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第16节作者:
乱世华尔街 日期:2011-05-23 11:52:00
今天有点晚了,各位的帖子明天再回吧。 在这几天的讨论中我发现,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是极为重要但又时常被忽视的问题。 平时我们一般比较注重研究赚钱的招数。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另外一半是:机会来了,你怎么押注,又如何止损?我正好在博客上写一个“赌博与投资”系列文章探讨这个问题,分享一下今天刚完成的一篇:
赌博与投资系列之八:利弗莫尔败走麦城
在凯利公式问世16年前的1940年11月28日,一位曾经威震华尔街的独行侠在纽约沃尔道夫饭店的衣帽间里拔出了手枪,他匆匆给妻子留下了一张便条:“...我已厌倦了战斗...这是唯一的解脱。”然后饮弹自尽。
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不朽名著《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主人公,就这样悲凉地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如果你还没看过《股票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我强烈建议补上这一课。 不少世界级的对冲基金经理都极为推崇此书。 跟随主人公的人生起伏,你可以领略百余年前纷乱而又生机勃勃的美国金融市场的风貌,并惊诧于世间竟有利弗莫尔这般奇才。 他身处“原始时代”,居然总结出了许多现代投资者奉为经典的规律:诸如赚钱时才可加码,亏钱时应当止损,不要轻信他人观点或所谓“内幕消息”,以及一套完整的“坐庄”手法。 更令人叹服的是,利弗莫尔不但是理论家,而且是实践家。 他的交易人生几起几落,从白手起家到1907年时的数百万美元身价,再到1929年时的1亿美元身价! 那时汽车才卖几百美元一辆,利弗莫尔完全靠交易赚到的1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亿美元以上!
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奇才后来却在市场上尽失巨额财富,最后演出了本文开始时那悲凉的一幕。利弗莫尔是怎么走的麦城呢? 文献并无具体记载,但如果仔细分析他的交易习惯,就不难发现蛛丝马迹。
欢迎继续阅读:http://blog.sina.com/yuyang2020
日期:2011-05-24 11:24:00
关于“对冲+杠杆”,还想再补充说明几句。 这其实反映了投资交易模式的演进,跟杜邦公式是一个意思。大家投资都是为了赚钱,追求的是资产回报率。比如说目标是30%。
最简单的办法:散户说了,我得找个一年能涨30%的股票。问题是涨的快的股票一般风险也大,能涨30%的跌起来也快。 职业玩家受不了这个,于是就对冲,回报和风险都降下来了,夏普比率提高了,很好,但问题也来了,你怎么达到30%呢? 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从时间上找齐。不停的交易,每次只赚0.001%,一年也能积攒个百分之几十。 这就是高频交易,适合股票、外汇、利率期货等高流动性产品。
但债券、房地产这类低流动性产品,你没法高频交易,怎么办呢?蒋委员长的抗战策略,以“空间”代替“时间”,用高倍财务杠杆,也给你搞出百分之几十回报。 这就是“对冲+杠杆”的意思,风险不控制住,你没法加大杠杆。
这个策略听起来很美,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很赚钱,但后来大家都玩儿,就玩儿出了一个练门:全都借钱用杠杆。 欠账的人最怕什么? 债主讨债。 金融市场的债主们何时集体讨债? 危机时。 所以每逢危机,流动性减弱,“对冲+杠杆”派选手们就会出事,LTCM如是,次贷危机也如是。 《乱世华尔街》中讲的就有这层意思。
日期:2011-05-24 11:55:45
%7.连环计 (2)
2007年年初,关于次贷信用违约比例上升的消息渐渐多了起来。2月,汇丰银行宣布,将次贷资产价格减记 (write down) 105亿美元,遭受巨额损失的美国子公司是汇丰在2002年收购的家庭信贷公司 (Household Finance Corp.)。外国银行想真正打入美国市场,通常需要并购美国本土金融机构,汇丰收购家庭信贷公司一案当年曾广受好评,然而主营次贷业务的家庭信贷公司却最终给汇丰带来巨大损失。
3月,次贷发放市场居第二位的新世纪房贷公司 (New Century Financial Co.) 因欺诈行为遭到司法部门调查,股价暴跌。像新世纪这样的房贷公司是次贷产业链上负责“销售”的一环,它们的生意是鼓动客户借次贷买房,然后将这些次贷卖给“上线”的投资银行,用做生产打包债券的“原料”,投行则给房贷公司提供用于贷款周转的资金。一般售出的次贷都包含有一定时间以内出现信用问题由房贷公司“包赔”的规定,所以按理房贷公司应该对借贷者严格审查,尽量降低信用风险,这种经过正常审核的次贷并不一定就是“次品”,因为较高的利息应该能弥补较高的风险。但是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投行对次贷原料需求越来越大,利益驱使下房贷公司的借贷标准也越来越松,各式各样不查信用记录、甚至虚报收入的“骗子贷款”曾出不穷。这些问题在房价上涨的时候并不突出,即使贷款违约,坚挺的房价也能保证投资者不受大损失。 然而当房价开始回落的时候,原本掩盖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了。
新世纪公司所在的加州是房地产泡沫最大、次贷比例最高、房价最先反转的地区之一。 曾经借助加州次贷市场一飞冲天的新世纪公司也因此最先由于次贷违约率增加出现亏损和资金困难。投行见势不妙,停止向该公司提供资金。消息传出,市值曾达近20亿美元的新世纪公司股价暴跌,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资金链被掐断的新世纪公司只能申请破产保护。
面对持续不断的次贷问题,资本市场似乎并未显得特别在意。新世纪公司和汇丰旗下的家庭信贷公司只能算华尔街的外围,它们的严重亏损并没有触及到银行体系的核心。 一种“次贷市场规模不大,次贷问题影响有限”的论调一时成为主流观点,这与1998年俄国债券危机初发时金融界的自我安慰之辞何其相像!的确,2007年初次贷的总量在13000亿美元左右,只占美国房贷市场的约八分之一,不到股市总值的十分之一,而且出现问题的次贷只是一部分,造成的直接损失预计比网络泡沫破裂小得多,这些风险又分散在全世界投资者的手中……次贷这点小风波对庞大的金融战船连锁阵来说,应该只是“晃悠”几下而已。
上节讨论过,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的流动性减少是引起房价下跌、进而引发次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流动性的退潮并不是均匀的,投资者从次贷市场撤出的资金被转向别处,反而使得能源、新兴国家等热门市场短期内出现了流动性潮水上涨的趋势。 因此2007年上半年的国际金融市场令人眼花缭乱,好像机遇与风险并存,房贷相关领域的投资者确有撤退迹象,但另外一些市场的投资者风险胃口还在增加,杠杆还在提高,这期间的几宗大型杠杆收购案似乎提醒着人们金融盛世还在继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