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的高级酒店--中国高级酒店管理创新》
第15节作者:
江河慧海 对于员工的尊重,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对于员工的尊重都是相当的缺乏。特别是基层管理者,从基础员工的位置走上初级管理岗位,就感觉很好了。那些高级管理者由于自身利益的驱使,虽然内心也很“同情”员工,但是只是“同情”而已,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理解尊重员工。在这样的一个缺乏尊重的社会环境里,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奔走。比如,高级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所谓的企业利益,吹胡子瞪眼的在企业,似乎这样才有他们的威严,同时,保持自己在企业经营者心目中的所谓位置,中层管理者则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就不得不表现出来狰狞的面目,在进行目标管理过程中,就欺上瞒下,就干着虚假的违心的也是违背事实的事情,同时还伤害着员工的感情,基层管理者,就是没有多少思考的机器的延伸。员工呢,对于目标和管理,只能的逆来顺受,只能是接受,就是所谓的任务而非所谓的目标。曾经也有观点说目标来自下层,来自工作第一线的制订,向管理上层的报告和修正,在这个修正的过程中,再回馈,就目标的实现作出可以执行的方案。但是今天的酒店管理或经营当中,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目标总是来自高层的。比如客房出租率,平均房价,平均折扣率等等,都是由酒店高层来执行的,在服务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诸如菜肴质量的问题,房间价格的问题、卫生的问题等等,服务员是做不了主的,只有主管,甚至总经理,才有最后的拍板权力,这样能够的所谓排版,已经丧失了提供最佳服务的时机,所带给酒店的损失是无形的,是难以补救的。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目标管理,目前都在被人们忘记,或是走进了死胡同,没有人去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执行目标管理,把目标管理建立在最基础的员工的能力的基础上的目标管理,总是被人们忘记,总是被人们忽视。一些真正能够用得上的目标管理理论,又总是被现在的一些培训公司斩头去尾,断章取义。一些企业的经营者,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的有限性、先天性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经营实际中,随时随地订目标、随时随地改目标,以致员工没有办法理解和跟随目标的产生与变化,结果,中层管理者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高层管理者也是有苦难言,不知说什么是好,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的情形,在企业进入市场初期是适用的,但是当企业上了一定的规模后,船大了以后,还想像以往那样说掉头就掉头,说转向就转向,就不那么灵了。所谓的“船大抗风浪”的比喻,如今,怕也是不行的了,如果航向错了,进入了暴风带,无论多么大的船,怕也要经历损失了,也要经历经营的风险了。船小好掉头,如今,无论船大也好,船小也罢,乱掉头,死得更快。没有目标的行进,没有目标的乱掉头,只能使企业早早死亡。
这些因素,来自什么?都来自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对于企业的自身能力不明确,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不了解,对于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和基础员工不了解,不能够正视这些人的能力、目标,不能够做出与他们的能力与目标相匹配的决策,这就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埋下死亡的丨炸丨弹。目标管理,到底是企业主的个人行为?还是企业的行为?还是管理者的行为?还是全体员工的行为?从互连网的发展来看,这是个新兴的行业,多是知识型员工,智能密集型企业,他们对于员工的尊重,仿佛大家都看见了,觉得他们的员工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是人才,而生产型企业的员工,都是没有素质和文化的员工,他们的管理,必须采取强硬的手段和态度。但是,无论是打工的农民工人,还是大学毕业的产业工人,他们对于被尊重与否的理解,对于人格的认识,绝对不少于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的智能型人才,他们对于企业里的公平与否非常关注,对于企业里接触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更为关注,对于在技术、指标等方面的个人利益相关的目标制订,也相当的关注。比如纺织厂,如果不按照计件工资而采取计时工资,那么做多做少一个样,员工只要上满8小时就可以了,而对于生产产品的质量,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或是有衡量指标,但是执行的基层管理者素质比较差,在公平、工正上缺乏基本的公正,那么,员工只要有一人看见,就容易在员工之间传播,特别是那些自己利益受到损害的员工对于这样的不公平、不公正事件的关注,进行传播,将使整个企业的员工进行消极怠工,来弥补自己工作不被承认或不被认可的损失,这就是破坏性沟通。破坏性沟通产生的根源,还是员工的个人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差悬殊,真正原因的背后,就是员工的个人利益目标受到了损害。个人利益目标管理,现在,几乎没有企业愿意去问问员工到底一天想获得多少,一月到底想赚多少,他们的心理需求是怎么样的?没有人关注,只要在岗位上,就希望他们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于他们进入企业以后的心理需求变化没有人去过问。
只是把企业的目标强加给员工的目标管理,在今天还很盛行,如果还有企业执行目标管理的话。我不是要一味的强调基层员工的重要性,不是要忽略高级管理者的重要性和中层管理者的执行性,而是希望有人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或企业或个人,都能够把人的需求这个基本的动因考虑进去,在任何一个员工作为人存在的时候,他们就有自己的需求,这个需求是难以统一的,因为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生活负担不同,社会角色不同……那么他们所应对的因素就不同,随时产生的需求动因也就不同,对于企业的发展与他们的联系,有多少人去考虑过 ?企业的目标是否与他们的目标一致了?许多人总是说要把员工的目标调整为与企业的目标一致,但是,这样的说法容易,做起来很难。企业是一个主体,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主体,一个主体对于多个主体的协调,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要进行协调,进行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就建立在利益共享或利益协作的基础上,否则,企业为那么多员工进行自己的目标调整,也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所以,解决的办法,还是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了解员工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如何统一和协调企业的需求目标和员工的需求目标一致,就是个价值观协同的过程。如果企业仅仅在企业之外寻找价值观相同的员工进行协作,只是静态的,忽略了员工需求的动态性。同时,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也是动态的,许多员工经历过企业发展的一阶段以后,就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了,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了,就也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困境。一些企业从来没有希望员工能够在企业长期干下去,企业不养闲人的,一旦不需要了,就必然要赶员工走了,不想承担和负担员工的没有效益的成本。
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都是利益的驱使,在利益之中,如果彼此的需求能够达成一致,那么合作就比较愉快,如果利益目标不一致了,需求不一致了,员工与企业的发展就不同步了,企业制订的目标难以被员工主动接受,或是企业制订的目标难以被员工积极贯彻执行,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就不一致了。要进行目标一致的企业经营、管理,就必须把员工的利益目标、需求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目标、需求目标相统一,否则就很难达成企业制订的所谓战略目标,在精神层面上来说,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的价值观不一致。
愿景管理
描绘一个怎么样的未来?实现怎么样的一个梦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有多少企业经营者能够明确?有多少企业经营者已经明确?
年轻人对于人生的未知,对于人生的追求,对于梦想的追求,正是建立在对于人生的未知和人生的无知上。如果说企业经营者不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企业,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年轻人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要实现什么样的梦想,是未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就是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失败的过程中,去接近梦想、去修补梦想、去实现梦想。而梦想的背后,是人的潜意识,人在日常意识状态下的判断,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人的潜意识,来自于人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馈与预期,来自人们对于自己生活形态和形式的思考。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通过做梦来解决实现的过程和完善的过程。对于自己暂时没有得到的,或是自己可能得到的,进行内心的总结和浓缩。把这个过程放大,把企业人格化后,就可以看出,其实,企业的愿景,也就是企业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没有梦想的人生,就是所谓的心死。心死,就是所谓的人生无梦,也就是不再思考的生活或存在。这样的状态,如果对应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的心死,企业是行尸走肉而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