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第28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0-22 11:00:11

  管理。管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行为,应该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漫长。自从1911年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正式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此后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出来。时至今日,给经营界留下的印象是,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不能做到“指标化”、“精细化”、“定量化”和“人性化”,就算不上真正的管理,就是粗放、落后及没有效率的。运筹学、KPI、ERP、六西格玛、计算机系统控制等管理手段,似乎都成为了攻克管理难题的法宝,没有这些手段管理注定是低效的。然而,从最为原始和最为基本的功能看,管理实际上是要解决如何有效配置人、财、物等资源,来达到某种既定目标的问题的。只有切实理解了这一点,才算真正掌握了管理的内涵。在解决这一问题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切管理理论和工具,其实质都是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手段,而即使是最为精细的手段,都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效地推动目标的实现,其中还涉及到其与具体环境的“适配性”问题。抛开具体环境去抽象的谈论某个管理理论或工具的作用,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其水平也只能停留在“学究”阶段。正因为没有领悟管理的本质,没有掌握管理手段的适配性问题,许多企业虽然KPI、ERP、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手段一应俱全,其管理状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加混乱和低效。本文并没有丝毫贬低这些管理理论和工具的意思,它们都是人类管理智慧和实践新的结晶,对一大批企业进一步提高管理和运营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们毕竟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离开这些范围,其效力就会大打折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贬低现存的各种管理方式,各种管理手段并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别。检验某种管理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的标准,是在现有条件下能否最为有效地配置人、财、物等资源达到既定目标,而不是其他。每一个老板和管理者都应当根据自己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或者进行调整,切忌急于求成、简单模仿,吃冒进主义的大亏,同时还应该处理好知识储备和实际应用的关系。

日期:2011-10-22 14:23:46

  舍得。舍得一词,本是佛家用语,最早出自《了凡四训》,佛学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在当代话语中,“舍”就意味着付出、贡献好投入,“得”则意味着成果、产出和认同。如果用商业语言解释,“舍”就是投入,“得”就是产出,“舍得”就是一个投入和产出关系的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人在讲,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就在“舍得”问题上,不少人解读为“付出就有回报”,“付出总有回报”,甚至在经营活动中用非常精细化的方式考核产出投入比。在这种思维框架下,投入者不但关注整体上的产出投入比,还特别在意较短时间内的产出投入比,和每一次具体行动的产出投入比,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面,似乎唯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做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使得相当多的经营者在实践中进入了误区。实际上,“舍得”是一个总体和长远上的概念,如果套用在经营领域,大致上可以这样理解,“要想获得回报和收益,自己必须主动付出,这种付出应该是大范围的、持久性的;付出之后,有的付出可能会有回报,有的付出可能没有回报;有的付出可能回报时间比较短,有的付出可能回报时间长;有的付出可能回报时间早,有的付出可能回报时间晚;有的付出可能回报的比较多,有的付出可能回报的比较少;单次付出的回报情况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从总体和长远上来看,这无数次付出的回报会非常可观;我们不能因为某次付出没有回报,或者回报不太理想而放弃后续的付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舍得”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盈利目的性很强的经营性概念,而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投资组合”的积极心态去看待和运作“舍”与“得”。大道至简,触类旁通,在人脉关系的打造上,这种方式同样适用,毕竟人性当中都有讲感情、经不起别人对他好的一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