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太爷,我动了你二奶》
第35节

作者: weixi592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话怎讲?我将谭知县拉起落座,告诉他说,若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得花些银子,在州衙门上下打点,虽不敢说有十拿九稳,但七八分的把握还是有的。那得花多少银两?问这话时谭知县脸上明显有肉痛的神色。不多不多,百八十万应该便无大碍了。谭知县只犹豫片刻便表示明日即把银票交到我手中,由我出面代劳,平息事态。这叫破财消灾,毕竟官位比啥都重要,保住了官位便保住了一切,银子花出去迟早还会如数捞回,有道是:官中自有黄金屋,官中自有颜如玉嘛。

  日期:2006-11-21 14:20:40
  对于我的临危襄助,谭知县自是感激不尽,道:“令尊大人现今做何营生?”我自然不能说自己的父亲务农,便道:“并无营生,只是赋闲家中。”他“哎呀”一声,反倒吓了我一跳:“能够培育出王大人这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才,想必令尊必定是个满腹经纶的世外高人,这……这不是埋没人才吗!一切错在下官失察。若不嫌弃,便请令尊大人在荷花镇担任里正一职,如何?”

  别介!老爷子的脾气我可是深有体会,虽说年事已高,脾气依然不小。这种毫无心计之人是不适合为官的。我婉言谢绝了谭知县的美意,二人携手回到席上,一醉方休。
  醉眼朦胧间,谭知县附在耳边悄声问道:“王大人今夜便下榻此处。下官安排几个人前来侍侯较为妥当?”
  我看似酒醉,实则心如明镜。银子我所欲也,女色亦我所欲也,可是那得看什么场合,此时即便欲火焚身,我也断然不会叫对方安排女色。谭知县眼下虽然不会对我构成威胁,但小心驶得万年船,马虎大意命不长,人在官场还是处处提防为妙,授人以柄,任人摆布,向来不是我的风格。
  谭知县自然不敢坚持,亲自将我搀扶到天子套房后,见我懒得搭理他,便怏怏而退。
  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在酒楼内才用完早膳,谭知县便将厚厚的一叠大额银票送到了我手里。这种来得不费吹灰之力又不必担惊受怕的外财,如若不收恐遭天谴,我当然是多多益善,照单全收。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揣起那叠银票,我好言安抚了谭知县几句,让他安心做官,我自会为他保驾护航。听我说得颇有底气,他这才转忧为喜,千恩万谢,还说要陪我去县城各处走走,看看他任上的政绩。
  我只是随口说说罢了,他倒较了真。为官时间已不算短,我对于地方官员应付上头检查惯用的手段,岂止是“略知一二”?他们为了糊弄不远百里或千里而来的长官,通常会夜以继日,全力以赴,以高出平时数倍不止的高效率完成一系列工作:

  1、突击进行全城的卫生清洁;
  2、遣返街面上的乞讨人口;
  3、整顿市场、交通、治安秩序;
  4、全城各处布置欢迎欢迎标语;
  5、粉刷主要干道两边的房屋;
  6、制定“合理”的巡视路线;
  7、安排得体的人员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场合,以便长官与之促膝长谈;
  8、……………………

  待上述“把戏”准备就绪,一切便如地方官员所愿,长官到达之后的所看所闻,都与地方官员想让他看到的景象丝丝入扣,分毫不差。
  如此这般,上级的巡查便完完全全成了一出戏。长官本应是戏里的主角,孰料剧情却早就由地方官员安排好了,无论主角如何铁骨铮铮,大义凛然,都无法改变剧情的发展。于是,主角成了被愚弄的丑角。
  日期:2006-11-22 14:01:48
  我不愿成为丑角,故此也就没有被谭知县牵着鼻子走的闲情逸致。随便找个借口打发走他,先回家去看望二老。县衙门安排了奴才婢女侍侯二老,却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一见到我就大吐苦水,嫌房子太大睡得不安稳,说辛苦了一辈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反而过得不安心。
  我安慰了几句。母亲忽道:“儿呀,你到底做何营生,挣了这许多银子?连县衙门的捕快也得听你使唤?那日看见捕快进门,不知犯了何事,可把我们吓得不轻!”我含糊地应说是在光州做生意,认识了官场上的一些朋友,时来运转挣了一大笔钱,县衙门也是看我那些朋友的面子,才派出捕快供我差遣。说完,我抽出几张银票不由分说塞到她手里,说是留着家用。

  午膳过后,我还欲与父母闲聊,却见门丁送来一张拜帖。打开一看,原来是县太爷力邀我参加下午的全县推广种植桑树专题会。我一想,这应该是件造福桑梓的好事,有利于树立我在家乡父老面前的良好形象,于是决定参加会议。
  县太爷的车队到我府上,将我接到宽敞明亮的县衙门会议大厅。此次大会规模空前,县衙门十套班子的长官、各乡镇的里正以及各村的村长全都到会,济济一堂。我在台上正中央落座,随手拿起桌上的会议简报一看,着实大吃一惊——
  简报上列出了几个会议主讲人的姓名职务学历。须知大元帝国的高等学历排序从低到高依次是:本客、琐事研究生、博识。而排在首位的谭知县赫然是“博识”出身,紧随其后的几个官员多是“琐事研究生”,最次的也是“本客”。可怜我堂堂王州判与他们一比,倒成了水平最低之人。我取出之前他们递给我的名刺偷眼一看,果然没错,他们的学历都印在名刺上面,只是当时我随手纳入袖中,不曾在意罢了。

  这可就奇了,想我十年寒窗苦读,也未能中举,仍是秀才一个,遑论“本客”、“琐事研究生”之类了,不料家乡的官员居然个个都是拔尖的人物,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看看谭知县虽则养尊处优,实在不像饱读诗书之人,便低声询问。谭知县说是由官府出资,在职攻读获取的文凭。一听这话我越发好奇,身为一方长官,每日除去公务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官场应酬,居然还能腾出这许多时间精力读书,并且毫不费劲地拿到文凭,这种聪明,这般智慧,委实让我惊为天人。
  问有何读书诀窍,谭知县干笑两声,腼腆说道,能干不如巧干,文凭是真的,但并不用花多少时间苦读。只因高等学府只管收银子,尔后只安排先生授了几课,考试也是走走过场。他本人连课去都没去听,全权委托师爷代听代考,只有在颁发文凭之时方才现身。学府方面自是心知肚明,双方各取所需,彼此心照不宣。
  原来如此。耀眼的光环后面,其实隐藏着这般不为人知的秘密。赶明儿回光州后,本官一定也要如法炮制,搞一张“博识”的文凭,还要明目张胆地印在名刺上,反正不花本官一文钱,既是晋级的本钱,又可好好显摆一番,何乐而不为?
  面对台下黑压压一片人群,谭知县郑重宣布会议开始。他拿着师爷写好誊清的稿子,照本宣科,一开口就是种植桑树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我可从未听说大元帝国还有这条国策。
  接着,他又说:“朝廷十分关注“五农”问题,尤其重视如何促使农民增收,这也是各级官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课题。促使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选准增收的项目。X县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本官认为要使农民增收,应当大力推广,甚至强制种植桑树。为此,本官展开了调查与思考。”

  日期:2006-11-23 19:24:59
  抽空在网吧发的,大家多多支持
  谭知县首先分析了桑树的五大生长特性,继而讲了一通种植桑树的实用性、必要性、紧迫性,就是闭口不谈其局限性。只因考虑到各位看官并不指望以种植桑树为生,在此本官就不一一道来。说完这一系列的“性”,他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