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下的宋朝》
第47节

作者: 薄暮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23 22:54:37
  离逝
  北汉和辽国的入侵击退了,继承者的最大障碍王峻扫平了,改革也进展得很顺利。五十一岁的郭威看起来有些显得老了,曾经年少轻狂,意气风发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场面只能当做今天的回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治理国家、抵御外敌,都没有做到份上。百姓还需要关心和同情,北汉和辽国依然在北边虎视眈眈。
  可是郭威知道,自己只能够做这么多了,他决定把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国家教到柴荣的手上,让这位他所器重的养子沿着自己开辟的路走下去。

  他要这样做,是因为他生病了。令他振腕可惜的是,他感觉自己的病正在一天一天的加重,人生已经走到弥留之际,大限已经离自己不远了。
  后周的大臣们也心有灵犀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除了每天不断为郭威先生算命、准备追悼会之外,还担忧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兵权会交给谁掌握。
  事实证明,兵权交接问题给大臣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理恐惧症。因为当年刘知远就是把兵权交给了郭威,结果是郭威果然不辱使命地利用兵权,篡夺了刘知远打下的后汉江山。
  郭威患上的并不是神经病,脑子还是好使的。他当然不会允许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他的继承人身上。
  是时候该布置一切了!
  于是,卧病在床的这段时间里,郭威把兵权交给了柴荣。大臣们终于安心了,都感到很惬意。因为大臣们都知道柴荣将会是下一个皇帝陛下,兵权交给他,免得再惹起兵变这样的事端,还要大家再去京城大门口跪一次搞一下迎接,说实话,跪死一个接一个,你死的不嫌烦,相信跪的都嫌烦了。

  紧接着,郭威还办了两件后事。
  第一件是将柴荣任命为侍中。注意,这里的侍中不再是个虚衔了,实际上它相当让柴荣于“监国”。因为郭威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但还得要死不断气地拖延一段时间,政事无法料理,只好让柴荣顶上。
  第二件是关于一个人的,这个人我们在后面会提到,他叫李重进,乃是郭威的外甥,比柴荣年长。郭威在卧病的日子里特意叫李重进办了一件关乎礼仪的事,这件事虽然小,但其意义却是重大的。
  李重进要按郭威吩咐做的事就是——向柴荣下跪磕头。这并不是磕头认亲尽礼数。郭威特意向李重进强调眼前的柴荣就是将来的皇帝,要他好好辅佐,不能因为同是一家人,比柴荣年长而忤逆柴荣的意思(定君臣之分)。
  办完这两件事之后,郭威也就放心了。
  可是,放心两个字对于这位居安思危的好皇帝来说只是暂时的。他的心思永远都放在他所关心的人和事之上,就算到弥留之际,他都不曾忘记过,一定尽自己的所有努力让国家安稳,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他做皇帝的原则。
  他马上又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事。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在这种人生大事上,这位好心的皇帝再次表现出他对百姓的同情。他用微弱而沉重的语气嘱咐他的继承人柴荣,为他建造陵墓一定要从简,不能劳民伤财,不用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
  有这样的皇帝,实乃后周之福!
  郭威的病情越来越重,在954年2月22日,郭威走完了他的一生,病逝在龙床上。
  对于郭威的一生,我们有必要来一段简短的评价。
  郭威完完全全是个起于微末的皇帝,他自幼父母双亡,凭借着自己的惊人毅力,在军中磨炼,在官场仕途上打拼,终于凭借实力和抓住机遇攀上到了权力的巅峰。他的人生可谓是大器晚成的。他成为一国之君后,可以爱国爱民,体恤百姓疾苦,发动改革,足见他是一个有魄力和才略的好皇帝。最后,历史将会牢牢记住他,让他永垂不朽。
  日期:2013-05-24 11:09:32
  挑战
  954年2月26日,柴荣凭借郭威遗诏继承皇位,史称周世宗。在这一天里,五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历史“分久必合”的势态也将因柴荣开始有明显大规模的转变。
  从那一刻起,柴荣就已经感觉到了上苍给他的神圣的任务,要他在这片大地上尽力施展自己才华。

