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手艺人——销售技艺是怎样炼成的》
第31节作者:
万里风行 日期:2011-06-13 16:54:52
销售基本功之交流务实篇:
第二项“听”
哪个基本功能最准确判断一个销售人员交流能力?
“听”的能力。
能“观”的人不等于交流能力强,会“问”的人不等于交流能力强,善“谈”的人也不等于交流能力强。而交流能力强的人一定长于“倾听”。
现在这个世界太匆忙,我们早已没有时间倾听别人的声音,更别说倾听别人的内心。我们聚会也好,聊天也好,想的都是要说什么事,要做什么事,至于倾听,对不起,这个事情不在我们的时间表里。
但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必须学会倾听,必须善于倾听。
因为最有效的沟通不是把自己的产品介绍完美,不是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不是把要询问的问题问清楚完整,而是能倾听客户,在倾听中让客户尽兴表达,在倾听中得到种种信息。
有的XDJM会问,不就是听吗,这谁不会?
可惜的就是会倾听的人寥寥无几,会倾听的销售人员也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找机会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了解对方,采集对方说话内容的有效信息。
如果从有效交流的目的来评判,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方式是错误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就会带来种种问题,比如根本没有耐心听完客户的谈话,总是打断对方发言,急于表达自己观点,对客户的疑虑急于争论,否定客户的观点和理论。
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即使你把你所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把你的客户说得哑口无言,但效果呢?辩论你赢了,口才你赢了,但单子你丢了。“赢了世界丢了你”啊。
日期:2011-06-13 16:56:00
销售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个就是采集有效的信息啊,然后制定解决方案,我们制定解决方案的十大原则之二就是后发制人(先诊断后开药方),观、听、问、谈的目的无不在此,所以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不要急于说服客户,先倾听客户所说,先弄清楚情况再出手;
第二个是拉进和客户的关系,取得客户的信任感,这更加要求销售人员理解客户的想法,理解客户的情感,理解客户的需求,而这些都要求多听,而不是你多说,不要把位置颠倒了。而且人与人关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客户取得你认同的时候,你也就成功拉进与其的关系,客户对你的认同感也随之加强;
第三个是让客户肯定你的解决方案,赢得单子,客户肯定你的解决方案的前提是你能真正掌握客户的需求,而真正掌握客户需求,也是要求你多观多听多问然后才是多谈。这个顺序不要错了,不要“下车伊始,哇哩哇啦”。这种官僚主义要不得啊。
日期:2011-06-13 16:57:32
那有效的“倾听”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点是基础要求也是很难做到的,集中精力去“听”。
为什么集中精力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呢?首先我们往往听对方一开口,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对方怎么想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明了对方意思的时候就要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人的本能反应,所以在没有经过训练或者有意识去做的话,是很难做到的;其次我们听客户说话的时候,马上会在心里琢磨怎么应对,这样也很难集中起精力来。
有XDJM们说,如果听一句,反映出来三句;听着对方说话就把对策琢磨出来不是挺好?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不集中精力“倾听”,对方说话的信息很有可能被遗漏掉,而且你听一句,反映出来三句的时候,很多都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客户说的内容很可能和你先入为主的判断是有出入的。历史上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小聪明会害死人的啊。
某次聚会,朋友们畅谈江湖逸事,席间某人讲了一个小故事:某公司品牌在行业内名列三甲,而此公司市场推广投入较多,展会啊,学术会啊,高端论坛会议啊,这些举动很能吸引一些客户。某个客户在展会上参观此公司产品,较满意,而某人趁热打铁,当夜就请客户吃饭沟通感情,气氛愉快,客户也爽快地表示,他对该公司产品很满意,几个月后的招标的要求他就按照该公司产品的参数来做。某人颇感惊喜,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该客户也很满意。期间,沟通畅通,变数都在可控范围内,到招标前几天,某人赶到客户所在地,再请出来,客户表示这个单子还会招该公司产品,但属于义务帮忙,别的事情就不要提了。话没说完,某人心内暗笑,这些做婊子还立牌坊的套路太常见了,于是说您不用多说了,我都知道该怎么办。吃罢分手时,他拿出“礼品”塞给客户,客户很坚定地说,说过帮忙就是帮忙,不要整这些东西。某人还是坚持要给,推来推去的结果,客户把“礼品”扔出包厢,拂袖而去。某人沮丧之余,想这个世界啥时候变化成这样了?第二天赶紧去客户单位扫了一圈才知道,客户单位这几个月一把手刚被双开,正在追究刑事责任阶段,而此敏感时期,他的举动无异让客户引火上身。后来单子还是拿下了,但和该客户关系极其尴尬,所以此单在验收环节和回款环节上都不尽如人意。
席间此友感叹,从此以后,不敢再自作聪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