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过这个问题。古代社会的中国人,当然肯定比现代人对宗教虔诚得多,但是这并不足以改变古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它仍然而不是一个宗教社会。许多兄弟都或多或少地看过元代剧本和明清小说,这些文学作品里描述生活场景,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里面有许多关于人们搞宗教活动的描写,以及对宗教界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一,从描写的内容来看,古代中国人虽然宗教活动颇多,但宗教并不能控制社会生活。比如小市民为了争地皮跟和尚打官司,比如道士和尚为了挣钱给人当媒人,比如道士祈雨不灵被村民暴打一顿后轰走。二,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证明。当时的作家,可以毫无顾忌地把儒生、和尚、道士描写成为骗子、大盗、淫棍、狐狸精等等,这在当时的西方、印度和伊斯兰世界是很难想象的。西方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这方面才开始放宽,比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那个被推下钟楼的邪恶的大主教。而在印度和印斯兰世界,宗教方面的文学创作禁忌至今仍然很多。
中国伦理型社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我认为,中国古代伦理型社会“源于周,成于汉,定于宋”。这九个字是我个人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我没有去检索过,也不知道国家的学术界是怎么看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哈,真不是抄的。
下面,来具体探讨一下我这个看法。
一是“源于周”的问题。各个文明或者各个国家,肯定会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的出现,有其历史根源。而这些历史根源的出现,则有很大的偶然性,可能是碰巧。有人认为中国社会文化性格源于上古三代,即夏商周。我认为实际上是源于周。周的文化性格决定和影响着后来三千年的中国社会。
夏朝目前还是一个传说时期,虽有诸如二里头之类的考古发现,但还不足以完全证明这个文明国家(而不仅仅是部落而部族)的真实存在。这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留给我们的遗憾。关于这个耗资巨大的国字号文化工程,争议文章很多,骂的人也是一大片。但是我觉得还是有成果的。已经出了好几本书,很有趣的,有兴趣的兄弟们看看哈。证明不了伟大的夏朝,这不是专家的问题,而是目前考古证据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就更无从考察夏朝社会生活和宗教问题了。
商朝目前的考古证据比较多,《史记》所载的商王世系表也得到了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佐证。我们至少可以对商代后期(建都于殷的时期)的社会生活考察考察。出土文物表明,当时的殷商社会,是一个极重巫术的社会。原始巫术,其实是许多古代宗教特别是多神宗教的源头。商王凡事都要占卜,所以给咱们这些后代留下了一堆又一堆、一坑又一坑的工作记录。我认为,如果中国按照商朝这个作风继续走下去,后来是极有可能发展成宗教社会的。
待续
日期:2011-09-27 11:59:22
(八十)
商人为将中国弄成宗教社会而不懈努力,无数的大乌龟为此牺牲。然而,这个进程被牧野的战火给烧光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商周年表》,周武王与商纣王在新乡市附近决一死战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商重巫,周重礼。周王不信巫术。他们在部落家长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宗法制度,即“周礼”。 它的特点,是通过繁琐至极的形式主义,来体现奴隶主阶层的社会等级秩序。周礼几乎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结婚、出兵、盖房、种地、来客、出行、发丧都有严格礼数,办不到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如果你去试试肯定会累死。总之,还不如像商朝那样直接算一卦省事。我也不知道周人是不是喜欢这些东西,反正孔子极其拥护,高呼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话还给中国小孩留下了两个很有意义的可选名字“郁文”和“从周”。我估计,中国乌龟会比孔子更拥护周礼。
周代是中国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形成期。商末,中国各地的部族应该是很多的,而且许多部族都很强大。例如巴人、庸人,从其活动范围来看,应当不比周人小。但历史偏偏选择了周。周重礼法的特点,使中国向伦理型社会逐步发展。东周春秋时孔子儒家思想的诞生,正是这种社会氛围的产物。有人认为,是儒学促成了中国伦理型社会。这个观点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早在孔子出生之前的几百年,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浓厚的伦理型社会(宗法社会)氛围。所以儒学能够产生于周,而决不会产生于商。这个伟大东方学说产生后,又反过来推动了伦理型社会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成于汉”,这个好解释。先秦诸子的学说之中,秦始皇虽然给一把火都给烧了,但他实际上接受了法家。而汉代初期尊崇黄老,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最终决定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这个国策,就是要建立一个伦理主导的社会。这是在各类学说的比较中做出的一个取舍决定。所以,周是自发的,而汉是自觉的。
但是,“成于汉”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成而不立、立而不久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大的。东汉佛教传入了中国,洛阳白马寺建立;汉末时张陵又在四川鹤鸣山正在创立了道教(时称五斗米道)。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任何宗教发展成熟以后,就会本能地努力扩大信众规模,开拓发展空间。张陵建立道教后没几年,他的孙子张鲁就在汉中建立了割据政权,政教合一,以教治民。他让每个人交上五斗米入教,遇到天灾可以得到一系列救助措施,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以个人缴纳和政府统筹为手段的社会保障制度。张鲁统治了三十多年,直到被曹操端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到鼎盛,许多分裂政权极度崇佛,“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也。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接近了以佛教为主导的宗教社会,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不算稳固的宗教社会。同时,由于佛教势力与世俗政权的利益冲突,以及佛教与儒学、道教的冲突,从汉代以后到北宋之前这段历史上,中国出现了北朝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时期周世宗共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
这四次灭佛都是皇帝发动的政治运动,由国家政权力量直接推动,那是相当的惨烈。一经行动,全国寺庙几乎拆毁殆尽,如果留到现在能挣多少门票啊。我去山西佛光寺参观,其大殿是唐代建筑的正版货,绝无山寨。梁思成和林徽音发现它时轰动了海内外建筑界。那雄浑的挑檐,粗旷的斗拱,朴拙的房梁、以及让人眼花的隼接,真让我崇敬得五体投地。我在那个小山村呆了大半天,一直看到颈椎劳损,天快黑了才走,再不走就坐不到车了。然而,这个大殿其实不是正殿,它只是在唐武帝灭佛时残存下来的一个配殿而已,可以想像当时的佛教有多么兴盛。
待续
日期:2011-09-27 14:54:11
(八十一)
汉代之后到宋代之前,大约是一千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次,中国社会走到了宗教社会边缘,但又掉头跑回来,就这样摆来摆去的。中国“大一统”帝国是到隋唐基本定型,而伦理型社会是一直拖到宋代才定型。所以我说“定于宋”。
——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等大儒创立了程朱理学,将儒家学说推向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期,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国主流文化里的核心地位。同时,陆九渊也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他的思想在明代被王阳明继承,开创了另一个儒家巨派:陆王心学。朱熹编定的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千年间中国学校的标准教材和伦理型社会的坚实基础。宋真宗同志还亲自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国认真做好儒家经典的宣贯工作。他指出:“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他最后强调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佛教禅宗经过由汉至唐的“六祖”衣钵相传,唐代的第六祖惠能(就是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那位师傅)将其推向极盛。晚唐时,禅宗占据了汉传佛教的主流,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宋代时,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什么五宗七派之类,阵容相当壮观。我没有逐一研读过,就不胡乱发挥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