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川时代和海侵时代看人类的发源地》
第25节

作者: 谷得一以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25 14:31:32
  纳粹宣传画中的雅利安人特点都是金发碧眼
  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金布塔斯提出了印欧语族(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起源于南俄大草原的观点。
  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印欧语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域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显示印欧语族中的吐火罗人与克罗马农人均曾在今新疆地区繁衍生息数千年。 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经》爻辞中都留存着与西方强梁民族“鬼方”长年作战的记录,不少学者推测鬼方与吐火罗人有关。
  1980年,新疆考古所与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摄制组合作,组织考察队,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发现了两处古楼兰人墓葬,并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她便是著名的“楼兰美女”。 由于罗布泊低凹、干燥、高热的地理环境,很多遗址的发掘都伴随着古人干尸出土。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大部分都具有鲜明的白种人特征。
  而1979年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原始社会氏族墓葬群发掘所得的一批遗骸,经著名人类学家韩康信等鉴别,均属古欧洲人种,其中一具干尸赠送南京大学地理系作碳14测定,距今6400年;另一个头骨则与欧洲旧石器晚期克罗马农人(距今5万~1万年)十分相似。
  日期:2013-06-25 14:33:10
  人种的形成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作用下形成的。科学上根据人的皮肤颜色、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以及眼睛的颜色等,把全世界的人分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等。一般认为这些不同肤色的人种,可能是在近几万年内形成的,开始分布范围较小,后来逐渐扩大。
  人类不同肤色的形成,气候起了主导作用。白种人则形成于高纬度的寒带地区。如北欧寒冷地区,光照少,云气多,没有强烈的太阳辐射,体内无法产生保护身体的色素。一般认为,在他们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气候较寒冷,阳光稀弱,紫外线弱,因此,人的皮肤一般颜色浅淡。这种较浅的肤色却易于吸收微弱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发育。鼻梁较高,鼻子孔道长,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预先“温暖一下”。

  日期:2013-06-25 14:34:20
  从人种来说,白种人内部同样差异很大,主要分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北欧人种又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波罗的海亚人种包括大西洋人(凯尔特人)、北欧人(日尔曼人)、东欧人(斯拉夫人);巴尔干亚人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拉丁人。地中海人种分为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包括阿尔卑斯人(南部日尔曼人和凯尔特-日尔曼-拉丁混血的法兰西民族)、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闪米特含米特人、帕米尔人(中亚雅利安人);高加索亚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亚雅利安人(伊朗人)。

  日期:2013-06-25 14:51:42
  希特勒一直在寻找雅丽安人的诞生源头,最后发现了大量的事实根据。最终发现,雅丽安人的祖先来自东方!
  这是纳粹几十年发现的成果。很多文献资料都有记载。而这更加证明了雅丽安人就是生活在中国北方寒带的黄种人是在近几万年内形成衍变成白人的。
  日期:2013-06-25 15:17:44
  白种人的三个起源,一个是阿拉伯半岛,产生了闪米特人(如古埃及人,古西伯来人,古阿拉伯人,古埃塞俄比亚人……);一个是阿尔泰山---阴山,产生了古西徐亚人、古匈奴人(荤粥)、古月氏人,值的一提的是匈奴是一个黄白人种混杂的部落集团,我国和蒙古出土的匈奴贵族墓尸具有古高加索人种特征,而且墓室壁画表明他的瞳孔是蓝色的。亚利安就是古印欧人,是1万年前中亚的游牧父系氏族集团。公元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后建立各种小王国(汉代的楼兰也是),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度,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着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北迁的一支据说是北欧和日尔曼人的祖先,留下来的后被阿兰人、匈奴人、大月氏人同化。

  日期:2013-06-25 15:21:44
  古希腊人,拉丁人,法兰西老祖宗克尔特人、波斯--伊朗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都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其起源于中亚,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里海一带,和其它各支雅利安人(如希腊人的祖先阿该亚人,侵入小亚的赫梯人,还有入侵印度的那一支)一样是个游牧(牧牛)部落。后来他们消灭了西迁的西徐亚(哈萨克人远祖)人,在南俄草原定居下来,而斯拉夫人或许受其挤压居住在俄罗斯大草原以北,靠采集浆果、蜂蜜和狩猎为生。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族生息在中欧和东欧的广阔平原上,最早分部在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中游一带,后来逐渐向周围扩展,西抵易北河,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北达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他们使用一种共同的斯拉夫语。古文献把他们称作维涅德人。从6世纪起才开始使用“斯拉夫人”这个称谓,古书中说,这些人住在山林中,喜欢步行矫捷善走。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渐扩大的古斯拉夫部落逐渐分成东西两支,6、7世纪时又形成南支。共同斯拉夫语消失。形成东、西、南三种语言。东斯拉夫语又称古俄语。东斯拉夫人逐渐向现在东欧平原各部扩张。6世纪时居住地西起德聂斯特河,东低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北达维斯瓦河一带。他们曾与操突厥语的里海西北的阿瓦尔人(东胡族系,鲜卑种,发源于中国东北,即中国历史上极盛一时的柔然,后被属下锻奴突厥部打败,西迁后侵扰欧洲多年)结盟,阿瓦尔人称之为安特人,意为“忠于盟誓之友”,后来拜占庭人也把其称为安特人。另外,被我们汉民族战败后西迁的北匈奴也起着决定因素在林翰着《匈奴通史》中提到:“白里达和阿提拉共同统治的匈奴帝国……盎格鲁和撒克逊人之脱离欧洲大陆渡海入居,都是与匈奴人的通治和压力有直接关系。随后,住在南俄草原地带的匈奴人(其人数远较匈牙利境内的匈奴人为多)在公元435-447年前后,也都先后被迫接受阿提拉的统治,甚至连居于俄罗斯大草原以北森林地带中的斯拉夫人和芬人,这时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人的仆役”的身份第一次进入欧洲西和南部的。安特人在8-9世纪时分成30多个部落,这些部落结成3个主要的部落联盟群体。

  北部群体:其中斯洛文人分布在现今的落夫哥德市一带,克里维其人分部在现今的斯摩楞斯克市和坡落茨克市一带。东部群体:其中维亚吉奇人居住在如今的梁赞市一带,拉季米奇人居住在现今的哥梅利市,克里挈夫一带,谢维利安人居住在现今的契尔尼哥夫市一带
  西南群体:其中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眼沿岸及其支流(从普里皮亚季河口到罗西河)下游一带。他们在到东斯拉夫人当中经济文化中最发达,后来建立古罗斯国家中起主要作用,其部落联盟中心地带发展成基辅城。德列弗利安人在波利按人西部,乌里齐人在拨里安人西南部,此外还有德列哥维其人、杜列伯人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