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4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秦国的统一和战国时期连续出了好几个雄才大略的君王有关,秦孝公算第一个,秦惠文王算第二个,后来的秦昭襄王算第三个,秦始皇算第四个。当然这四个人不是连续在位的,期间也有或昏庸或无作为的秦王存在,但这些人都在位只个把年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了,秦国能统一天下和这点“运气”不无关系。
  比如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他人倒也不是太糊涂,就是有一个爱好,喜欢比试勇力,自己也是个大力士。秦武王在位的第四年,魏国的太子来朝见他,他和手下的孟说在大殿上表演举鼎。
  战国时的鼎大都是青铜做的,巨大无比,原来是用来煮饭做菜的器具,慢慢的演变成了权力和天下的象征,楚庄王在楚国强大的时候问周天子的鼎有多重,其意就是想染指中原图霸,于是便有了“问鼎中原”这个词。
  身为最大诸侯国秦国的国王,秦武王一点儿也不讲究,为了和武士孟说争一口气,居然拼尽全力去举自己本来举起的鼎。
  不是每个人都能和楚霸王项羽一样“力能扛鼎”的,秦武王就在举鼎的时候用力过猛,居然一命呜呼,绝膑而亡。
  武王死后,年轻的太子从燕国赶回来继承了王位,就是后来在位长达五十六年的秦国第三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刚即位的时候还年轻,前半段时间国家大事都由母亲宣太后和舅舅穰侯魏冉把持,这样的情况一致持续到范雎出现。而范雎是战国时期秦国继商鞅、张仪后第三位来自他国的贤相。
  说来也凑巧,秦国出了四个雄才大略君王的同时,也从别的国家先后吸引了四位辅佐君王争霸的贤相共襄大业,变法的商鞅算是第一个,“连横”的张仪算是第二个,“远交近攻”的范雎是第三个,后来助秦始皇统一的李斯算第四个。这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态度让秦国大受脾益。
  另外,如果算的勉强一些,还可以总结出来四个时期的名将(商鞅身兼将相两个角色),排成四个阶段秦国君王将相的“铁三角”,很有些意思,他们分别是:
  “秦孝公,商鞅,商鞅”;“秦惠文王,张仪,司马错”;“秦昭襄王,范雎,白起”;“秦始皇,李斯,王翦”(蒙恬更大的功业在于对抗匈奴,不在与诸国争霸,就先不算了)。
  日期:2013-08-09 17:08:21
  说起范雎,他和商鞅、张仪一样,都是魏国人。
  有时候我真的很好奇,魏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输送给其他国家,简直成了秦国的人才培训学校。对于这些人才来说,魏国绝对是非常好的成长锻炼的地方,因为这里给他们提供了“磨难”。
  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魏国就喜欢聚天下英才而折磨之,然后逼他们成长,最后去别的国家施展拳脚,反过来报仇。商鞅如此,范雎也是如此,都是在魏国饱受欺凌之后跑到秦国实现了抱负,然后打击魏国。
  其实魏国也不光给秦国输送人才,同样经历的还有孙膑,在魏国被搞成残废以后跑到齐国,最后带着齐国的大军又是“围魏救赵”、又是“增兵减灶”,在马陵全歼魏国主力,斩杀他的师兄兼仇人庞涓,真是奇了。
  简而言之,范雎对秦国的贡献有三条:
  一是集权:范雎对秦昭襄王说:“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有王也“。在他的建议下,秦昭襄王彻底拔掉了母后一家的势力,把秦国的权力掌握到了自己手上。

  二是荐将:秦国之前的大将一直是穰侯魏冉,在秦王集权之后,范雎果断推荐了武安君白起为将。白起为秦国立下了呵呵战功,累计屠杀六国的军队近百万,几乎可以称为是战国第一刽子手,光和赵国的长平一战就活埋了四十万军队,使得赵国一时间在大街上都看不到男子,残忍之至。
  三是远交近攻:范雎对抗六国的核心策略是“远交近攻“,可以算是张仪”连横“策略的延续,就是结交远的国家燕齐,而集中火力攻打韩魏等近的国家,分化六国的同时强大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范雎是秦国著名他国贤相中难得一个善终的,他“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在白起被处死后意识到危险,果断放弃权力自保,这种范蠡般的大智慧是商鞅、张仪和李斯比不上的。
  秦昭襄王当了五十六年秦王,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又朝统一天下走了一大步。在他的晚年,秦人想要吞并天下的野心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他彻底灭掉了周天子,结束了周人几百年的傀儡统治,把象征天下的天子九鼎运进了秦国。(古时候礼仪很严格,只有天子才可以用九个鼎,所以取九个鼎其实就是向所有人说“我要做天子“。不过有个趣事,这九鼎有一个不慎掉入了泗水,所以其实秦人最终只运回来了八个。)

  日期:2013-08-09 18:18:18
  秦昭襄王死后,他的儿子秦孝文王即位,老爸活的太久了,所以孝文王即位的时候已经五十三岁,身体也不太好,过了一年就死了。于是,孝文王的儿子庄襄王即位。
  说到庄襄王,那就又有故事了,那就是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
  秦庄襄王,没有即位之前他的名字叫公子异人。
  那个时候孝文王还没有即位,叫安国君。公子异人是安国君一个不太喜欢的妃子夏姬的儿子,所以从小被送到赵国当质子。质子是古时候东西方都流行的一种方式,在欧洲中世纪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让儿子去别国当人质好让对方放心。

  秦昭襄王时期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是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制,建立了当时中原最强大的骑兵,连秦国也要忌惮三分,派一个王孙去当质子也很正常。只可惜赵国与秦国的对抗也只是一时的,单单军事的强大毕竟不能持久,后来赵国的“沙丘之乱”和“长平之战”迅速让一个强国跌入谷底,再也爬不起来了。
  吕不韦本是赵国的商人,他在见到公子异人后认为这是“奇货可居”:种植粮食的最多也就十倍收益(恐怕还没有),做珠宝生意的也就几十倍的收益,而把“君王”当做货物来投资只怕回报会是空前绝后的。
  其时秦赵交兵,公子异人在赵国混得非常凄惨,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吕不韦出现了。吕不韦不但接济公子异人的生活,还洒下重金助其成为秦国的继承人。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让人刻骨铭心,公子异人与吕不韦结下生死之交。
  安国君最喜欢的妃子华阳夫人恰好没有子嗣。作为君王的妃子,不管如何受宠,如果没有子嗣支持迟早要落得一场空。何况秦昭襄王当了这么多年王,安国君当太子都当老了,已经快五十岁,只怕年岁不久。安国君若是一死,没有儿子的华阳夫人注定只有被其他妃子欺负的份,下场不会好,所以她急需一个儿子。
  吕不韦看中了这个机会,花钱笼络华阳夫人让公子异人成为她的干儿子,既然双方都各有所需,这种联盟自是一拍即合。不久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他果然听了华阳夫人的话立公子异人为太子,只一年便又去世,公子异人正式即位,就是秦庄襄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