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下的宋朝》
第54节

作者: 薄暮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01 23:13:06
  可怕的超级人贩
  后周大军渐渐从晋阳城下撤走。
  面对这种情况,最高兴的相信除了刘崇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人。为了能让周军撤得更快,已是强弩之末的刘崇同志甚至不惜代价,还派出军队与周军小打小闹,临场过一把追杀的瘾。
  但刘崇同志似乎没彻底调查过柴荣先前是干什么的,所以他高兴得实在太早。

  柴荣先前是干商人的。对于商人,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个职业概括得非常精准,就是无商不奸。你奸我比你更奸,不然怎么对付得了你?毋庸置疑,柴荣就是一个非常奸诈的商人。所以这就决定了他干什么买卖都得多吃多占,绝不容许自己亏本。
  于是柴荣在临走时做了一笔让刘崇血本无归的买卖。
  他把北汉的十余万臣民一起拐到了河南,供自己的国家来使用。这些被拐走的人中,有情愿归顺后周的,也有不情愿的。
  十余万!没人能想到柴荣已经由茶贩子变成了人贩子,竟然一次性就干了这么大的一票,不分男女老幼,而且是非法强行偷渡,连税费都免除了。
  刘崇同志自从高平逃回来之后,身体就一直不太好,整天卧病在床,听到这个消息险些气得吐血,又向着阎王殿多前进了一大步。有进步总是值得嘉奖的!
  事实证明,柴荣干的这一票对于北汉整个国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北汉的人口本身就有限,被柴荣拐了他个十几万走,人均土地问题算是解决了,而人口问题和粮源问题却异常突出了。没有人,兵从何处来?粮食又如何生产?
  人为什么就不能像猪那么能生呢?估计这就是刘崇同志面临人口所提出的疑问之一。
  这里还请各位对男科和妇科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急着认同刘崇同志的想法,因为猪也是那么想的。

  北汉从此之后一蹶不振,只能坚定不移的执行对契丹的依附政策。它将沿着柴荣为其开辟的下坡路一直走下,灭亡不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日期:2013-06-02 18:40:52
  赵匡胤的契机
  柴荣是一个很上进的人,懂得思考,懂得反省自我。自从晋阳班师回来之后,柴荣就高平之战、晋阳攻伐战,针对后周大军作了一番总结,得出了结论——周军只能称军,实在不能称“大军”。因为在周军的禁军之中,老得快进棺材的和老得掉牙的占了禁军人数的一半,当时北汉与周军对垒的时候,见到周军的禁军中老人众多,还以为后周大军很崇尚尊老爱幼的美德。

  因此,禁卫军在打仗的时候就表现得毫无军纪了。一遇见强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战斗力非常低下。由于禁军是中央军,职责很重,不仅承担着拱卫京师的重任,还要担当对外作战的大任。于是柴荣决定彻底将禁卫军整顿一番,使之有良好的改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显德元年,柴荣下令广裁汰禁军,淘汰军中的老弱病残者。另外,广招天下豪杰勇士,柴荣亲自检阅,武功高强的,直截给予军中高职,待遇从优。
  即便如此,还是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没多少人来应征。原因很简单,骁勇善战的人其实跟才艺美女一样抢手,他们多半早已被地方的藩镇节度使抢先弄走了。
  但是柴荣就是柴荣,在此时他又发挥了他商人的本性,将征召范围扩大到绿林草莽之中。因为大家只说过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又没说路边的野草不能采。所以柴荣下令不管是有过杀人越货、纵火打劫等等前科的好汉,只要肯来为禁军效力,一概既往不咎,并保证有优厚待遇。于是一时间,强盗、流氓、山贼、土匪等各色人物都纷纷流入禁军。要知道,这些人过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最喜欢干的活就是开条路种棵树当标志,然后拿把刀问过路人要钱。事实证明,干这行的人是非常不要命的,战斗力十分惊人。

  由于赵匡胤在作战中的出色表现,因此在禁军整顿之中,赵匡胤很荣幸的被授予了整顿任务。
  这是赵匡胤面临的一个契机,如果他好好把握并利用,在禁军之中,将会形成他自己的势力集团。
  结果表明,赵匡胤是个明眼人,他有效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在裁汰旧军、主持整顿任务的同时,赵匡胤颇有会意地选拔了人才,挑选出一批充作自己的亲信,特意安插在殿前司中下级将领职位任职,这一批人中,有田重进、潘美、米信、罗彦环、张琼、王彦升等人,这些人我们将在后面一一提到。从此,赵匡胤的势力集团开始在禁军中形成。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趁机结交了一些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他结交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送送礼、拍拍马屁、吃餐饭、搞一下娱乐活动就完全满足了。
  在此次整顿禁军的任务之中,还出了一个名为“义社十兄弟”的十人社团组织。他们的成员分别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要说明的是,这个组织虽然由结拜而来,但并不是专门从事砍人的、非常讲义气的黑社会帮派。虽然成员们在结拜时说过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话,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个“只求”,这就跟求佛一样,靠的全是运气,其中一个死了之后,其他九个往往会选择过几十年再死的方式来成全十人之间的兄弟之情。

  关于义社十兄弟这个组织出现的时间,历史上一直是存在着疑虑的。许多人的一致看法是,这个组织出现是在赵匡胤投入郭威麾下的时候,因为十人当时都是低级军官,没有多大的地位差别,参照一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样本,发个誓,搞一搞结拜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到了周世宗年间,十人各自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差别,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五人升迁得很快,而另外五人却升迁得相当慢,而且历史中记载的也极少,这时候十人各自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差别,所以不可能在此时结义组成义社十兄弟。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可信的。根据社会学的原理来看,社会成员间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上的较小差异是形成社会群体的必要条件。至于武侠小说里面说的,不分等级、地位而举酒结义是很不正常的,再说了武侠小说里的人没有几个是正常的,不会武功的除外。
  当然,不论如何,义社十兄弟这个组织是可以当做赵匡胤的根基势力存在的。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为赵匡胤建立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而李继勋也为抗击北汉,立下过汗马功劳,这都是不容磨灭的。
  最后,要着重强调的是,赵匡胤此时并没有滋生篡位野心,只是在落实人际关系学,履行职责,办好自己的本位事情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