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1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主要内容:
  在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朱元璋的身份应该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算是草根中的草根。朱元璋的一生受到了太多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冲击,地位的卑下、处境的艰难、斗争的惨烈,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一旦权力在手,巨大的落差使他产生了恍然若梦之感。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种近乎变态的被害妄想。他的行事处世更像是一个权力病人,他用权力囚禁万民的同时,自己也被装进了权力的套子里。作者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筛选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进行深度解读。明朝本就是一个可堪深度研究的时代,作为这段历史的主宰者和主导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朱元璋的心灵图景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这段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日期:2013-01-26 12:32:25
  ●正面: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
  一、朱元璋的身份转换
  佃农、游民、和尚、造反者和皇帝,朱元璋的一生至少有五次以上的身份转换过程,而每一次身份转换都是个人价值的提升与自我的蜕变。或许生来就是小农的缘故,朱元璋的一生,都对一个完全由大量小农组成的静态社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追究这一情结的深层原因,除了与生俱来的“阶级感情”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小农出身的朱元璋,最为了解小农在社会结构当中的脆弱性,那种无所凭依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们经受不起任何社会波动的冲击。

  朱家当年就是在这种社会波动中由自耕农而佃农,由佃农而终于几乎全部饿死。小农应该是一个社会当中,最厌恶社会波动的群体。一个由这种社会波动的厌恶者所组成的社会,它的稳定性自然应该是极高的。
  1、失去土地的佃农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佃农家庭,他的父亲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也没有,只能叫朱五四。没名没号的底层小人物在任何时代里都像野草的种子撒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落到哪里都会生根。
  朱元璋的祖籍在沛县,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人。他的祖父朱初一从沛县举家迁至集庆路的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市)。随着元朝的统一,城头变幻大王旗,宋朝百姓就成了元朝顺民。元朝臣民都被编进固定户籍,包括民户、军户、匠户、灶(煮盐)户、站(驿站)户、儒户、矿户等,有几十种。不同户籍要为国家承担不同供纳和劳役。这种强制性的供纳,与劳役者的身份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国库里面缺什么,人民就要无条件供纳。

  日期:2013-01-26 12:32:46
  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编为矿户中的淘金户,这就意味着朱家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定额黄金。句容县从来就不是黄金出产地,而赤贫户朱初一一辈子也没见过几次黄金,更不要说淘金。没有办法,朱家只有卖掉粮食购买黄金去缴纳。本就贫家小户,又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万般无奈之下,朱初一只好带着全家人候鸟似地四处迁徙。一路艰辛,来到洪泽湖南岸的盱眙(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此处有大片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便停下来开荒种地。农耕社会求生存,土地是活命之资。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也在这里娶妻生子,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资格,能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奢侈。
  官府的敲榨和聚敛让草根小民难以生存,朱家也不例外。可以说,一个穷家破业的小户在当时的生存成本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按照元廷规定,淮河流域的农民需要缴纳丁税、地税和科差。
  在大多数年份里,地税每亩三升,丁税三石,将近地税的一百倍,即一百亩地折一丁,对于朱家这样人多地少的贫困户来说,沉重的丁税负担让他们难以承受。像朱五四家,三个成丁,需要缴九石谷,再加上地税,每年不下十石。税粮要由税户自己输纳进仓,则每石税还要再贴进去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共七升,这就接近十一石。除了丁税和地税这两项负担,还有科差。科差主要包括丝料、包银、官吏俸钞三项,是按户缴纳。规定每户纳丝1.4斤,包银钞四两(银钞二两合银一两),官吏俸钞五钱至一两。

  日期:2013-01-26 12:33:11
  除此之外,民户还要负担筑城、挑河、运粮、打马草、造船、造甲仗军器等徭役,而那些富户所要承担里正、主首、社长、看仓库子等职役,其主要职责是招待各级来往官员,所产生的费用不是小数目,他们就将负担转嫁到那些小户头上。如此沉重的负担,对于朱家这样的小农实在是无力承受的生命之重。
  对于朱元璋来说,家族的卑微出身是他无法躲开的宿命。他在御制皇陵碑中回顾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正因为出身于农业社会的最底层,成为帝王之后的朱元璋对农民生活有着更深的情感体验,护农之情也与其他帝王有着本质区别。与此相对,对于上层社会,朱元璋采用法家的冰冷的法律以及铁血手段解决问题;对于下层,朱元璋试图以儒家的温情和道德秩序,来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静态农业社会。 

  洪武初年,湖北的荆州、蕲州两处发生水灾,户部主事赵干奉命前往赈灾。赵干从京城出发,一路游山玩水耽误了两个多月,等他到达受灾之地后,又磨磨蹭蹭迟迟没有放赈,造成大量灾民饿死。

  消息传至南京城,朱元璋龙颜大怒,他立即下令将赵干斩首示众。在《太祖实录》中,还载有这样一段指示:夫民灾而上不恤,其咎在上。吏受命不能宣上之意,视民死而不救,罪不胜诛。其斩之,以戒不恤吾民者。也就是说,老百姓受灾而不抚恤是我这个做皇帝的错,如果官员受命却不及时去办,置老百姓生死于不顾,立斩,以此来警醒那些不爱民惜民的官吏。
  朱元璋的父祖世代务农,并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传奇事迹。倒是他的母族一系,也就是他的外祖父有些特殊的生活经历。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陈,早年曾经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从军,并且参加了南宋与元朝铁骑最后一战,也就是发生在广东新会县的崖山之战。
  在这次大战中,以南宋宰相陆秀夫仗剑逼令自己的妻子儿女跳下大海,然后自己背负着仅有六岁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亡,也就此宣告南宋王朝的覆灭。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的外祖父,那位有着传奇经历的陈老先生在刀剑横飞中,被打落海中,后被人救上岸,并历尽艰辛逃回老家。一直避居乡间,靠巫术、卖卜与看风水为生,活到了九十九岁才离开人世。
  按照时间推算,朱元璋出生的时候,那场大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朱元璋的记忆深处,母亲陈氏在他面前不知道重复讲述过多少遍外公抗元的英雄故事。朱元璋的童年甚至少年时期,这位老人依然健在。故事中那些忠君报国的理想及反抗异族压迫的观念在朱元璋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让他从小就对王朝更迭、天下易主之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政治意识也比同龄孩子来得更为真实与强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