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3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高墙之内的李鸿章也向往着上战场一搏。此时,他正面临三年一次的京察。
  京察是朝廷对所有京官的政绩考察,京官的升降调补,都在京察后办理。细细算来,李鸿章考中进士留京后,在翰林院起早贪黑干了三年,按理说,今年应该官升一级。
  但职位有限,一部分人注定会被淘汰出局,大部分人原地不动,只有极个别幸运儿才能往前挪动一步。当然,首先你的关系要硬,其次,你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两把刷子。
  官场的竞争向来都非常残酷,像李鸿章这样的小京官,如果没有特殊的机遇,很难引起朝廷的注意。
  日期:2012-05-10 09:45:09

  9.
  现在,机会来了。
  在京城,有一个叫吕贤基的安徽老乡,他是旌德人,以翰林院编修改御史,累转工部左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
  因为有老乡这层关系,又是官场上的前辈,所以李鸿章经常去吕府串门扯扯淡、拉拉关系。
  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昌顺江东下,攻占安徽省城安庆,杀死安徽巡抚。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李鸿章正在琉璃厂的书肆买书。
  靠,都打到老家了,还看个狗屁书。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李鸿章连忙去找吕贤基想对策。
  “安庆丢了,巡抚也被杀了。”

  “情况不妙啊。”
  “身为臣子,应该为皇上分忧。”
  “有什么好办法吗?”
  “大人应该上书朝廷,调派人马夺回江淮战略要地。毕竟,江河沿岸,当是官军防剿的重点。”
  “有战略眼光,虽然我已经年老,但也要在这种危急时刻向皇上表一表心迹。官军尚且不敌太平军,相信皇上不会派我这把老骨头去前线的。”

  李鸿章听出来了,吕大人不过是想向皇上表一下忠心而已,并没有上战场的意图。这就是官场,说出的话未必都是真话,在适当的时候说一些违心的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往上爬。
  李鸿章又学了一招。
  “少荃啊,你文笔好,就代我执笔奏折吧。”
  “好的。”
  回到住处后,李鸿章忙了一个通宵起草奏稿,将代写的奏折写完。第二天一早,就把折子递进宫去了。

  日期:2012-05-10 12:11:01
  10.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完了,毕竟,在这种时候拍马屁的人多了,一个奏折也不会显山露水的,结果却出事了。
  咸丰帝看过奏折后,命吕贤基担任安徽团练大臣。这个任命如晴天霹雳般让吕贤基一时失去了知觉,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因为他没想到咸丰帝会直接派他到前线。
  本来是拍马屁的假话,却被当真了。这就是官场,真亦假,假亦真,搞不好就会把自己搭进去。
  吕贤基已经52岁了,再在工部干几年,就该光荣退休了。他为人严厉刚毅,力崇程朱理学,是一位中规中矩的封建官僚。本以为写个折子,说几句大话,伤不到别人,也不碍国体。没想到却真要去办团练,带兵打仗。投笔从戎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如今赶上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但他深知太平军不是吃素的,这次回籍办理团练防剿艰险异常,没准就会丢了性命。所以在和老母告别时,悲痛欲绝,痛哭得都站不起来了,全家人一时如丧考妣。
  派吕贤基到前线是李鸿章没有想到的,难道是奏折写得太好了?还是咸丰帝疾病乱投医呢?李鸿章一头雾水,这皇帝的心思真是臣子揣摩不透的。
  吕贤基哭得如此惊天动地也是李鸿章没有想到的,他决定前去安慰一番。
  到了吕府,李鸿章还没来得及开口,吕贤基就对他吼道:“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结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为由,奏请随营帮办一切。
  就这样,李鸿章不仅碰了一鼻子灰,还被一块儿拖下水了。

