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
第11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目睹了右路军全线崩溃后,柴荣欲哭无泪,自己的那点儿威望,那点儿 军功,是多么地渺小和可怜。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特色”,士兵只会效忠真正的皇帝,而不会效忠一个乳臭味干的小屁孩。
  此时的柴荣,就是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右路大军已经全线崩溃了,后周士气完全受损。更可怕的是,由于右翼的临阵倒戈,柴荣已经完全暴露在了敌人的火力之下。他已经能看见敌人手中明晃晃的刀剑,以及那些对着自己的贪婪眼神!
  失败了,大军彻底失败了,对于柴荣而言,自己寸功未立,还变成了一个金灿灿的猪头,如果现在不撤退的话,自己就将变成敌人下半辈子的“本钱”了。也许,柴荣身边那些现在还“誓死效忠”的将领们,他们已经打算这么干了!
  好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暂时撤退吧……
  殊不知,就在这个时候,柴荣身边的一个年轻将领却大喊道:“国家生死存亡,就在于此!主上如此危险,我等岂能不卖命!”
  说完,这个年轻将领挥舞着一根盘龙棍,率领自己麾下的1000铁骑,就这样杀奔了出来!

  这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赵匡胤!
  由于赵匡胤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他麾下的将士无不勇气倍增,拼死决战。一时间,这1000骑兵如入无人之境,左右厮杀,数万敌军无人敢挡,无人敢阻,皆无可奈何。
  看见本方出了这么一个“猛男”后,后周士气为之大振,大家皆奋勇杀敌,开始了潮水般的逆袭!
  根据史书记载,这位杀红了眼的赵匡胤,突破了层层的重围,直接杀到了北汉皇帝刘崇那里。

  虽然此时此刻,在经过了一番殊死搏杀后,赵匡胤的身边只有区区五十个骑兵,而且他的左臂还挂了彩。但是,整个战场的人都看见了,面对这五十个残兵败将,北汉的主营在缓缓地后退!
  没有比这更让人泄气的事情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北汉的皇帝刘崇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自己就是一个怕死的软蛋!面对这孤身闯营,已经九死一生的赵匡胤,这个胆小鬼的第一反应是:先逃,后战。
  至此,北汉军的士气跌倒了冰点。就跟先前的后周大军一样,新一轮的“万岁”之声开始响彻云霄、振聋发聩。只不过,这次喊“万岁”的人,则是不愿意效忠“软蛋”的北汉部队。
  当然了,对于自己部队的这种表现,深知“游戏规则”的刘崇也毫无办法,他只能率领自己的残兵败将,不甘心地撤退了。
  刘崇撤退后,柴荣也鸣金收兵了。毕竟今天是险胜,而且归师勿掩、穷寇勿追,把兔子逼急了,它还会咬人呢,何况还有契丹这只大藏獒!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在赵匡胤殊死血战的时候,那些契丹人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不来参战呢?
  原来,这都是刘崇自己“作死”的结果。
  在第一轮的“万岁”之声后,刘崇觉得自己俨然已经大获全胜了,再让契丹人“出力分红”,这笔买卖就太不划算了。于是,刘崇信心满满地告诉契丹人:“战争已经结束了,你们契丹人可以休息了,那里有一个山坡,你们去那里睡觉观战吧。”

  结果呢,就在这个山坡上,契丹人就这样默默地看着,看着一支部队突破北汉大军的层层包围,看着北汉大营的节节后退。最后,在听完了新一轮的“万岁”之声,在目睹北汉部队的全线溃败后,这些契丹人就点齐了人马,人家偷偷摸摸地回国去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至此,这场在历史上并不起眼、仅仅持续了一天的高平之战,就以后周的险胜、北汉的惨败而告终。
  刘崇经历了这么一场惨败后,他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结果呢,刘崇越想越愤怒,越想越生气,就这么憋屈死了。
  乾祐九年,即公元956年,北汉开国皇帝刘崇驾崩,葬于交城北山,庙号世祖。同年,其子刘承钧即位,改名为刘钧,史称北汉睿宗。

