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18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1609年3月8日,在日本鹿儿岛地区的萨摩藩岛津家的家臣桦山久高率领3000兵卒,分乘100艘战舰进攻琉球国的奄美大岛。成功登陆后,又于22日攻占德岛,24日攻占冲用良部岛,26日攻占琉球岛北部的运天港,其后攻占归仁城,进逼首都首里城。琉球国国王尚宁王出走。4月5日占据首里城10多天后撤兵,双方签订停战协定,艳梅群岛被割让给了萨摩。第二年,尚宁王被胁迫与萨摩藩的津忠恒一前往江户白捡了德川家康,其后又在江户谒见了德川秀忠,自此成为日本的藩属国。

  1620年9月19日,在位32年的尚宁王在不断地期盼与失望中抑郁而终。可以说,中国坐视琉球丢失既有现实实力的缺憾,更有因为对外政策失误,过于信奉“花钱买太平”这一方式造成的危害。在各地藩属国中,除了朝鲜之外,中国和琉球的关系最近。二者的关系,还要从洪武五年开始说起。
  日期:2011-10-01 14:33:55
  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命杨载出使琉球。琉球国在南宋时就已经成为独立国家,到了明代已经立国三百余年。杨载到达琉球国后,琉球国国王非常高兴,并随后派遣兄弟泰期等前来朝贡。朱元璋赏赐《大统历》及各种宝物。察度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登基,中国开始与琉球有了关系。其后元代灭亡,琉球始终未来朝贡。
  朱元璋自从立下“皇明祖训”后,就对睦邻国家施以优惠政策。并对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十五国发出“不征”的誓言。让各国自此,心中去除了戒备与胆怯。从而,可以不与元朝余部合心攻明。然而,就是这条祖训,使得明代历代帝王都束了手脚。自此,明朝以厚赐的形式将“朝贡”贸易做到了极致。大有“不赔老本,誓不罢休”的地步。

  除此以外,朝贡船只所带来的货物的商品售价在购买时都在其他朝贡国之上。例如胡椒市价1斤为3贯,对朝贡物品则给予20贯或25贯,而赏赐给琉球的价值则为30贯。由于琉球造船业极不发达,为此,朱元璋又将海船作为赏赐,例如,洪武18年(1385年)便赐中山王海舟一艘。琉球的山南王和山北王各遣使臣后,也赐山南王海船一艘,其后再赐山北王海船一艘。为了更快地发展琉球的经济,明洪武25年(1392年)将福建沿海地区的“闽人三十六姓”移居到了琉球。这些人来到琉球后,知书有知识的人授官为大夫、长史;懂海战者授官为通事、总管掌管军事。

  日期:2011-10-01 14:34:34
  仅以琉球蔡姓闽人来说,授官紫金大夫者1人;正议大夫9人;长史33人;通事103人;伙长2人。
  为了防止倭寇和各类反明势力残部的骚扰,朱元璋于洪武4年(1371年)、洪武14年(1381年)两次颁发禁海令。凡民间与各国通商者除了杀头之外,全家都要边关充军。其后,永乐皇帝也执行了此类政策。
  宣德五年(1430年)后,明政府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航海贸易。郑和下西洋之后,明与琉球的贸易进入鼎盛阶段。因此,以琉球为中转站,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开始进行贸易。琉球先买各国产品,之后作为贡物朝贡给中国,中国给予大幅度的赏赐。琉球朝贡物品主要为:硫磺、马匹、苏木、胡椒等。从公开的政府咨文来看,琉球船只因为较小其数量较多。其货物大多在10万斤。但其中不包括苏木的数量。中国则册封琉球的过程中,也领各类商品到达琉球。福建作为对琉球的主要贸易地,全省范围都获得了一定发展。与此同时,福建百姓还可以从对琉球贸易中获得盈利,参加对琉球使团的各百姓也可以得到酬金。

  例如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随郭汝霖使团出使琉球的福建役吏。伙长陈大韶、许严等6人,每人得酬劳银6两5分;吴宗达等16名舵工,每人银6两5分;大桅、二桅班手、头碇、二碇、护针、总甲、水梢、行匠、道士、戏子、门书、皂隶、马夫、厨夫等500人,每人酬银5两3钱5分。在此情况下,不但政府获得了一定利益,就是民间也为此取得了好处。

