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密码》
第3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为相对于纯理论性质的研究,个人以为技术操作层面的“软件”或措施应该对当下中国社会更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经济学之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乎效用、性价比和边际价值,所以作为一本主要讲述社会福利的著作当然也不例外。
  日期:2011-07-19 11:34:20
  第一章白起之畏
  【引子】
  《战国策》第三十三卷“中山篇”记载:

  秦昭王四十八年冬起兵伐赵,事先要求武安君白起统兵出战,白起认为秦国已经错失了“长平之战”后最佳的灭赵时机,“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秦昭王不信,遣将军王陵领兵围攻邯郸,战失利。
  秦昭王为挽回战局,再次要求白起出征,白起辞以身体有病。于是昭王派遣应侯范雎去责备武安君:“楚国疆域五千里,持戟战士上百万。当年你带领数万秦军深入楚境,攻克郢都、兵威境陵,楚国军民避易东迁而不敢迎战。伊阙之战你以寡胜众,大破韩魏联军使两国雌伏。阁下的赫赫威名和武功天下谁人不知!现在赵国的成年男子战殁长平的十有七、八,举国空虚之际秦国派遣远超过赵军的部队去灭亡它,你要是带兵一定可以胜利。以前阁下多次以寡击众,取胜如神,何况现在这种情形?”

  白起回答:“当年楚国朝政黑暗,百姓离心离德。所以我可以麾军直进,断桥焚舟,掠食郊野。我军健儿以军为家、视统帅如父母,同心同德、宁死不退;楚军战士则牵挂家室、缺乏斗志,所以战功彪炳。伊阙之战韩与魏各怀鬼胎、貌合神离,所以赢他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长平战役后没有乘胜灭赵,赵国加强生产积粮蓄草,抚育孤儿、养大童子,军力在恢复、武器在补充、城防在加强。赵王谦恭折节对待朝臣,大臣推心置腹亲近敢死勇士,平原君赵胜安排自己的妻妾到军营里为士兵缝补衣甲。赵国军民齐心协力、举国团结的情况就和当年越王勾践兵败夫差后的情况类似。……这种情况下没法灭亡赵国,我又病体缠身,确实没办法领兵出征。”

  固执的秦昭王还是不信白起的判断,又是增兵、又是换将,最后还是失利无功。
  日期:2011-07-19 11:41:09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战神白起把赵国的情况比拟为战败复兴中的越国而难以把握胜局,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越王勾践和他的国家当年都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百战百胜的武安君不愿意放开手脚而有所顾忌?
  越王勾践自名“鸠浅”(见越王剑铭文),又常被古人记作“句践”,大禹之后裔(鲁南地区夏王族小宗偏支,后南下入浙越),允常之子。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吴军击越复仇,尽歼越国水军,兵围会稽山,越国向吴国屈辱求和。根据两国和约,勾践与夫人作为人质到吴都服苦役,名臣范蠡陪同。三年后勾践一行返国,越王卧薪尝胆、臣民励精图治,公元前473年越军彻底灭亡曾经强大到令中原诸侯为之倾服的大吴王国。《左传.哀公元年》记载这段历史云:“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生指繁衍人口,聚指积蓄物力,教是教化国民,训即训练军队。)

  典籍《越绝书》第四卷“计倪内经第五”篇记载,勾践向智臣名士计倪询问强国复仇之道,计倪对曰:“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疆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王其审之。必先省赋敛,劝农桑。……臣闻君自耕,夫人自织,此竭于庸力,而不断时与智也。时断则循,智断则备。知此二者,形于体万物之情,短长逆顺,可观而已。”

  计倪回答勾践问题的这段话主要含义是:天有不测风云、地出物产有规律有极限,所以常人包括国家要注意平常的规划和积蓄;农业社会要富民强国,必须降低税收、减少劳役、发展农业以养民。光靠越王和夫人亲自参加劳动的表率作用还不够,关键是要“时断”和“智断”。时断是知天文、五行和节令,这样可以把握生产的节奏、做好以熟年养穣毁(收成不好、有自然灾害)的准备;智断是君主要通习源流、任贤使能,这样货物无缺、法度有序,则可邦富而兵强。换成我们现代的观点,就是政府要精心组织好经济、行政、司法和外交,国家如此才能转危为安并强盛起来。

  这里我们先插入一段小序曲,中国古人善观天象主要是因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西方古代就善航海则相当程度是因为发展商业的需要,地理和自然条件对文明的源流有很大影响。中国古典社会的国家福利基本是根据农业社会需要设计和发展的,而不同的社会形态对福利制度的要求也不一致,但是都必须符合社会生产的特质。
  勾践手下有两大能臣,范蠡主外负责军事和邦交、文种主内管理行政和生产,文种献灭吴九策而帮助了勾践和范蠡的战场胜利。
  文种是典型的以“爱民”为治国纲领的政治家,他总结的治术为:“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以现代文来解释就是政府在处理国务上的原则为:引导百姓生产而不要妨碍,帮助百姓做事而不可捣乱,倡导生育节制刑杀,多给百姓利益而尽量少索取,让国民快乐而减少疾苦,对百姓态度和善而不可怒颜恶声。

  在文种的主导下,战败后的越国全面推行休生养民的国策,勾践回国后也全盘沿袭。政府奖励生产(耕种、养蚕、织布)、鼓励生育。越国法令规定男子二十、少女十七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禁止老年人娶年轻姑娘为妻;孕妇临产前要报官,由政府派医官专门照顾;生儿子奖励酒1壶、狗1条,生女儿奖励酒1壶、猪1头;家中有两个儿子的,政府资助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政府协助养活两个。

  越国这一时期的鼓励生育政策,已经可以视为标准的古代国家福利。
  长平之战后,赵国也采取了若干类似文种的政策,所以武安君白起认为邯郸难破,当然我们不可因此推论单纯是福利制度的功效。
  日期:2011-07-19 11:41:43
  【谦逊的古代君主】
  中国古代的君主以东方人特有的内敛和谦虚而著名于世界。

  三代的国君经常自称“予小子”,意即我这个晚辈;春秋战国各国君主一般自称“寡人”、“孤”和“不榖”。称孤道寡不是彰显君主的地位高人一等,而是表示自己学识、品德不足,需要大家提携帮助的意思,而“不榖”或“不谷”则干脆表明自己是吃干饭的。
  《老子.三十九》云:“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不榖”的原意是不结果实,引申为缺乏德行,不善、不美以警示自己做个称职的领导。即使“朕即国家”中的“朕”,也不过是我的意思,只是始皇帝规定只能皇帝专用。
  对比古代西方世界君主的狂妄自大,动辄号称“宇宙四方之王”或者“伟大的圣奥古斯都”,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的谦逊和自知之明是足以让后人自豪的。
  始皇帝赢政绝对是个强横骄矜的人,但是他并没有要求臣下对他三拜九叩视若神明,古人行拜叩大礼主要是祭天、祭祖或特殊场合,社会交往中行礼也是对等的。直到蒙元入主中国,这种奴才与主子的不对等礼节模式才固定,元代臣子在皇帝驾前必须下跪以示顺服。
  今天的我们不需要屈膝了,可是一些人骨子里还是奴才意识,精神上依然是奴隶。今日的庙堂未必有古代名君大帝的功业巍巍,却总强调自己的正确与光荣,代表了先进和科学,这其实是需要逐步扭转过来的一个很大误区。
  日期:2011-07-19 11:47:25
  第二章 福利密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