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下的宋朝》
第30节

作者: 薄暮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04 15:10:19
  郭威的行动
  凡是人其身上必会有缺陷,只有找到了这个缺陷,你就能利用他对付这个人。
  刘崇身上的缺陷还明显。他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还很好,四肢也不残缺,吃喝嫖赌抽,哪一样他都能消受得起。他唯一的缺陷就出在他的脑子——弱智。用民间的常用的说法就是——你这个人啊,真是蠢得拉猪屎。
  这种人无疑是郭威很喜欢对付的。因为郭威是一个智者,跟这种人一比较下来,真是信心倍增。

  郭威决定采用他的老战术——麻痹。他相信刘崇一定非常喜欢吃这一套的,而且一定会被麻痹得毫无知觉,就像搞无痛人流一样。
  于是郭威先找到了一个女人,和她搞一次交涉。这个女人是一个很命苦的女人,由于刘承佑的死去,她再度被推上政治舞台。她就是那位李太后。相信如果给她算上一卦的话,卦象一定会显示三个字——白虎星。看她又死夫、又丧子的。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同志们,路边的野花不要乱采啊!
  郭威和李太后的交涉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都没有什么异议。郭威采取交涉方式很特别——先坐下来谈话交涉,如果实在不行就拿把刀架到对方脖子上搞威胁。
  这种方式很奏效,双方达成的一致意见是——立刘崇的儿子刘赟为新皇帝,即刻请到京城来继位。
  这就是郭威的麻痹战术,也就是所谓的缓兵之计。
  刘崇很快中了招。收到这个消息,他感到万分高兴,儿子就要当皇帝了,而自己就是太上皇了——这怎能不让他拼了老命也要高兴一番?
  相信郭威的这个伎俩一百个人之中有九十九个都不会相信。但是刘崇先生很不幸地撞到了牛角尖上,而且把牛都给撞死了——他就是那唯一相信的一个,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郭威的缓兵之计。
  关于郭威使缓兵之计的目的,刘崇身边的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对此说得非常清楚,但是此人也是非常不幸。因为刘崇对郭威抱着绝对的相信,而且此时是万分的高兴。他竟然在此时道出郭威的真实意图,大大扫了刘崇的兴致。
  刘崇对待打破他美好幻想的人通常会用一种手段——拖出去砍了。所以,向刘崇进良言的这个人遭遇非常不幸,刚说完这句就死掉了。
  这个人就是太原的少尹李骧。
  李骧同志的遗言是这样的——郭威起兵杀了皇帝,决不会甘心屈居人下,更不会立刘氏的后代当皇帝。我们现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陈兵于汴,观时局变化。这样或许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时再罢兵也不为晚。
  日期:2013-05-04 23:41:25
  这是一条无可挑剔的好计谋,可以作为李骧的绝唱存在。

  为了替李骧先生估量这条计谋的价值,我特意去了翻了地图,发现如果刘崇调动大军,按照李骧的计策去布防,控制住孟津(今河南洛阳境内),利用孟津险要的地势,逼近开封,加上徐州的刘赟屯兵南边,再联络败退回兖州的慕容彦超屯兵西边,这样开封基本上就会被围得像死城一般。那时郭威能做的就只剩下到北边的滔滔黄河去投河自杀了。
  但是很可惜,刘崇被郭威给出的丰厚待遇(皇位)迷昏了头脑,根本没将此计谋放在心上,他只想着他的儿子做了皇帝他是多么的风光。不仅如此,此计谋一经过刘崇那弱智的大脑之后,马上就变成了离间计。他认为李骧是在离间他们父子俩,毕竟儿子当皇帝了,你在他旁边屯一堆重兵,分明是意味着对他进行威胁——小子,当你爹我不存在么?
  刘崇还很有雅兴地将杀掉李骧的消息及其献上的计谋报告给郭威听。估计郭威先生当时还真想鼓励刘崇——类似这样的事要多做啊!
  刘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青年。他已经将建筑学中“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理论融汇到遗传基因学中。他和他父亲刘崇都有着同一种缺陷——弱智。
  事实证明,刘赟比他父亲更弱智,已经到达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当刘赟听见朝廷要立他当皇帝时,他感到无比的激动、兴奋,前景在他的幻想下一片美好。我就要当皇帝了,整个天下就是我的了,都是我说了算。刘赟彻底地让权力的欲望迷失了自我,中了郭威的诡计。
  他立刻启程,马不停蹄地往京城赶去,为了尽快地坐上那张龙椅。历史证明,屁股痒的人一般都会不得善终。
  刘赟并不知道,郭威已趁着这个时机控制住了孟津,并悄悄派兵在太行山附近布防,阻止刘崇领兵南下。接着,郭威又逼迫李太后下诏封自己为“监国”,夺取了朝政大权,并以太后名义下诏废黜了刘赟,降封刘赟为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湘阴公。
  面对上述如此的官职和封号,在这里我们特意挑出“监国”这个职位来说一说。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但在这里是皇帝缺位或有事不在京城的情况下,临时由一名重要人物(通常为储君、宗室)行使皇帝权利。
  现在的郭威就是朝廷的代理元首。他现在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在时机成熟之前守住那张龙椅,谁敢胆大包天地想要坐上去,他就立马抽开,让这个人摔得半死。
  刘赟兴致勃勃地达到宋州时,收到了远在开封的郭威寄来的一份丰厚大礼——牢房。此时的刘赟真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唱的是哪一出?我是去当皇帝的,不是来坐牢的!
  对于刘赟此时的处境,刘崇并不知情,他还以为他儿子现在正为登基做准备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