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史上巨贪的那点事:和珅贪婪笔记》
第46节

作者: 李二说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0-31 09:19:36

  把握机会显示权威
  自古以来,欺善怕恶是人之常理。人们往往要对相对的弱者进行精神和物质的“侵略”,以获得利益或尊严;对强者则以逃避或讨好以免被“侵略”。因此,在官场上,你若不树立自己的权威,反而可能被欺善怕恶之人所轻视,认为你是软弱无力。
  大部分人总是屈从于权威,你越有权威,便越正确、越崇高;你越没权势,便浑身都是错。
  和珅自得乾隆赏识之后,朝中的大臣有很多对他已经不敢轻慢,执礼甚恭。可是,也有一部分人,因认为和珅身发迹不由正途,只是靠讨好君王才得以荣显,实在看来是不足为道的。中国文化中向来有“道”比“势”尊的传统,特别是有些读书人自以为是“道”的继承者、弘扬者,可以根据“道”与人君的“势”相抗衡,对于和珅自然是不放在眼里了。与和珅相处的时候,言语中常带讽刺,常以弄臣视之,和珅对此大为恼火。

日期:2011-10-31 13:19:21

  一次,江西巡抚海成来京述职,到了军机处,和所有的人打躬作揖,唯独在和珅面前昂首挺胸、不理不睬,而且说道:“没想到几日之间军机大臣又多了一个,有人坐了冲天的爆竹了,能耐大得很哪。”说此话的时候,还故意让和珅听到。并且,越说越离谱,竟对和珅的长相进行侮辱。和珅当时并未发作,但决心要杀下海成的气焰。
  乾隆时盛行的文字狱给了和珅打击海成的机会。
  海成对收缴“禁书”本来也十分卖力,一年竟收缴八千余部,还说“尚不能一时尽净”,要继续尽力罗掘购求,因而得到乾隆的嘉奖。但他没有想到,由于《字贯》一书,险些丢了性命。
  《字贯》的作者王锡侯,本名王侯,因怕自己的名字犯忌讳遂改名锡侯。三十八岁中举,后屡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杜绝了入仕之心,发奋著书。在乾隆四十年,王锡侯所著的《字贯》刊行面世。这是他花费了十七年心血著就的一本书,分为天、地、人、物四类,是一部简明的字典。他在序中说:“天下字贯穿极难,诗韵不下万字,学者尚多识而不知用。今《康熙字典》增加到四万六千多字,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茫然。”他著这部书就是为了能够将天下字联系贯通,使学者能够举一反三,便于查找。

日期:2011-10-31 17:12:24

  书刊出之后,被王锡侯的同乡将此书以诬蔑贬低圣祖康熙帝的名义告官。经办此案的海成认为王锡侯是狂妄不法,便奏请先革去其举人,再审拟定罪。乾隆阅过该书,并未在意,遂将此事暂时搁在一边。
  书辗转落到和珅手中,他在《字贯》序文后“凡例”中看到圣祖、世宗的庙讳及乾隆的御名字样同其他的字同样悉数开列出来,不禁大喜,立即向乾隆呈递了奏折,参奏这本书。乾隆一听说书中竟如此大逆不道,对皇帝的名字不加避讳,非常动气,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连坐,并痛斥海成办事不利,革去他的职务交刑部治罪。和珅轻而易举地惩治了把轻慢、侮辱自己的海成。

  不久,又一桩更大的文字狱,落到了和珅手里。
  扬州府东台县原有书生名叫徐述夔,原名赓雅,字孝文,乾隆三年的举人,曾任过知县。此人自恃才高,加上读了一些吕留良等明末遗民的著作,经常对清朝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整日吟诗,表达自己对逝去的明朝生活的向往,诗中有“江北久无干净土”“旧日天心原梦梦,近来世事并非非”等类似句子。他在世之时,幸好这些诗句流播不广,才没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直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徐怀祖把他的诗作集成《一柱楼诗》刊印发行。

  徐怀祖于乾隆四十二年病故,他的两个儿子徐食田、徐食书在与他人进行田地买卖的时候发生纠纷,被人以揭发《一柱楼诗》相要挟。徐食田、徐食书竟然想到与其被别人揭发出来,不如自己去官府自首,也许可以免罪,于是两人把《一柱楼诗》和祖父的手稿全都献出交到了县衙。正值刘墉出任江苏学政,得知这件事后,认为诗中确实有大逆不道成分,急忙给皇上写了奏折,乾隆看罢,把诗集交与和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