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25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兄弟们好。出差中,事情忙,偶尔上网,发现这贴子竟然还没沉呐,呵呵,谢谢。出差前突击狂写了一天一夜,把文化写完了。其实仔细一看,还漏了不少东西。在进入经济部分之前,请允许我继续就文化问题再多发几个贴子。都是纯粹个人看法,在旅途中边走、边想、边写、边发。属于闲聊。但是时间太紧张了,很难像以前那样一天八贴十贴地狂发。

  前面的贴子里,我写了一些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由于随手写的,所以观点很散漫,不集中,为了使大家看起来更方便,我总结如下: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很自我地发展,直到1840年以后被西方揍醒,然后在1900年前后经由日本“介绍”与西方文化认识。此后,民国时期、1949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三个阶段中,虽然历史迭宕起伏,但是中国文化总体而言在不断向前演进。2000年以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正在逐步恢复。

  可能有兄弟持反对意见。比如:有人不赞同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文化有所发展;有人不赞同建国前后的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延续性,而是认为前后存在断层。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断层不是出现在建国前后,而是出现在十年文丨革丨。这些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但我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同观点存在是正常的,争鸣的社会价值,不是为了统一异见,也不是为了相互说服,而是为了相互完善和相互启发。

  在我在眼中,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向前演进。虽然中间出现过停滞和曲折,但仍然不断顽强向前,而且成果斐然。我前面提到过,在扫除文盲、移风易俗、妇女解放、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等方面,在非常时期,以非常手段,取得了非常之功。做成了外国无法办到、今天的我们也无法办到的事情。同时,在一些领域也遭到了重大挫折,付出了非常代价。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并没有充足的自信心。我们不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在向前演进,而是自认为处于歧路或者倒退状态。我们并没有将中国文化放到四大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自我审视,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比较到位,而对取得的进展和相对优势认识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解除了文化上的自我封闭之后,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似乎有太多的理由感到自卑。

  有一次,一个兄弟从日本回来,对我感慨说:他在日本看到了和服,这就是中国唐代服装的变种。中国的许多唐文化元素保留在了日本,而中国本土倒把这些东西丢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太不应该了。
  这个朋友的看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我在许多书刊和网络上读到过类似的观点。有的作者还是著名的专家和学者。
  我严重不同意这种看法。
  在贵州,有许多屯堡。所谓屯堡,实际上是明代的屯兵营演化成的村寨。明初平定西南以后,从南京附近各府县大量移民随军屯驻苗疆,后来就形成了屯堡式的村寨。今天这些屯堡成了旅游点。屯堡中的女村民的青布衣裤和头钸,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初江南汉族服装的特色。
  同样是中国古文化在服装方面的民间遗存,为什么中国人到了日本就感到自惭形秽,自认为是丢了传统文化,到了贵州就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任何人自责,认为是丢了传统文化呢?一句话说白了,不就是因为日本人的手里有钱嘛!

  待续
  日期:2011-09-08 07:23:57
  (二十二)
  兄弟们好。出差中,事情忙,偶尔上网,发现这贴子竟然还没沉呐,呵呵,谢谢。出差前突击狂写了一天一夜,把文化写完了。其实仔细一看,还漏了不少东西。在进入经济部分之前,请允许我继续就文化问题再多发几个贴子。都是纯粹个人看法,在旅途中边走、边想、边写、边发。属于闲聊。但是时间太紧张了,很难像以前那样一天八贴十贴地狂发。

  前面的贴子里,我写了一些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由于随手写的,所以观点很散漫,不集中,为了使大家看起来更方便,我总结如下: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很自我地发展,直到1840年以后被西方揍醒,然后在1900年前后经由日本“介绍”与西方文化认识。此后,民国时期、1949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三个阶段中,虽然历史迭宕起伏,但是中国文化总体而言在不断向前演进。2000年以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正在逐步恢复。

  可能有兄弟持反对意见。比如:有人不赞同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文化有所发展;有人不赞同建国前后的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延续性,而是认为前后存在断层。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断层不是出现在建国前后,而是出现在十年文丨革丨。这些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但我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同观点存在是正常的,争鸣的社会价值,不是为了统一异见,也不是为了相互说服,而是为了相互完善和相互启发。

  在我在眼中,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向前演进。虽然中间出现过停滞和曲折,但仍然不断顽强向前,而且成果斐然。我前面提到过,在扫除文盲、移风易俗、妇女解放、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等方面,在非常时期,以非常手段,取得了非常之功。做成了外国无法办到、今天的我们也无法办到的事情。同时,在一些领域也遭到了重大挫折,付出了非常代价。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并没有充足的自信心。我们不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在向前演进,而是自认为处于歧路或者倒退状态。我们并没有将中国文化放到四大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自我审视,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比较到位,而对取得的进展和相对优势认识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解除了文化上的自我封闭之后,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似乎有太多的理由感到自卑。

  有一次,一个兄弟从日本回来,对我感慨说:他在日本看到了和服,这就是中国唐代服装的变种。中国的许多唐文化元素保留在了日本,而中国本土倒把这些东西丢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太不应该了。
  这个朋友的看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我在许多书刊和网络上读到过类似的观点。有的作者还是著名的专家和学者。
  我严重不同意这种看法。
  在贵州,有许多屯堡。所谓屯堡,实际上是明代的屯兵营演化成的村寨。明初平定西南以后,从南京附近各府县大量移民随军屯驻苗疆,后来就形成了屯堡式的村寨。今天这些屯堡成了旅游点。屯堡中的女村民的青布衣裤和头钸,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初江南汉族服装的特色。
  同样是中国古文化在服装方面的民间遗存,为什么中国人到了日本就感到自惭形秽,自认为是丢了传统文化,到了贵州就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任何人自责,认为是丢了传统文化呢?一句话说白了,不就是因为日本人的手里有钱嘛!
  待续
  日期:2011-09-08 07:25:24

  (二十三)
  文化的演进规律,有一条就是旋涡型理论,这个名字是我起的,也不知道学名是怎么表述的。其意思就是说,一个文化的覆盖区域,分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像旋涡一样,中心转得快,边缘转得慢。中心地区的文化成果,会逐步向边缘地区传播和扩散。中心地区的文化演进速度要远远快于边缘地区。这样,就出现了中心地区业已消失的一些历史文化元素在边缘地区继续保留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存在着。

  虽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通过向西方学习,取得了对中国文化的优势,但即使日本人也承认,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千年历史中,日本文化一直是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国内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自古都处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保留一部分中国古文化的元素就不足为奇了。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被认为是宋代宫庭音乐的民间遗存。比如在文丨革丨结束二十年之后,四川偏远山区的村庄,青年还流行穿绿色军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