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事,我们无法知道其中夸张的程度有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道安在前秦帝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这再次证明了佛教对于少数民族政权,远比对汉人政权更为重要:道安在襄阳15年,都没进入东晋帝国的朝廷。但他刚一到前秦帝国就受到了国师之礼。
日期:2012-07-19 15:53:09
111
更妙的事情还在后头。
就在道安来到长安的那一年。有两位到西方求取佛经的中国僧人也回到了长安。
这两位僧人到过西域的龟兹国。他们向苻坚报告了龟兹国佛教的盛况,特别提到已经闻名西域的鸠摩罗什。
我们不知道,道安此时是不是意识到这个小他20岁的外国僧人,就是那个他苦寻不着的翻译人才。反正道安在苻坚面前极力推荐罗什,希望有机会能把他迎接到长安来。
苻坚表面上当然不会拒绝,多拥有一名高僧对他也没什么坏处。但是龟兹离中原太远,又未臣服,苻坚听了这么一耳朵,这事也就算了。道安自然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办法。
但事情很凑巧,道安来到长安三年后,西域的几个国家发生矛盾。有两个小国的国王亲自来到长安向苻坚称臣,甘当带路党,说愿意为苻坚的军队带路,去征服西域的其他国家。
苻坚如果理智的话,他不应该答应这个要求。
纵观中国历史,西域对于中原的重要性并不是很大。自然,占领西域可以获得贸易的便利,从商路上抽取一些赋税,获取来自西方的稀有商品。但中国古代最大的威胁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西域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要控制西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只有强大如汉唐的时候,中原政权才能把影响力延伸到西域。
而此时的前秦帝国还没有统一中国,南方还有偏安一隅的东晋帝国。现在去占领西域太早了。
苻坚的弟弟就劝阻说:西域那个地方又遥远又荒凉,也种不了庄家。汉武帝征服西域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你占领那干嘛?
日期:2012-07-19 16:04:05
112
但是,苻坚这辈子实在是太顺了。前秦帝国在他的统治下迅速壮大,统一了北方不说,国力比东晋帝国多出十倍还不止。
因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统一中国那么简单。他希望能建立像秦皇汉武那样的千秋功业。
既然西域只有在中原政权极其强盛的时候才能控制,那么反过来说,占领西域也就成了帝国强大的标志。苻坚决定步子迈大一点儿。他不听从众人的苦劝,决定派大将吕光带领7万军队攻打西域。
对于帝国来说,这是个冒险的决定。但对于中国佛教,对于鸠摩罗什来华,这却是个好消息。
军队临行前,苻坚特别嘱咐吕光:征服龟兹国后,要把那里的高僧鸠摩罗什请来见我。
日期:2012-07-19 18:40:14
113
当然相比西域,征服东晋帝国,赶紧统一中国才是更紧迫的事。
由于秦晋两国国力相差极为悬殊,基本上没人会怀疑战争的结果。但苻坚有些轻松过分了。赢得战争已经不是他的目的,他要把这次战事当作一次风光的游行,一个记在自己名下的功勋。
他决定御驾亲征。
大部分官员都反对这个决定。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道安也出面劝说苻坚。道安首先反对的是战争本身,他希望苻坚不要南征,说作为一个明君,不应该打仗。苻坚反问说:难道历史上伟大的帝王都不打仗吗?
道安于是退了一步,说您出兵也就算了,何必御驾亲征。派个文官去招降,对方拒绝再派武将征讨就可以了。苻坚依旧没有听。而且说干就干,在派吕光征讨西域的第二年,他就开始向东晋帝国发动了最后的战争。
这场战役,苻坚竟然组织了近90万人的庞大部队。
我们前文说过在古代组织军队的巨大困难和惊人耗费。苻坚这支史无前例庞大的军队,与其说是用来作战,不如说是用来炫耀国力。与此相对比的,是东晋帝国的迎战部队只有区区8万人。诚如道安所说,苻坚完全没有必要御驾亲征,只需要随便派个武将征讨就足够了。
从各方面看,这都是一场没悬念的战争。苻坚的前秦帝国应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统御包括西域在内的广大领土。在苻坚的支持下,佛教也将大放光彩。
然而您应该想到了。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率领的秦军在一次战略撤退的时候,突然有人在秦军中高喊“秦军败了!”以致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军彻底的溃败。90万人最后只剩下了10万残兵败将。
这场结果离奇的战争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个急转弯,也彻底改变了鸠摩罗什的命运。
因为这场战争事关中国佛教,结果又太离奇了,我们多说两句。
从数量上说,90万人消灭8万人如同碾死一只蚂蚁。
从经验上说,苻坚是多年征战的将军,怎么可能因为一句谣言就兵败如山倒,这打仗是儿戏吗?
日期:2012-07-19 19:04:06
114
说到底,战争失败的几个原因都和苻坚的性格有关。
苻坚之前的政治生涯太过顺利,以致自我膨胀,想要把对东晋帝国的战争变成一场好大喜功的仪式。这场战争原本派一员将领和几十万军队就可以搞定。他不应该御驾亲征,更没必要组织90万人。
士兵往那一站是需要占地方的。当士兵多到一定程度以后,战场就没地方站了。更何况军队移动、驻扎还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90万士兵根本无法在同一个战场摆开,还是要分成几个集团军,依次前进。实际上,淝水之战和晋军真正接触,也是后来发生溃败的部队只有30万人。
无论淝水之战是否发生大溃败,另外的60万部队对于前秦帝国来说,只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壮声势的作用。而征召、维持这支部队需要惊人的资源,基本上属于毫无意义的额外负担。
当然,仅仅是这一个错误,苻坚还败不了,顶多就是多花点钱罢了。
但苻坚的自我膨胀还耽误了另外一件事。
在古代战场上因为恐慌而溃败,并不是不可理解。这是因为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指挥官和各级部队之间没有步话机。传达命令主要靠舞动旗帜、鸣金敲鼓和传令兵。前两者能传达的命令单调,后者的传递速度慢。
一个中等规模的中学一般一两千人,您回忆一下您中学做课间操的时候,一两千人占了多大的面积,再把这个面积乘以150到200——这还不算马匹装备,还不算宿营的面积,还不算地形崎岖——您就可以大致明白,要想给30万人传达号令,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当听到溃败的呼声四起、当看到友方部队迅速后撤的时候,接不到命令的部队会产生恐慌,加入到溃退的行列里,因此会产生可怕的连锁反应。
但问题是,假如真的这么容易溃退,那我们在古代战争中,干嘛还要交战啊?双方只要尽可能多培训一群大嗓门的人,到对方阵营里大喊“逃跑”不就完事儿了吗?
其实,防止大溃退也不难。我们在军训的时候,都花了很长时间在站军姿、走正步上。肯定有人会苦恼:站军姿、走正步和打仗有什么关系啊?上战场上难道还需要站军姿不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