随着泑泽水位的降低,水面面积越来越小,沙漠面积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泑泽水面面积减少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罗布泊,当罗布泊干涸之时,就是下一次海侵到来之时,新疆地区不断地重复着从海侵灌满—〉沙漠化—〉罗布干涸的沧海桑田故事,每五千一百多年一个轮回。考古发现表明,新疆地区的一巡可以分为4个明显的气候变化期,带有西欧血统的小河墓地和带有东欧血统的楼兰古国,原先都是宜居之地,沙漠化和缺水导致了这些文明的消失。罗布泊是世界罕有的神秘深坑,与地心文明有关,上古之宝—息壤就在这个深坑之中,深坑干涸之时,就是取用息壤之日。后羿射日的工具及黑暗魔法,可能也在这个深坑之中。生活在罗布之耳和深坑附近的罗布人,有着盖世无双的生存技能,可能是地心人与后羿之族的杂交后代。

  日期:2013-06-27 15:39:10
  在近1万年的地质发展史上,广州曾遭受两次大规模海侵,约在距今3000—2500年前,整个广州地区被海水淹没,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记者近日从广东省科学院获悉,这一常人闻所未闻的历史,是由广东省地质局与广州地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考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7000年前海水首次入侵珠三角
  据了解,早在1937年,就有地理学者在广州七星岗发现了海蚀遗迹,其后广州也多处陆续发现地下海贝壳及海生生物遗骸,说明海水曾经侵入过广州地区。但是广州地区近期究竟有多少次海侵,范围在哪里?广东省地质局和广州地理研究所的有关专家专门对此作了考察,根据广州市沉积记录和新构造运动的历史记载,研究出了广州地区1万年以来的海陆变迁史。
  根据地质上的研究,约1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陆地水大量结冰,冰期过后,冰川消融,全球海面迅速升高,约在7000年前,珠江三角洲发生了一次海进,地史上叫“中全新世海侵”。广州地理研究所在罗村附近的钻孔中采集了含海生贝壳的淤泥样品,测定年龄是6510年左右,证实了中全新世海侵的确到达广州。科学家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圈定了此次海侵的范围:海侵在广州地区从南往北逆江而上,淹没了现在广州西部的大坦沙、石围塘———罗村和荔湾南一带,海水一直深入到海珠广场附近,然而这次海侵并没有淹没大沙头—海珠桥—人民桥一线,这说明如今横贯市区的珠江航道在当时还未形成。在距今5000—3000年前,这次海侵退出了广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