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8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12 08:55:22
  第二年: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第四章 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时候,他去北方边郡巡视,在燕国的地界遇到了一个很有名的方士卢生。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册图书,名叫《图录》,书中记载:“亡秦者胡也。”
  这句“亡秦者胡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谶语。
  所谓的谶语是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的“谶纬之学”中的一种,是中国文字独有的创造。谶是秦汉方士们编造出来预示吉凶的隐语,大都搞的非常玄虚,往往被当成是一种政治预言。在汉光武帝刘秀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之前,谶纬还不是很盛行,只是很多人都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已。
  秦始皇就是如此,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他,唯一的对手就是老天爷,他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去海外求仙药,制作了那么多的兵马俑陪葬,都有很强的迷信色彩在里头,如今出现了谶语,自然是高度重视。
  日期:2013-08-12 09:43:02

  “亡秦者胡也”是什么意思呢?秦始皇一拍脑袋,“胡”应该就是指北方的胡人吧。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已经扫荡六合的秦国在视野范围之内的对手只有那些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当属北方的胡人,也就是匈奴最强。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带领三十万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出击匈奴,却敌七百余里,打的他们尽数退出了河套地区,从此“不敢南下而牧马”。后来,秦始皇又把六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长城全部连接起来以做防御之用,形成了如今我国壮丽景观“万里长城”的雏形。

  秦始皇花了如此大的力气对抗胡人,却万万也没有想到,“亡秦者胡也”中的“胡”居然指的不是胡人,而是他自己的宝贝儿子胡亥。
  胡亥才是真正要让秦国灭亡的主。

  日期:2013-08-12 10:09:01
  看了秦二世胡亥短短三年的统治,我们不得不感慨:“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秦嬴氏上千年的奋斗,战国时六世秦王的努力,秦始皇一生的经营,只需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可以被全部败光,丁点儿都不剩,甚至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嬴”这个姓氏了。
  从颛顼到大费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才有了赢氏家族;从大费到周孝王时期,又不知过了千百年,才有了秦这个封号;从周孝王时期到周平王时期,又过了一百二十年,秦国才有了名义上的地盘;从周平王时期到秦穆公,又过了一百五十年,秦国才在西部站稳了脚跟;从秦穆公到秦孝公,又过了二百五十年,秦国才在关中扎住根,变得强大;从秦孝公到秦惠文王,又过了三十年,秦国才得以称王;从秦惠文王到秦始皇,又过了一百年,秦国才享有天下;然而从秦始皇到秦二世,不过短短三年,嬴氏家族便身死国灭,消失于中国的历史,何其可悲!

  日期:2013-08-12 10:55:00
  当然,亡国的兆头其实在秦始皇末期就已经显现,只是一直被压抑着而已,如今终于要迎来爆发,这就是传说中的“坑灰未冷山东乱”。诗人说的多形象啊,秦始皇晚年“焚书坑儒”,好像那坑灰还热着呢,岐山以后就爆发了叛乱。
  其实从秦始皇驾崩到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还是过了几个月的,在这段时间里秦二世让天下人心中最后的一丁点儿犹豫都彻底消失了。
  继位之后,秦二世知道自己无德无能,恐诸多兄弟还有朝中的大臣不服,于是就询问赵高解决的办法。
  这是秦二世在他不长的政治生涯中难得表现出的一点儿心智。

  日期:2013-08-12 13:20:04
  只可惜,这仅有的一点儿心智却演化成了灾难。因为赵高给秦二世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服?不服就全都杀了呗。杀了这些贵族,然后陛下再提拔一批贫穷的人上来,他们必定因为感谢陛下而忠心不二。”
  于是,一场大屠杀开始了,秦国的皇族子嗣几乎被斩尽杀绝,秦始皇传说中有二十多个儿子,可除了扶苏、胡亥、公子将闾和公子高以外,其他那些到底叫什么我们都查不到,可怜公子王孙的名分反倒成为了害己的利刃。更加令人发指的是,秦二世连姐妹都不放过,在连续斩首十二个皇子示众之后,他又先后车裂了十个公主。
  可悲秦嬴氏,灭族的屠刀居然是先被自家人举起。
  更加可笑的是,胡亥的一个兄弟公子高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为了保全家里的其他人,他主动上书请死,希望能够葬在骊山陪父亲。秦二世看了兄弟的请死书后高兴的不得了,主动拿给赵高看,说:“这就是急着要死吧?”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赐了公子高家人十万的安葬费。
  秦二世误以为他的这条“杀”的办法起到了效果,赵高也迎合着说:“做臣子的现在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死还来不及呢,已经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谋反的事了。”
  简直是一对自欺欺人的活宝。

  日期:2013-08-12 14:54:59
  秦始皇当年收天下兵器,铸了十二个金属人,认为从此凭借着秦朝军队的绝对战力,便可保子子孙孙世世为王。
  可其实这一切都只是美梦而已。
  民心永远不是武力可以征服的,这个道理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思想家们早已参透,可是不管他们再怎么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还是始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儒家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虽然商鞅变法让整个社会具有了上下的流动性,但当时的主流社会还是贵族的游戏,包括思想家们其实也只是贵族阶级中较为突出的一批人罢了。

  社会的公平从来没有真正面向过平民,时代呼唤打破这一潭死水的英雄。
  于是,有了大泽乡的惊天呐喊。
  陈胜不但敲碎了秦嬴氏万世为王的美梦,也敢于第一个跳出来挑战种性论权威,他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不但响彻云霄,也震惊千古。
  日期:2013-08-12 15:54:03
  这场风云激变的最初不过是件很小的事情。
  秦朝的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男子每年都要完成一定徭役的任务。徭役分成两种:一种是力役,像给秦始皇修阿房宫一样干活;另一种是兵役,去充当一段时间的士兵。

  兵役分为戍边和自己郡县的屯戍两种:自己郡县的屯戍是每年在自己所在的郡县当士兵,进行一些训练;而戍边是到边郡去驻防一段时间。其实戍边的时候真正驻守的时间不长,也就三天,可是每个人花在来回路上的时间就久了,而且路费还得完全自己承担。
  秦朝这种戍边的方式是用频繁的更换来完成一种全民皆兵的效果,从商鞅变法时期就开始采用了。一开始秦国的地盘较小,都窝在关中,从国中任何一个地方到边郡都很近,所以对于人民来说压力不大。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朝版图扩大数倍,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可是统治者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应该改变原有的戍边方式,还是让全国男子每年轮流到边郡来当三天兵,而且因为更换太频繁,为了防止出现交接问题,还很严苛的定下了“迟到就斩首”的法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