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11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25 13:43:38
  郭子兴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壮大自己的力量,除了要把各路豪杰聚拢在身边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亲信。在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枚石子落于水中,波纹由内向荡漾开去。最内层是熟人关系,关系网暗含了结构上的闭合、分界和不开放,它的特征就是闭关自守,形成“自家人”和“外人”的分野。“自家人”是共生圈,一起捞,一起吃;“外人”是对手,是竞争者或者是排斥的对象。自家人就是关系网里面的人,特别是关系圈里层那些亲近人;外人就是关系网以外的人。自己人除了父子、兄弟以外,还有一种,那就是姻亲。朱元璋应该不属于郭子兴关系网内的人,可是经过一番运作之后,网外的朱元璋就成了郭子兴的网内之人。朱元璋也由一个刚刚投军的和尚,先是被郭子兴收做亲兵,接着郭子兴又将养女许配给他,除了拉拢人才别无他意。

  朱元璋和马姑娘结婚以后,地位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朱元璋从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蛋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主帅的女婿。此时的朱元璋二十四岁,马氏二十岁。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婚姻从来都是政治行为,政治家、统治者或有野心的人,总是把联姻作为加强自己势力的手段。郭子兴本意是为了笼络朱元璋,而朱元璋与马氏结婚则提升了他在郭子兴军中的地位。同时,这也使朱元璋在身处茫茫人海、孤立无倚时有了一个最贴心的人。

  朱元璋自当了郭子兴的女婿后,对丈人更为忠心,凡事都替他计划得周详可靠,滴水不漏。郭子兴对朱元璋也更为信任,事无大小,都要同他计议策划,从他那儿讨个分晓,真个是言听计从,偏偏朱元璋出的主意,事事成功,这就更讨郭子兴的喜爱。
  日期:2013-04-25 13:45:19
  郭子兴还赋予青年朱重八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朱元璋,这个名字预示着一个草根者的命运转折。璋取自“玉石”之意,朱元璋就是诛元之璋。这也在无意之中暗合了元末的一个谶言。在韩山童和刘福通起义时,为了获得人心,事先在黄河埋下一个石人,然后再派手下人去黄河做民工,到工地上传播一支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结果石人一出,天下扰攘。
  郭子兴给了朱元璋一个初始的舞台,可自己却无法再去开拓一方更大的舞台。当然这与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有关,导致了他没能在混乱的局面中扩张自己的势力。此时,濠州城内的红巾军是一盘散沙,“各称元帅不相下”也就是说,几个人各自为政互不节制,在一个城里待着,却各玩各的。
  郭子兴根本看不上另外几个人,认为他们的做派和土匪无本质上的区别“粗而戆,日剽掠”。领导班子不团结,彼此相互猜忌,相互防范,甚至将军中大事视为儿戏。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只求偏安一隅,根本没有进取之心。占领濠州大半年,连最起码的发展计划和扩张意图都没有。郭子兴不觉心灰意冷,连军中大事也懒得过问,任其胡作非为。如此一来,其他四人“合谋倾子兴”。郭子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各方力量互不信任状况下,既没有想办法去及时沟通,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而是躲起来不管不问。朱元璋曾经劝说:“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也就是说,那几个人天天耗在一起,而我们却逐渐与他们疏离,时间长了难免被他们所制。可是郭子兴根本就听不进去,依然故我。

  郭子兴无法协调各方关系,作为一个统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随后红巾军内部就发生了一起内讧,另外一方在濠州城的大街上竟公然绑架了元帅郭子兴。郭子兴的部下不敢反抗,就连他的儿子也吓得躲藏起来。朱元璋此时正在淮北地区作战,郭子兴遭到扣押的消息传来。他连夜赶回濠州,找到关押之所将其救出。这只是各王为争夺统治权而发起的一次小兵变,而朱元璋也在这次事件中体现了他忠心不二、遇事果断的性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并不甘心长居人下,内心也有了一套自己的利益算计。他想要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乱世求生存,有了枪杆子才会有话语权,才有可能去赢得更大的未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