  至此,刘崇与郭威那点恩怨,终于都尘归尘、土归土,到那个世界里算去了。
  当然了,一场高平之战,导致了一位君主的驾崩,这绝对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然而,对于这场战争本身的意义以及对五代十国的影响,已经不是史学家讨论的范围了。
  因为,这场战争对一个人的意义,以及对中国未来三百多年的影响,要比这些大得多得多!根据《宋史》记载:高平之战,乃太祖皇帝肇基之始!
  此时此刻,由于在高平一战成名,赵匡胤得到了柴荣的恩宠,他一举成为周世宗的心腹爱将,还在后周的军中,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并最终成为一颗最璀璨夺目的将星!
  由于成为所有人的焦点,无数的人都慕名而来,这些人包括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

  这些人将成为赵匡胤的左膀右臂,组成一个“义社十兄弟”的集团,与他一起南征北战,统一天下。并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让“大哥”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国家的开国之君!
  至此,在这个历史的长河里,这位刚刚年满28岁的赵匡胤,他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机遇,获得了足够的力量。他即将展翅高飞,开始创造自己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一生了!
  那么,在后周世宗柴荣的统治下,赵匡胤又将干出什么样的事情,立下哪些奇功呢?
  日期:2015-06-07 10:50:21
  这个时代的背景
  根据史料记载,如果说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第一个明君,也绝不为过。
  柴荣在位期间,他整顿军队、革新禁军、提拔优秀将领、安抚各地百姓、兴修水利、治理河患、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最后让全国“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
  当然了,在励精图治的同时,柴荣还是一个拥有宏伟抱负的皇帝,在他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梦,一个持续了整整五十多年,历经了整整五个朝代,也没有一个人实现的梦:统一天下!

  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看看这个所谓的五代十国,到底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故事有点长,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吧。
  话说公元755年,在那个大唐盛世的时代里,一个白胖子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发动了一场为期八年的大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大唐王朝平复了,但是在这之后,这个在历史上活蹦乱跳的大唐王朝,因摔了这么一个大跟头,伤筋动骨,彻底骨折,直到咽气的那一天,都没有从医院走出来……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因为长期用兵,国库紧张,所以到了最后,唐王朝只能采取一种息事宁人的办法,即对叛军、降将进行各种的妥协、退让。
  只要你肯投降,高官厚禄、金银珠宝、佳丽美人,咱们一切都好商量!

  就这样,在这种政策下,只要这些叛军名义上服从朝廷,朝廷就任命他们为节度使。至此,这些原来的安、史部将们,摇身一变,成了唐朝地方的藩镇之王。
  除此之外,在平乱的过程中,有一些节度使还乘机扩充实力,在叛乱平定后保持了半独立状态。而在节度使的继承上,这些人让自己的儿子继承,或由大将代劳,朝廷根本无法过问,也无能为力。唐朝只能采取姑息政策,任由他们自己发展,最后变成了一个个风水不透、拥兵数万的“国中之国”。
  至此,在大唐王朝的版图上,出现了无数的藩镇势力,造成了割据一方的严重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这个局面,就是五代十国的前身与背景。
  唐朝灭亡后,这些节度使们相继登基称帝。自朱温建立了梁朝后,李存勖又把朱氏一族连根拔起,建立了唐朝,只不过,这个唐朝要加上一个“后”字。

  后唐庄宗李存勖死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登基即位。这位皇帝除了治理国家外,还没事拜拜天、求求地,并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某番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获己,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
  就是说:苍天啊,大地啊,俺就是一个农民土包子呀。因为被人强迫,所以俺才当了皇帝呀。这可不是俺自己的心愿呀。愿上天赶紧降下一个圣人,给百姓们当家做主呀。
  你还别说,李嗣源的这番祈祷,老天爷真的听见了,还让他“梦想成真”了。就在他统治期间,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日,圣人居然真的从天而降了。
  这一天,就在离皇宫不远的夹马营里,赵匡胤呱呱坠地了。
  后来,在李嗣源的统治下,后唐连续八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小小的赵匡胤也度过了自己美好的童年。等到赵匡胤九岁的时候,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登基即位。这位新的皇帝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颁布了一道圣旨,让自己的弟弟李从珂搬家。

  要知道,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皇帝如果要节度使搬家,其潜台词就三个字:你去死。因为,一旦节度使离开了自己的领地,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还有可能在途中被人黑一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