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18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义和团这种现象,不独中国有。它是当一个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进入发展的下行通道以后的表现。任何一种文化处于这种情态下,都会产生类似的反应。例如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原教旨主义思想和组织。印度教也有极端组织,而且相当活跃。

  义和团在发展为暴力行动以后,陷入非理性,大量屠杀中国基督教平民,甚至后来扩展到所有与西方有丝毫瓜葛的中国人,比如家里搜出一支进口的铅笔的人。从这些特征上看,也可以把它称为中国文化的原教旨主义者。
  有人看电视上有什么地方又爆炸了,就指责伊斯兰教狭隘,当然就事论事来说这个丨炸丨弹本身应该否定,但是伊斯兰是一种文化,而且与其它文化一样,文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就是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个丨炸丨弹体现的是他这个文化的阶段性特征的一个方面,你不能否定这个文化。
  在中华文化的强盛时期,具有极其开放的胸怀。我们在唐朝长安万国云集。唐朝妇女酷爱胡服。唐朝宫庭乐曲有六首(记忆),只有一首中国音乐,其余全部是胡乐。后代史家评论说:唐人有胡气。这种并吞八荒的胸怀在清代是看不见的。同样是在清代,处在上升期的康熙朝与晚清的气象又不一样。文化的包容性,来源于文化的自信,而自信又来源于文化的强大。

  同样,伊斯兰文明也曾经有这个胸怀。当欧洲中世纪处于基督教黑暗神权统治的时候,是阿拉伯帝国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包容了大部分犹太人,他们的生活和待遇比欧洲犹太人好得多。当然也有网友否认他们的胸怀,因为在他们强盛时,也曾经用武力和圣战推广信仰。见仁见智吧,我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回贴争论。因为根本扯不清楚,还是让美国人去扯吧。

  待续
  日期:2011-08-28 23:37:54
  (三)
  这一贴把历史部分结了吧,好转入直接对现代中国文化的评价和分析。
  进入民国,中国文化经日本的介绍,已经和西方文化认识了。那么,接上头以后,两家蹬开日本进入了直接交流。大凡风景,往往在你首次到过的地方。汪国真诗云: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初次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精英,我想他们的眼里的风景肯定与我们见的不一样。所以中华民国那几十年的时候,国家危亡但大家倒是辈出。而且学贯中西的老兄还挺多的。避难躲乱东奔西跑之余,学者们居然整出不少好东西来。反观当今,所谓学者们都怎么了。我看到钱文忠教授张口闭口以季羡林关门弟子自居,过年时,这个仁兄竟然带人杠着摄相机,跑到北大的病房,去给季老师磕响头,然后带到电视台去放。这种学者真让人无语。你自己长志气整出一点东西来把别人镇住好不好?

  又扯到哪里去了。
  民国时期虽然兵荒马乱,但文化意义不小。在西方知识体系引入中国的同时,中西文化比较作为一门显学,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我向兄弟推荐一本《中国文化要义》,作者是北大教授梁漱溟。
  民国初年,北大的王国维跳湖,是个重大文化事件。梁漱溟的老爹梁济,是个学者,也跳了湖。他们都殉了那个他们喜爱到赖以为生,依以为命,但又似乎到了穷途未路无可解救的中国文化。
  但梁漱溟不相信中国文化就此完旦,后来他在四十多岁的学术盛年,推出了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我想,只有他这种人,才有这个大气魄,用一本小书,来论这个问题。题目起得也很牛逼。可能是他太想打倒那个跟他有杀父之仇的错误观点了。
  这本书里,梁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优劣、发展源流、发展阶段、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许多剖析。而且他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看法,与马列主义提出了原奴封资社共的六步完全不同。他这个思想体系也决定了,解放后与毛的论点冲突,又不肯老实接受改造,结果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敢于在大会上公开向伟人拍桌叫板的学者。

  梁和其它许多学者,也包括那个叫什么来着,学术怪杰辜鸿铭,都从文化的不同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阐释,目的就是一个,都想说明,中国有希望。虽然有人是说中国文化有希望,有人是说中国文化演进有希望,有人是说把中国文化进行某些西式改造有希望。
  辜鸿铭许多人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五四的守旧派,但此兄文化水平了得,据说英语水平高到让英国人都感到自己简直不算懂英语,考虑到我的英语水平,这我太佩服这个老儿了。当时欧美国际流行黄祸论,从人种上、文化上全面丑化我们,否定黄种人尤其是中国人的东方文化。不少日本人奋起反击,中国却几乎没有动静,也不知道都忙什么去了。只有老辜出来系统、全面、还比较凶狠地反击了一通。由于他拿英文写给英报,这个功劳到他死都没几个中国人知道。

  待续
  日期:2011-08-29 12:19:56
  (四)
  从现在开始,我们结束历史回顾,开始直接面对那个亲爱的、伟大的、无处不在、让人爱又让人恨的、曾被捧上天扁入地的——中国文化。
  前面有兄弟批评说,我只敢在前朝兜圈子,不敢讲49年以后的文化问题。现在就讲。因为我们现在这个文化,就是49年以后一步步演化而成的,而且还在急速演进当中,所以这60年历史与当前的现实是合而为一体的,你很难讲哪是历史,哪是现实,我们周围的现实就是活着的历史,所以没有办法分开来先讲,我们一并来聊吧。

  说历史还好办,说到现实,争论就很多。许多朋友可能会非常乐意奉送我一些新型环保建材以资建房置业之用,比如板砖之类的。所以我要申明,本贴是自娱自乐,纯属王麻子闭门照镜子——个人观点。所以不足一拍。但欢迎发表不同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真理不是一个什么定义之类的东东,它始终坚定地存在于不同观点的相生互长之中。
  前文说过,一个文化的自觉,需要找到等量齐观的文化相互对照。这个方面,我现在正据有地利。江湖上谁不知道新加坡李庄主的码头上四大高手到齐,中华、西方、印度、伊斯兰四大文化住在一个组屋里。没有事,可以对照对照。当然,我的观点也不全是在新加坡对照出来的,一部分是一部分不是。
  我把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突出特点总结成五个方面:辨证性、通用性、整体性、模糊性、形式性。下面一个一个地说吧。
  待续
  日期:2011-08-29 12:45:36

  (五)
  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的特征,一是辨证性。
  当年,老子关于福祸相依的那两句话,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哪一天笔记本电脑丢了之后的一句自我安慰,但不管怎么样吧,我们中国人把这句话一直记在心里,成为我们面对任何成败的精神慰籍和信心之源。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丫不气馁,坏事会可以变成好事。
  但西方人,不是说全部,而是主流的西方社会,并不认同中国这种观点。虽然西方科学和哲学从来不否认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比如根据西方人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我和奥巴马家里的鞋柜都是有联系的,如果给出双方的质量值,还可以算出引力具体有多少牛顿。西方也有蝴蝶慢慢飞张张嘴会造成大洋对岸刮台风的理论。仅管如此,西方仍然坚定地认为,联系不是等号。

  比如中国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西方人认为,不能因为你在泡这个妞充分考虑到了上次被踹的惨痛教训,就可以把两次滥情混为一谈。这种联系性,根本不能证明失败与成功之间存在某种直系血缘关系。
  按照他们的看法,事物一是一,二是二。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要肯定,失败必须否定。中国人观点属于东方式的诡辨论或者一种**文化的具体体现。
  虽然无所谓必然的对错,但这就是客观差异。
  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的特征,二是整体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