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回归》
第16节

作者: 雲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24 15:43:00
  **天干性质**
  我们先来看一下天干的阴阳属性,天干是数字的累积过程,所以阴阳属性遵循奇数位为阳,偶数位为阴的原则。
  阳:甲、丙、戊、庚、壬

  阴:乙、丁、己、辛、癸
  我们接着来看天干的五行属性,天干是阳气的流行,而阳气的流行是从震开始的,而震为木,所以天干五行从木开始,并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
  甲为阳,是木由生至旺,乙为阴,是木由旺转衰。
  木生火,丙为阳,是火由生至旺,丁为阴,是火由旺转衰。
  火生土,戊为阳,是土由生至旺,己为阴,是土由旺转衰。
  土生金,庚为阳,是金由生至旺,辛为阴,是金由旺转衰。
  金生水,壬为阳,是水由生至旺,癸为阴,是水由旺转衰。

  水生木,完成一次循环,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把天干排布到洛书中,就得到下面这张图。
  洛书是个右旋的图形,中间空虚,戊己虽然在中间,但表示的并不是位置,而是说土参与了所有的转化过程。上图中外围水、木、火、金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承载的,并且转化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而具备承载和运化能力的是土,所以我们将上图细化一下。
  外围一共十二个格子,其实这就是十二地支。地支也是数字的累积,所以地支的阴阳属性同样是奇数位为阳,偶数位为阴。
  阳:子、寅、辰、午、申、戌
  阴:丑、卯、巳、未、酉、亥
  那么阳位的土就是戊,阴位的土就是己,而土随火旺,也就是说土、火同位,那么将上图继续细化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日期:2013-06-26 09:47:00
  **地支藏干**
  我们来看一下四隅位。

  以左下角为例,我们先来看甲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寅位,木气渐旺,木旺则会生火,母旺子相,就如同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慢慢成长,随着木气的逐渐加强,火气——丙也在慢慢生长,而火气的生长是需要承载和运化,而具备这个功能的就是阳土,也就是戊。
  我们再来看一下己所处的位置,也就是丑位,水气衰弱,但仍有相当的力量,所以丑位,会有水的余气,也就是癸。丑位为土,土是其他四行的归宿,就像是仓库或是坟墓,那么谁在丑位入墓库了呢?当然是金——辛,因为水到丑是年老体衰之象,那么金作为水的父母,到了丑就是入墓之象了。
  其他三隅的情况类似,就不再赘述。我们把上图继续细化。
  这时的四隅位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每个隅位都五行全,每个隅位都准确的表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拿艮位——东北角为例,艮位有两个地支,丑和寅,一死一生,也就是说辛金在丑位入了墓,而丙火在寅位出生,丑中有过去——辛金、癸水,现在——己土,寅中有现在——甲木和未来——火。其他三隅也是如此。这就是易经能准确模拟世间万物运行规律,能准确分析过去、现在、未来的原因。

  而四正位是五行旺地,旺极必衰,所以是阴干之位。
  我们把十二地支也放到上面的图示中,那么是这个样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支只是天干组合的别名,地支与天干的这种对应关系被称为地支藏干。地支是五行流行转化的具体过程,所以天干是五行之成,地支是五行之用。
  十二地支根据生、旺、库可以分为三大类,通常用孟、仲、季来表示。

  四孟:寅、申、巳、亥。他们是火、水、金、木的生地。
  四仲:子、午、卯、酉。他们是水、火、木、金的旺地。
  四季:辰、戌、丑、未。他们是水、火、金、木的库地。
  地支藏干分为本气和人元两种,本气就是下面这张图中的天干,而其他藏干被称为人元。
  五行之气无处不在,四仲是五行旺地,除当旺五行外,其他都非关键,所以没有人元,只有本气。那么人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天干是天元,地支本气是地元,本气之外就是人元。
  地支的五行属性是由其本气决定的。我们来总结一下。
  水:亥、子,木:寅、卯,火:巳、午,金:申、酉,土:辰、戌、丑、未。
  地支藏干我们也总结一下。

  子:本气——癸。
  丑:本气——已,人元——辛、癸。金之库。
  寅:本气——甲,人元——戊、丙。
  卯:本气——乙。
  辰:本气——戊,人元——癸、乙。水之库。
  巳:本气——丙戊,人元——庚。
  午:本气——丁己。
  未:本气——己,人元——乙、丁。木之库。
  申:本气——庚,人元——壬、戊。
  酉:本气——辛。
  戌:本气——戊,人元——丁、辛。火之库。
  亥:本气——壬,人元——甲。
  亥所藏人元中不是还有戊吗?上面是不是漏掉了?是的,通常亥的藏干并不考虑戊,并非戊不存在,至于为什么,答案在下一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