  日期:2011-10-01 14:35:05
  然而,就是这样的国家,明帝国仍然没有对其重视,坐视日本将其吞并,最终,纳入了日本领土。不仅仅是琉球,东南亚的许多藩属国,在明代不主张海上用兵的政策下,丧失领土成为它国的殖民地。16世纪的世纪海军仍然不是关键的军种,因此,明帝国的海军军事实力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差距并不远。而且,两国远离欧洲且殖民地新建物资供应不稳。无论从何种角度,明帝国仍然可以击退这种侵略,但明帝国没有这样做。

  早在琉球被日本占领前的100多年,马六甲这个对于中国海外贸易非常重要的国家便被葡萄牙占领。自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朱棣派尹庆出使马六甲开始,明朝便与马六甲通好百余年。起先,马六甲国国王拜里米苏拉为了抗拒北部的暹罗,积极与明朝合作,在与尹庆交谈之后便派遣使者回访明朝。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到达当时的首都南京,明成祖诏封拜里米苏拉为马六甲国王。此后,马六甲先后在永乐五年、七年、十年、十一年先后跟随郑和的舰队,四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朝贡。永乐九年(1411)年拜里米苏拉更是率领王妃、王子、臣下等五百四十多人跟随郑和来到南京。马六甲与中国的关系即将达到蜜月期。
  日期:2011-10-01 14:36:11
  永乐十二年(1414年)拜里米苏拉病逝其子梅格即位,因其随父亲来过中国,且为了对抗暹罗在其11年的统治中先后六次遣使入贡。在此期间,明朝借助马六甲开始与东南亚各国开展了贸易。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梅格之子沙即位,在其22年的统治中,先后六次派遣使者,两次亲赴明朝朝贡。在其即位的同年三月,便亲赴北京。
  更为重要的是,朱棣死后各国都没有外国国王来华,马六甲苏丹是唯一一位来华的君王。宣德皇帝对此极为高兴,两国关系发展到了高丨潮丨阶段。其后马六甲陷入内乱,与中国的关系日渐疏远。直到景泰六年(1455年)马六甲著名宰相敦•霹雳上任后,中国和马六甲的关系才日渐恢复。1498年霹雳宰相病逝,执掌马六甲朝政42年的他去世后,马六甲陷入没落中。其后因“亚刘事件”两国关系中断。亚刘原本是江西万安人,本名萧明举,因为犯罪逃往马六甲,官居通事,主要负责中马朝贡贸易。

  但亚刘这个人恶习不改,正德三年(1508年)十二月来华后,竟然贿赂明朝官员伪造了任命印符,其后前往渤泥国索要宝物,其后与副使端亚智等分赃不均。亚刘竟勾结海盗彭万春等人将副使等21人全部杀死。案发后,亚刘等人被判处凌迟、斩首等。
  正当两国为此事谈判之际,葡萄牙于1511年进攻马六甲,马六甲苏丹沙二世逃往出国。在十七年的时间里,数次请求中国政府帮助复国。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未成功最终在愤恨中死去。
  对于马六甲、马尼拉、琉球等重要贸易中转站的丢失,明政府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置方式。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严重错误:他告诉我们后人,贸易等物质利益确实重要,但比不过贸易规则制定者所带来的利益。国家如果想获得尊重,想获得贸易利益,一味地靠说教、靠制裁是不对的,并须辅之以强硬手段。
  现在,我们就怀着痛快并痛苦的心情来看看明朝中后期,明政府的对外政策吧。
  日期:2011-10-08 13:28:42

  第三章:帝国思维:从轻商走向重商
  明代中期之前,士农工商的传统四民排序并没有太大变化。但中后期由于陆路、水路交通发达开辟的贸易发展,国内经济日渐发达。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初步形成,商人也由没有“户籍”的百姓,变成了可以参加科考、享受政治权利的“商藉”百姓。甚至到了万历年间,形成了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