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三代皆经商,闲谈未来二十年中国的商机》
第21节

作者: 公子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2-19 13:18:13
  1981年年仅十一岁的王君安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一段《黛玉焚稿》考取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离开家乡嵊县,前往福州开始了她为期五年的学员生涯。这期间,她的艺术天分得到了尹桂芳老师的慧眼垂青,有幸成为尹老师的嫡传第五代弟子。
  19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中再获“金牌奖”。
  1996年王君安赴美国留学。

  2001年取得美国天主教大学经济与金融管理本科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从事金融工作五年。
  2006年重回福建芳华越剧团。 
  ---------------------------------
  这个履历表,在经济论坛的朋友不妨一看。
  日期:2012-12-20 11:13:39

  中国跟美国的竞争,最终是中华文明跟基督教文明的竞争。
  基督教文明有个核心理论,即某些人是上帝优选的,所以,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崇尚 [种族优越论] 的,就是前面有位网友所说的,上帝造人的不同。美国人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英文词汇:美国优越论 (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美国优越论认为,美国是上帝选定的人间之城,美国人是最优越的,所以,他们将美国民主等价值观推销给全世界,是上帝赋予的使命。
  美国人默认的国家读本,第一书是关于罗马帝国建国史的 [埃涅阿斯纪]。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无疑是渴望伟大的,美国以基督教为国教,以罗马帝国为圭臬,因为自身建国只有两百年历史,所以,美国非常渴望将自己同罗马帝国相联系,尽管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但美国自身的真正建国史,是非常平庸的,毫无伟大可言,反而充满了罪恶和卑劣。美洲土地的真正主人,无疑是印第安人。
  所以,第二本美国国家读本,是 [最后的莫西干人]。最后的莫西干人,是以白人优越论的种族主义思想为基调进行描写的书,美国人不得不这样写,否则,欧洲白人作为美洲土地所有权人和美利坚的统治者的地位,就失去了历史合法性。

  诺贝尔奖之所以选择莫言,是因为,莫言的视角,正是 [最后的莫西干人] 的视角,同时也是高行健的视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中国人全盘西化最厉害的时候,以 [河殇] 最盛,[河殇] 的中心就是全面否定中华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出路是蓝色的海洋文明。
  在高行健 200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立即跟上了高行健的视角,这是个什么视角呢?
  欧美人以基督教价值观为核心,基督教思想以两位基督教神学家为基础:奥古斯丁和阿奎那。那么,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奥古斯丁的 [上帝之城]。白人种族主义优越论理论,来自于基督教圣经的上帝选民理论,而奥古斯丁对此进行了阐述。奥古斯丁指出,不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不能称为国家。不信仰基督的民族,都是野蛮民族。
  这样,至今欧美人坚定认为,不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原始的,野蛮的,他们需要反复寻找证据。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高行健和莫言,就是因为二者将中国社会描述为巫祝文化的层次,这让欧美人沾沾自喜,也坚定了他们救赎不信仰基督教民族的决心,
  看到了高行健和莫言,欧美人充满欣喜;
  他们会说,你看你看,地球上确实还存在需要上帝救赎的巫祝原始社会;

  他们彼此交换了眼神,瞧,这些待救赎的中国人啊!
  嗯,对这些野蛮人传福音的光荣任务,又落在了我们身上。
  他们像福克纳一样呐喊:去吧,摩西!
  所以,高行健和莫言,都把三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描绘为一个充满巫术迷信的部落社会。在颁奖典礼上,欧洲人内心充满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认为,他们又救赎了一个不信仰基督教的民族,而高行健和莫言,则认为自己破解了本民族的巫祝力量;莫言坚持打领带,自然是坚定的,光荣正确的认为,中国社会确实是巫族原始社会,因此,作为作家,有义务提升这个民族的文明层次。
  中国无论是历史还是地理,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社会的尺度。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社会中,无疑会有偏僻少数民族的部落社会,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无疑跟现代文明相距甚远。但他们显然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小的角落。

  我当然不是说,高行健不能写少数民族,莫言不能写高密,不能写巫术社会。作家当然可以。但是,你要非常小心,不要去碰触你不了解的民族心灵的地雷。
  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就会对他们有足够尊重。但如果你以上帝视角,去怜悯同情他们,试图救赎他们时,你立即陷入了心灵的卑劣,就像最后的莫西干人的卑劣。作者不过是想证明自己高贵和优越感的存在,我们从库伯身上,最终读出白人的种族优越感。
  所有的作家最终都会明白,人最终都是彼此无法理解的。在你心中,无论你认为其他民族和人是高尚,还是卑劣,作家的审判,最终都是庸俗而卑劣的,这是库珀的失败,也是莫言的失败,更是诺贝尔奖的失败。
  所以,当莫言们在瑞典国王大厅举起洋酒庆贺时,不知道他们是否理解,他们不过是在演出一场心灵的独角戏?当他们庆贺一个黄皮肤的故事,而 13 亿黄皮肤没有人能理解时,是否能明白,他们自己,才是别人的故事?
  很多年后,历史将以巨大的同情,怜悯诺贝尔奖组织,高行健和莫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