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10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肃顺等人护送着咸丰帝的灵柩浩浩荡荡地开始赶往京城时,一场不动声色的夺权政变就开始上演了。肃顺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可他却没有察觉。他对自己太自信了,低估了孤儿寡母的能量,必将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联合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䜣、手握京畿重兵的胜保、僧格林沁等人,成功发动政变,将八名顾命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接着,慈禧为载淳举行登极大典,改明年为同治元年,任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主持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时,慈禧正式开始垂帘听政,实际上控制了国家大权。
  这次政变,因为发生在北京,被称为“北京政变”;又因为载淳登基后拟定年号为“祺祥”,史称“祺祥政变”;还因为这一年为辛酉年,所以又被称为“辛酉政变”。
  不管怎么说,慈禧和恭亲王没费一兵一卒就赢得了这场政变的胜利。慈禧成功了,她夺得了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收拾咸丰帝留下的烂摊子,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
  眼下,各地农民起义如割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绵绵不断。还有,虎视眈眈的列强,也对大清这块肥肉垂涎三尺。要想解决这内忧外患的问题,必须要有一支军事过硬,敢打敢拼的军队。放眼天下,只有曾国藩的湘军了。

  所以,为了稳定局面,彻底打败太平天国,慈禧大量启用汉族官员,并让他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特任命曾国藩统辖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并节制自巡抚、提镇以下各员。
  有史以来,清廷从来没有给予地方官以节制四省军事的大权,如今破例,也是万不得已。
  就这样,曾国藩的春天来了,李鸿章应该也会跟着沾光吧。
  日期:2012-06-01 09:22:20
  42.绝不让不让良机溜走
  咸丰帝虽然驾崩了,湘军的攻势却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拿下安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1861年9月5日,曾国荃所部湘军终于攻陷了安庆,在争夺安庆一战中死伤了三万多名太平军,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争肯定要死人,但城内一万多太平军都已经投降,结果还是被湘军全部杀害了。

  优待俘虏、缴枪不杀,这是战争中大家应该遵守的规则,也是一支仁义之师所应该做到的。但在曾国藩的心目中,他宁愿斩草除根,也不愿意优待俘虏,因为这种方法省事又实用。这是一条反动逻辑,曾国藩还让别人也接受他的逻辑。
  所以,安庆沦陷后,曾国荃就杀光了守卫安庆城的太平军,曾国藩不仅不制止这种行为,还兴高采烈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朝廷。
  曾国藩不仅对部下虐杀俘虏的残忍行为视而不见,对部下的抢掠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说,攻下安庆城后,曾国荃便把一船的战利品运回到了湖南老家。
  所以,安庆城真正被洗劫一空,变成了一座死城。
  对于曾国藩的这种逻辑,李鸿章实在是不敢苟同,但也没有全盘否认。

  攻陷安庆后,李鸿章随同曾国藩从东流进驻该城,开始商讨进军天京和进攻太平军的计划。虽然湘军攻势很猛,但太平军也没有坐以待毙,在安庆失守后,采取西线防御、东线进攻的战略,击溃东线清军,连克浙东、浙西大部分地区,直捣杭州,威逼上海,试图把富饶的苏浙变成太平天国的战略基地。
  对于湘军来说,若想攻下天京,就必须派遣劲旅分别进驻苏、浙,否则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但战线太长,湘军的力量已经显然达不到这种要求,所以弥补湘军力量不足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曾国藩开始酝酿编练淮勇。
  日期:2012-06-01 11:06:19
  43.
  此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面临太平军的严重威胁。面对太平军的凌厉 攻势,上海官绅惶惶不可终日,一面倡议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 建立中外会防局;一面派代表到安庆向曾国藩寻求救兵。
  毕竟,在这乱世中,只有枪杆子才最好说话。
  此时的上海作为财富中坚之地,早已开埠,“十里洋场”富庶繁华,有“天下膏腴”之称。如果派兵援助上海,既能控制饷源重地上海,保证每月可得白银10万两济军,又能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迫使太平军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

  这可谓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但正在倾尽全力围攻天京的曾国藩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去解救上海之危。虽然他想得到那丰厚的回报,但的确是无能为力,于是便拒绝了这份乞求。
  既然曾国藩这里行不通,只好找别人去说服曾国藩向上海派援兵,这种迂回策略一向都很好使。很自然,作为曾国藩身边的红人,李鸿章进入了上海乡绅代表的眼中,他们便苦口婆心地对李鸿章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让他去说服曾国藩往上海派援兵。
  这是个机会,如果能派李鸿章前去上海,那么,他就实现了自己借鸡生蛋的目的,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变身。
  不能坐失良机,于是,李鸿章欣然前往曾国藩的营帐。
  “恩师,上海丢不起啊。”
  “当然。”
  “向上海派援兵吧。”
  “拿什么派?你手上有兵吗?”
  “可以征兵啊,利用两淮风气刚劲,编练淮勇,完全可行。”

  曾国藩还在犹豫,因为他的目标是天京,上海的丢失与否是次要考虑的问题。
  “没有到过上海的人,想象不到上海的繁华,如果这样一个繁华之地被太平军占领,他们就会得到数不尽的粮饷,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无疑增加了湘军攻克天京的难度。”
  在李鸿章的劝说下,曾国藩最终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同意了援救上海。
  日期:2012-06-02 13:14:42
  44.编练淮军
  既然确定了援沪,那么,在领兵援沪的人选问题上就要作周密安排。本来,李鸿章以为这个人选非他莫属,因为曾国藩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大将可派了。

  但经过慎重考虑后,曾国藩却倾向于以曾国荃为主帅,李鸿章只不过是当个副手而已。
  这无疑犹如一记闷棍打在李鸿章头上一样,满眼冒星星的他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我难道天生就是当副手的命吗?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把手呢?
  我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湘军燃烧着我的精血,没有一句怨言,但怎么就得不到我所期望的回报呢?
  无语了,彻底无语了。

  就在李鸿章万分失落和无奈之际,一封信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封信来自曾国荃,写给曾国藩,内容很明确:拒绝援沪。
  曾国藩很生气,但对这个弟弟也无可奈何,他知道曾国荃一心要争夺攻克“天京”的头功,所以对率兵援救上海百般不满,采取种种手段违抗命令。
  当得知这个消息后,李鸿章乐了。看来,老天还是很眷顾自己的。
  李鸿章知道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既然曾国荃撂挑子了,曾国藩只好把领兵援沪的重任交给了李鸿章,还拍着我的肩膀说:

  “少荃去,我高枕无忧了。只是少了一臂膀相助,这可如何是好?”
  “恩师放心,我定当不辜负重托。”
  既然援沪势在必行,手里又没有可供调遣的多余军队,那么,组建新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于是,李鸿章被派到故乡庐州所在地的皖北征募一支新军队——淮军,然后到安庆训练。
  编练新军,独当一面,这是李鸿章梦寐以求的差事,如今变成了现实,他有一种找不到北的感觉。

  日期:2012-06-04 10:16:46
  45.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能否立足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李鸿章一面踌躇满志,一面又免不了忧心忡忡。
  好在,招募淮勇是秉承曾国藩意旨,有曾国藩做靠山和后盾,没什么可惧的。

  如今,兵荒马乱,各地都在招募新兵补充因为战斗造成的减员,所以,招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和太平军作战,必须有足够强的战斗力,否则只能当炮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