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百将》
第36节

作者: 嬴无忌
收藏本书TXT下载
  秦灭楚之战,王贲揭开了序幕,李信则正式开场。然而自信满满的李信却以大败收场,这是为什么呢?李信败于轻敌无备吗?固然有此因素,但我以为李信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料敌不周,更兼丧失了主动权。李信与蒙武分头并进南下攻楚,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均击败楚军。可随后李信进攻鄢郢(今河南鄢陵),却有些莫名其妙了。要知道鄢郢在平舆之北,正常而言李信军应该一路南下或东进,但他在平舆取得胜利之后却反而又率军北上了。对此,历史资料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但我私下猜测,应该是项燕在暗中设计李信。事实极可能是:项燕以部分楚军为诱饵,先在平舆败于李信,后北退至鄢郢再让李信歼灭。李信遂以为北方再无楚军,命蒙武先至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等其会和,然后一起南下攻郢都(今安徽寿县西南)。《史记》在这里无疑出现了笔误,无论是寝、平舆,还是鄢郢,都在城父的西面,所以李信不可能“引兵而西,与蒙恬(应为蒙武)会城父”。李信与蒙武刚刚胜利会师,尾随了三天三夜的项燕也到了,随后雷霆一击便让他们全军覆没。或许有人要问,项燕为什么不各个击破?因为项燕有足够的实力一次吃掉这二十万秦军,故不想打草惊蛇而已。李信被项燕牵着鼻子兜了一大圈,尚不自知,又如何能不败呢?

  再反观王翦之胜。前人总结道“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军改变了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方针,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如此说来,则王翦之胜未免有几分侥幸了。项燕在本土与王翦对峙,何疲之有?“击其惰归”,那就只能坐等了!那么就是说王翦并无成谋,却敢狮子大张口向秦王要六十万兵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史记》对于这一战的记载虽然过于简略,但一再提到王翦必要六十万方肯出兵,显然王翦是胸有成竹的。王翦的胜利,正是因为一开始王翦就牢牢地掌握了这场战争的主动权。不论是对秦王,还是对项燕,灭楚全程,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王翦手中。坚壁而守,实在是一举数得,先避楚军锐气,同时向楚军示弱,更兼自己可以养精畜锐。王翦对于大局有着非常清晰地认识。在战国之世,列国皆先后变法,但楚国变法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吴起可谓看透了楚国的政弊,在为楚令尹期间曾试图废除世卿世禄;整顿吏治;奖励耕战;广辟土地。但无奈楚悼王死得早了点,以致变法未能深入民心,而吴起自己亦横遭惨死。所以,到战国末期,楚国完全可以说是朝政最为腐败的国家,且政变多生朝局混乱不堪,而屈、景、昭等老世族不断坐大,势力更是盘根错节,但老世族们全然不以国家利益为利益,仅以世族利益为利益。凡此等等,皆足以影响战局,时日延宕,楚国庙堂必生歧义,楚军士气亦必因种种掣肘、内争而愈趋低落。秦军则寻机猛攻,岂能不完胜楚军?

  秦灭楚之战,《史记》在《秦始皇本纪第六》、《楚世家第十》、《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均有记载,另亦可见于《资治通鉴·卷第七》。虽然各种记载语焉不详,且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的是,都记载到此战结局——楚军惨败。如果项燕真的是主动撤退,而王翦事前并无成谋只是相应追击,楚军又岂会败得如此不堪?败得甚至连主将的生死都无法确定!若果真如此,那项燕也未免太窝囊了。但那个曾不动声色尾随李信三天三夜坚毅如狼的项燕岂是等闲之辈?项燕绝对是一流名将,只不过王翦更是名将中的名将!

  当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明白,秦楚之战,不仅是双方士卒的较量,也不仅是双方将领的较量,更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相对于秦国,楚王负刍远不如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楚国的凝聚力远低于秦国,楚国庙堂决策之效率、战败恢复之速度、征发动员之规模、粮草辎重之通畅、国家府库之厚薄、兵器装备之精良、器用制作之高下、商旅周流之闭合、民气战心之高下……凡此等等,无一不远远低于秦国。秦灭楚岂非必然?

日期:2011-10-18 17:37:05

  四、简明评析
  1、统率力——王翦与白起一样是一步步由底层逐渐升至上将军之职的。秦国曾受其统辖的名将有:樊于期、杨端和、羌瘣、辛胜、蒙武、王贲、李信等。秦之兵马不可不谓骄兵悍将,要如臂使指般统率这六十万将士作战绝非易事。历史上兵多而败者岂止刘邦?故《兵经·周》感慨:处军之事烦多,为法亦琐。大而营伍行阵,小而衣食寝居,总不可开隙迎扈。故摅思于虑,作法于无防,敌大勿畏,敌小勿欺,计周靡恃,为周之至。此项评分为20分;

  2、战略素养——有的朋友认为白起不如王翦,邯郸之战白起拒不受命,实为怯战,而王翦虽知灭楚艰难,但还是毅然上路,并最终等到了机会。殊不知,白起对当时天下形势早就洞若观火,并明确地指出诸侯必救赵、秦军必败,最后白起诚恳地请求道:“明君爱他的国家,忠臣爱他的名誉;灭亡的国家不可能再复原,死去的士卒不可能复活。我甘受重罪而死,也不能做一个辱军败国的将领,希望大王谨慎考虑。”这实在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忠臣的肺腑之言啊!

  又有的朋友认为王翦不如白起,白起屡破强楚,皆不过数万之兵,而王翦动辄必六十万。殊不知,白起所进行的是运动战、突袭战,而王翦所进行的是歼灭战、大决战。六十万,这正说明王翦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洞察。秦虽已灭三晋,确实已无后顾之忧,可以无惧与楚长久对峙。但楚国地域辽阔,历史渊源长达八百年之久,历经春秋、战国两代而不倒,其兵力的强势更是终春秋战国两代而不衰,最强之时曾横扫中原,隐约有问鼎之势。对这样一个国家,若无举国决战之心,岂能轻言灭之?秦王嬴政若能如王翦一般冷静与清醒,又岂会轻丧二十万雄师?王翦的远见堪为帝王之师!

  论战略素养,王翦与白起旗鼓相当。此项评分为18分;
  3、战术素养——用兵之道大略地说起来,确实不外奇正而已。观战国之世,多奇才名将,兵家之谋略、战场之纵横无不大放光华:大战之奇若白起,等量围困,一战聚歼;狙击之奇若孙膑,围魏救赵,开运动战之先河;奔袭之奇若司马错,千里越秦岭,轻兵下巴蜀;固守之奇若田单,六年守孤,火牛阵一举复国;救援之奇如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血战强敌而开败秦首战;伏击之奇如李牧,匿兵数十万于无形,一举长驱匈奴……观王翦用兵,看似平淡无奇,但阏与之战,王翦并桓齮与杨端和部为一军,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十人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一举而下阏与。王翦之用兵,难道不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吗?

  孙子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观王翦灭楚之战,知孙子此言不虚啊!此项评分为15分;

  4、战绩——千古一帝秦始皇最终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可以说除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率军所灭。确实战功赫赫!此项评分为20分;
  5、名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国唯一能与武安君白起并驾齐驱者。此项评分为8分;
  6、兵法——无。此项评分为0分。
  王翦综合得分:81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