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川时代和海侵时代看人类的发源地》
第13节

作者: 谷得一以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平行论为基石的系统论和结构论,构成板块论和板块互动论的核心理论。离开由平行论奠基的系统和结构性的板块理念,传说时代个别文化现象的研究将会如同失去整体的散乱沙石,很难寻求其中的意义。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平行对应关系的研究更是如此。板块属于区域性的系统概念和结构概念。形成明显的板块图志和互动关系至少应该有三个要素。其一,存在与其他接触的区域之间区别的明显自身凝聚性特征。其二,这些具有明显自身凝聚性特征的区域之间显示出明显的断裂。其三,这样的具有明显自身凝聚性特征,并且在接触中与其他区域断裂的区域,应该有比较稳定的对应状态。此外,这里研究的生态—文化板块,主要是指那些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地理区域。这些区域应该有较大的地理面积,而不是一片平地,一个湖泊,一座高山,虽然有各自明显的自身凝聚性特征和互相断裂,却没有较大地理面积,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历史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不同生态—文化板块。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不同生态—文化板块,是以较大的地域环境为基础的,并不是所有地域环境不同,都会形成这样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板块。例如,在贵州省的多山地带,气候变化很大,也有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的不同,甚至还有个别的狩猎经济,却无法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态—文化板块。这些不同的生态—文化地域,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各自不同的生态—文化板块,并且形成平行互动关系。但是,这些比较小的不同生态—文化板块,在总体上仍然可以包括于南方具有更大包容范围的稻作农业文化板块。这是因为,在这个大的环境中,稻作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形态,旱地农业是非主要经济形态,狩猎活动也是非主要经济形态。田野作业也说明,稻作农业生态—文化板块内的其他文化成份,在总的文化色彩上是稻作型的。总之,没有与接触中的其他区域之间明显自身凝聚性特征,就无法称之为板块;没有与接触板块的特征性断裂,板块就缺少明显的地带界线;没有足够广大的区域,也不能称之为具有历史推动作用的板块。这也是地质学中大陆板块理论形成的基础性条件。应该说,所有的人类居住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不同生态—文化区域,却不是所有这些区域都会同样显示出明显界线和有足够广大的面积。

  日期:2013-06-13 08:42:57
  文化板块与生态板块的由同步性和依附性形成的对应程度,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越是生产力发达的社会阶段,文化板块与生态板块的同步性和依附性越低,文化的板块性特征也越弱,最终,生态—文化板块的对应联结特征越是不明显。越是生产力不发展的时代,文化板块与生态板块的同步性和依附性越是明显,文化自身的板块性特征也越是明显。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能力低下,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生态板块同步性和依赖性关系十分明显。于是,在生态板块基础上就很容易形成具有明显自身凝聚性特征,并且与接触中其他文化类型存在断裂的文化板块。例如,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只能种植旱地作物,于是相对于可以种植水稻的湿润温暖地区,如果有足够大的地理面积,就可以形成与接壤的稻作区域形成不同的旱地农业生态—文化板块。但是,在生产力比较高的现代社会,能够借助人工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种植水稻,那么,旱地农业生态—文化板块的特征性就会逐渐削弱。

  对生态—文化板块的关注和研究,还在很早的古代便开始了。中国古代的《禹贡》、《山海经》等书,都包含从生态—文化板块角度划分中国不同区域的性质。其不足是缺乏对生态—文化板块互动关系的关注。近年来,考古学领域的环境考古学基本上都包含生态—文化学研究意义。如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区域化和互动化,就很容易形成生态—文化板块互动理论。生态—文化板块互动理论使个别的环境考古发掘或者人文考古中的个别环境考察,互相联系成为网状的图志性结构和系统。任何关于生态—文化的个别信息,只有汇合到特定的生态—文化板块中,才能比较充分显示出本来的意义。因此,只有提出和不断深化生态—文化板块平行互动理论,才能在概念层面使考古发掘、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亦即口头历史成为一个整体,使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日期:2013-06-15 15:37:57
  生态板块之间的平行互动关系,在生物进化史上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物界作为一个系统,自身具有趋于稳定的要求。这也是一切系统的基本特征。生物界系统的趋于稳定特征,是对成为生物进化主要推动力的生存竞争的某种程度否定。如果没有生态板块的平行互动,生物界由于系统自身的趋向稳定,就会导致生存竞争的弱化,阻碍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也正因此,有学者指出根据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原理,仅仅从人的眼睛考察,进化到如今的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接近于地球的年龄。这说明,在达尔文提出的由物种内部生存竞争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还另外有一个力量在发生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这个力量就来自生态板块的平行互动。地球表面气候的急剧变化,首先破坏了一个时期内生态板块之间的平衡,并且由此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趋势,会使得一些生物物种迅速灭亡或者发生变异,也会使一些新的生物物种迅速产生和发展。相对于生物物种内部的有限范围的生存竞争,这也许可以称为“巨大型生存竞争”。地球表面的每一次冰期与间冰期的转变,都会产生一次生物界的巨大型生存竞争,并且推动生物物种发生巨大的变化。当然,造成巨大型生存竞争的不仅仅是气候的周期性改变,还有地球表面的高程变化。中国古代所说“沧海桑田”就可以用来指代这类变化。因此,成为生态—文化板块平行互动理论基础的生态板块平行互动理论,同样也可以为生物进化史研究提供某种新思路。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巨变,恐龙时代一直延续下来,地球上大概是不会有人类的。

  日期:2013-06-15 15:38:54

  生态板块的平行互动存在着极限性,文化板块的平行互动也存在着极限性。这种极限性在自然界意味着,某个生态板块的某个方向移动,通常不会是无限制的,通常不会导致另一个生态板块的彻底消失,最终出现只存在一个生态板块的现象。这与地球的球形结构有关。只要地球的球形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地球与太阳的结构关系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个球形结构中就会始终存在两个在日光照射方面不足的极点,亦即南极和北极,也始终存在日照充足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以内的地带。即使在间冰期,南极和北极也仍然会处于相对寒冷状态。即使在冰期,赤道附近地区也仍然存在相对温暖的地带。这对应于农业文明产生前的采集文化板块和狩猎文化板块之间的平行互动关系,也就意味着即使在间冰期的温暖时代,采集文化的向北推进也会存在极限,不会出现将狩猎文化彻底消灭,只有采集文化独自存在的现象;同样,即使在冰期鼎盛的寒冷时代,狩猎文化的南下也会存在极限,不会出现采集文化彻底消灭,只有狩猎文化独自存在的现象。在农业时代,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之间,在此消彼长的互动中也存在这样的极限。即使在温暖湿润时代,北上的稻作农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北推进;即使在寒冷干旱的时代,南下的旱地农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南推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