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卓东来和司马超群之间,卓东来是配角,司马超群是主角,但二人之间的合作是愉快的,司马超群得到了名声、地位,卓东来得到了威震江湖的大镖局,做这样的导演,岂不是比做主角更占便宜!
小说是文艺作品,反映的却是人性。很多时候,只要你能让出主角的位置,让对方感到满足,他就能为你带来想要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想和某个人结交,你不妨放低自己的姿态,把对方托的高高的,这样一来,当对方获得满足之后,就会配合你,帮你解决难题。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军阀拥兵自重,人才成了各家争夺的对象。刘备听说南阳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很才学,是个不世之才,于是就带着两位兄弟关羽和张飞前去拜会,希望其能为己用。
刘备等三人来到诸葛亮门前,发现诸葛亮紧闭着大门,原来,诸葛亮出门了,三人吃了个闭门羹,只好回去。没过多久,三人又来了一次,可诸葛亮好像是故意的,这一次他还不在家。张飞原本就是火爆脾气,连死也是死在自己的火爆脾气之下,诸葛亮两次避而不见,张飞早已按捺不住了,就连一向稳重的关羽也说这诸葛亮可能就是个山野村夫,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让刘备不必相求。然而刘备却诚心诚意,这次留下书信,表明来意,于是就又有了第三次前来拜访。这一次,诸葛亮还是诚信刁难,假装自己睡着了,刘备不敢惊动,就一直坐在那里等,等到诸葛亮醒来。这次之后,诸葛亮才答应跟随刘备出山,共谋天下。
在“三顾茅庐”这个情境中,刘备算是给足了诸葛亮的面子,自己扮演一个有求于人的小角色,而将诸葛亮推至一个高度,成为高高在上的主角。诸葛量过足了“主角瘾”,当自己的才学、能力得到充分地认可之后,便满足刘备的要求,以显示其有真才实学,遇到了明主。扮演一回小配角,赢来了一位经天纬地的人才,这不比做主角更划算吗?
试想一下,如果三顾茅庐的是不是刘备,而是一个好像前来招聘一样的大老板,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一上场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你诸葛老儿出山谋天下是给你这个村夫的面子,看得起你,我一声吆喝着,你就得跟我鞍前马后伺候。要是换做只要荣华富贵不要身份的的人可能也就跟着走人了,可诸葛亮何等清高,在南阳乡野一待就是二十七年,之前不是没有人来请他,可他就是不去。所以,你要是放不下身段,要做主角,诸葛亮肯定是不会老老实实给你打工,出谋划策的。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乃至于有追求的人,在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丝丝的清高和傲气。与他们交往,以礼相待,让他们成为主角,只要你的诚心感动了他们,就能博得他们的好感和信赖,他们便会以各种方式来回报你。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选择,要么做主角,要么做配角,尽管出演主角是人的本能,但千万要分清孰轻孰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为了虚名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权衡轻重之后,就不妨将主角的位置让出来,从而谋求真正的实惠。
让位还要让的高明,古时的臣子和太监们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总是喜欢说皇帝圣明,当皇帝的奉承的话听多了,对此也就麻木了,不会觉得格外开心,所以,你要让出主角的位置,也要注意自己的方式,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很虚伪,是在奉承,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方获得满足,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使用:
第一,注意倾听。语言是表现自我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吹牛,其实就是在显摆自己的能耐,所以在交谈的时候,有人说自己得意的事,或是说自己的专长,说明他希望能得到你的认可,希望成为彼此谈话的主角。这个时候,你就要全神贯注的倾听,成全他,让他说,这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第二,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有时,你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这是为了获得重视、荣誉的本能,但你要注意一点,当你表演的时候,别人可能会有压力感,甚至反感,尤其是在别人薄弱的地方。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就应该放低姿态,表现得谦虚平和,甚至笨拙,这就叫大智若愚。
第三,别让他人失面子。要想让别人称为主角,当然不能让别人丢了面子,丢了面子,主角的戏就演不下去了,瑞典已故巨星英格丽•褒曼因就是一个会顾及别人面子的高手。
褒曼因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出色的演出而荣获最佳女配角,但在领奖的时候,她没有夸耀自己的成绩与努力,反而一再称赞角逐最佳女配角的对手弗沦汀娜•克蒂斯,说对方才是真正应该获奖的人。如此一来,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也使场面充满了温情,对方便不会因为角逐失败而感到尴尬了。
第四,知己知彼。要让对方表演,当然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在此基础上,为之量身定做一个情节,比如对方写得一手好字,你就可以找个机会让他显露一下,然后向其请教、指点。这样一来,对方就很容易入戏,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毫不做作。
人与人之间有主角、配角之分,职业好像也有贵贱之分,古时从文好像才是正途,而从商人却是歪门邪道,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人是被看做是卑贱的行业。但事实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冻死、饿死,还有自杀的不乏文人,富甲天下,享受富贵的,也有很多商人,如明朝的财神沈万三。前者为名,虚名;后者为利,实利。你是要穷酸,还是要富足?
不要在乎你所处得角色,你更应该在意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日期:2011-10-20 09:51:57
不会埋头的人,
他出头的概率也不会太高
道路虽近,不走也不能达到;事情很小,不做也完不成。
——战国•荀子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起人来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处世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
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变通、一种权变,更是高明的生存智慧。
东汉时期,小吏出身的胡广因为办事勤勉,才干突出,连连升迁,最后成了朝廷的三公之一,地位显赫。当时,梁冀专权,欺压百官,不可一世。朝中忠直的大臣为了除去梁冀,便找到胡广,要他和自己联名上书,弹劾梁冀。
胡广没有答应他们,说:“我做地方官时,若不精明肯干,就没有政绩,也无法升迁。现在你我在朝做官,与从前大不同了。我们虽处高位,却处境凶险,人人嫉妒。这时就要装痴作傻,或许可以躲避灾难。我劝你们也不要逞强出头才好。”
胡广对政事不用心,对谁也不加评论,他天天上朝应付,从不提任何建议。大臣李固性子刚烈,因为立皇帝的事,他和梁冀发生了冲突。梁冀主张立小皇帝,因为这有利于他把持朝政,而李固坚持立年长的皇帝。
李固为了赢得支持,劝说胡广站在自己的一边。胡广表面上答应,可到了关键时刻,他竟一言不发。李固责备他说:“你是个读书人,难道也屈服梁冀的淫威不顾圣贤的教诲吗?你从前不是这样,你太让我失望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