  但是,马上他就迎来第一个重大的挑战。
  这个挑战来自北边——北汉和辽国。
  北汉主刘崇同志听到郭威的死讯之后,除了兴奋得拍手大叫“这天杀的死得好”之外,还从郭威之死中看出了一个机遇——后周新皇初立,朝中人心不稳。
  事实的确如刘崇所料。后周的大臣们绝大多数都认为柴荣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特别是在对外征伐的军事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柴荣的军事才能只是发展到了见了敌人就往死里打,打不赢就拼命逃的地步。主上堪忧啊!
  后周朝廷的弱点完全暴露在了刘崇眼前,刘崇瞄准这一点,亮出了宝剑,联合辽国一起南下入侵后周。他的目标是兴复大汉江山,让柴荣和后周大臣一起去为郭威陪葬。
  结果证明,郭威同志仍旧是个节俭爱民的好皇帝,就算是死也不会让别人为他陪葬的。而刘崇同志的自取灭亡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因为他忽略了一个太容易被忽略之人的实力。这个人就是柴荣。
  永远不要小看别人,也不要高估自己。

  很快,潞州传来了捷报,河东刘崇与契丹大将军杨衮,南犯而来。
  柴荣派昭宁节度使李筠前去抵抗。李筠这个人我们先前提到过,他就是喜欢为郭威流泪的那位大忠臣。估计因为郭威之死,哭丧哭得最厉害的,这位仁兄敢认第二,相信没人敢认第一。对于悲痛得想随郭威而去的李筠同志来说,与其说是派他去打仗,不如说是成全了这位仁兄——来吧,来砍我吧,砍不死算你没用。
  但李筠同志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目前不能上战场这一点(算你有自知之明),权且派了部将穆令均率领两千人马迎击北汉军队,自己率领主力在后面扎营。当时李筠还有了押了一把,如果穆令均打赢的话他就在这里多住几天;如果穆令均败了的话,他就立马撤回潞州城,凭城固守。
  事实证明,李筠差一点就押中了。可惜的是,穆令均遇见了一个人,导致了他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这个人就是北汉大军的主将张元徽。

  张元徽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先是设下了埋伏,然后与穆令均作战的时候假装败退,引得穆令均全力追杀。最后穆令均同志呆头呆脑地冲进了对方的包围圈,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太迟了。这一仗使得穆令均全军覆没,也赔上了自己的一条性命。看来追杀还是没有诱杀有效啊!
  李筠听闻前方败仗,只好选择了第二条路——回潞州城坚守不出。然而,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李筠的确是一个守城的人才,面临北汉大军大肆攻城,依然亲自指挥,将潞州守得固若金汤,教刘崇同志萌生了放弃攻城的念头。
  日期:2013-05-24 17:06:17
  出发前的舌战
  前方失利的消息传到朝中,柴荣已经隐忍不住。年轻气盛的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亲征。
  他知道这个决定能给带来的后果——人心动摇,朝政不稳。
  果然,在他下达这个诏令之后,大臣们纷纷劝谏,说刘崇当年自当年晋州大败之后,必不敢亲自来的,陛下还请放心。还说亲征的话,会造成人心不定、朝野不安的,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从上面大臣们的劝谏行动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把三十三岁的柴荣当成了小孩子,并使出他们对付小孩子的招数——连哄带吓,力求将这个孩子驯服。
  但是这个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温顺和听话,相反,却显得非常桀骜。他铿锵有力地反驳:“:刘崇趁我国大丧来进攻,必轻视我年少毫无处世经历,一定会亲自前来,想一举吞并我国,我怎能不亲自出征?”
  大臣们被反驳得很无奈,一致表示沉默。当然,相信是没人敢一怒之下抛出一句“老子不管了”之类的话来,然后拂袖而去的。于是,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点儿办法。
  这个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承接着刚才的话题,力谏柴荣不能亲征。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百官无不应和,仿佛有千斤之力,可谓人心所向,声势浩大。看来柴荣同志心脏抗打击的能力还是挺强的,不然当时哪里还有活路。
  这个人就是百官所共同支持的冯道。
  这人很不好对付。他的身份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为世人所敬仰,颇负盛名。他要是倚仗着老卖起老来,你敢不要吗?虽然是老了点。
  但是他面对的是柴荣。
  柴荣采取的手段仍旧是一棍子打死,不管是谁来劝阻。他驳斥冯道:“昔日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战事无论巨细,都是亲自征讨,先人如此,我又有何惧?”看来李世民先生的粉丝不少啊!
  但冯道并不是一棍子就能打死那种的人,他表现得非常镇定,一针见血地讽刺到:“陛下您未必就能像唐太宗一样。”
  柴荣仍不死心,继续说:“刘崇等乌合之众,如果我大周雄师一出,如山压卵。”
  冯道依然镇静地说:“陛下您做得了山吗?”

  柴荣给他的直言奖励是——为郭威修墓和守坟。
  事实证明,柴荣虽然在说话的时候用狂喷唾沫星子这种方式壮大声势,但在口舌方面还是远远比不上冯道的。因为他精心设计的两个比喻句最后都被冯道活生生拆了,可见在高手行家面前还是不能班门弄斧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