  日期:2012-05-11 09:28:27
  11血债就要血还
  不久,李鸿章遵照清廷意旨,毅然离别翰林院,随同吕贤基星夜就道,奔赴安徽,从此开始了“宛转随人盖九年”的坎坷历程。
  为了稳定安徽局势,咸丰帝同时还派李嘉端为巡抚,命周天爵以兵部侍郎衔办理防剿事宜。咸丰帝想依靠这三位大员为大清争回一点儿面子。
  但随同吕贤基赴皖的袁甲三却上疏断言这三位大员难以担负稳定安徽局势的重任。他认为:周天爵是一位体弱多病的八旬老翁,遇到急事就立刻呕血,而且他只注意淮北,难以兼顾淮南态势;吕贤基虽然一片热肠,但只是书生谈兵;李嘉端做事欠考虑,难以顾及周全。
  再说,一省之中,三帅并立,头儿多了就容易乱,再加上兵力单薄,全省能够动用的兵 员数额不过4000多人,而安徽门户太多,很难收拾好这个乱摊子。
  袁甲三的分析,客观中肯。因为当时安徽外有太平天国的威胁;内有以捻党为主体的群众反抗斗争。如果没有一个强硬派来掌舵,很难控制局面。
  事实的确是这样。

  当时,安徽的阶级斗争异常尖锐激烈,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地主士绅们纷纷举办团练, 站到太平军和捻军的对立面。其中以凶悍著名的有:桐城马三俊、吴长庆父子;合肥张树声、张树栅兄弟,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等等。这些团练头子们互不统属,彼此间的矛盾斗争非常突出,有的练团甚至草菅人命,抢夺民财,焚掠村庄,和土匪没什么区别。 

  这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多了,所以,李鸿章这次的回乡之路并不平坦,完全找不到衣锦还乡的感觉。
  当回到庐州时,昔日的诗情画意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战争过后的满目疮痍,更让李鸿章心痛的是家乡磨店也被太平军占领了。
  李鸿章暗暗发誓:血债就要血还,谁不让我好过,我就不会让谁活得痛快。
  日期:2012-05-11 10:08:32
  12.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血气方刚的李鸿章想大显身手,但自己无兵、无饷,也无权,只是一个拿笔杆子的儒生,而且对军事一窍不通,只好先入署理安徽巡抚周天爵之幕。让人比较欣慰的是,在庐州招兵买马,筹备与太平军的战斗工作非常顺利,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民团队伍,这样的好开局真是出乎李鸿章的意料。
  此时,由于太平天国忙着巩固南京外围阵地,还没有派兵北伐、西征。所以,安徽境内的捻军成为抗清的主力。于是,李鸿章追随周天爵把刀锋指向了皖北捻军。
  虽然手里有了民团队伍,不过,是骡子是马,要拉出去溜溜才见分晓。所以到战场上会一会活动猖獗的捻军,提高一下民团的战斗力,显得非常有必要。
  在与捻军的战斗中,有两次较大的战役值得一提。
  一次是镇压定远陆遐龄起义。

  生于1803年的陆遐龄又名侠林,是原定远县荒沛桥乡棋杆村(今属长丰县)人,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他青年习武,为人义气,乐助好施,在当地有不小的影响。后来,因为械斗杀人,被关进省安庆监狱。1853 年2月太平军首克安庆,把他从监狱中救了出来,并派他返回定远组织群众响应太平军起义。
  大约在3月上旬,陆遐龄聚众乡里,揭杆起义,率众万余人,公开打着洪天王旗号,扒官仓救百姓,抗官兵。这一事件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震动了朝廷。
  虽然定远知县督兵镇压,但两战两败,而城内的团练,更是把打仗当做儿戏,甚至公然乘机当渔翁获利。
  日期:2012-05-11 10:31:19
  13.
  为了遏制起义军的发展势头,周天爵调兵遣将,开始在定远荒陂桥、寿州东乡等地围攻堵截起义军。李鸿章也随同督团参战。
  结果,4月中旬,清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周天爵诱捕并杀害了陆遐龄父子。据说这次胜利是清军在安徽的首场胜仗。所以,这次进剿胜利后,李鸿章因功被周天爵奏请清廷赏六品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