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向左,职场向右》
第8节

作者: 天使果冻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主任,不是怕不怕的问题,我一分钱都不会多要,只要求按照法律办事。这是我第一份工作,工资多少我不在乎,在乎的是意义,你懂吗?”
  “你第几份工作关我什么事情??反正,我们是不会给你发工资的。”
  “张主任,你不要话说得太绝。这几天的报纸你看了吧,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在严肃查处欠薪问题。你们要是不按法律解决,我就曝光你们违规、承包办杂志的事情!”
  “有种你就试试看……”

  没听完他的话,我就挂了。
  过了1个小时,手机响了,显示的是杂志社的号码。按下接通,传来人事部美女的声音:
  “果冻啊,你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报告了黄总,他考虑了一下,工资我们会给,一共是671.5元,下周一上班时间你来领吧。”
  “好的,谢谢!”
  当周一上午,我从财务那里领来671.5元时,百感交集。临走时,还不忘狠狠地白了老魏一眼,嘟哝了一声:去你娘的……
  第一份工作和671.5元工资,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和产生了。

  当我回首这些事情时,总是觉得自己当时太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如果我能容忍一下,完全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来处理矛盾。
  (未完待续)
  日期:2006-10-27 13:09:26
  (九)人需要有荣辱心和良知感
  或许是人才市场那次投递简历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也许是那次看到简历被扔进垃圾桶,我也一直不愿意很花心思去做简历。
  所以,我很喜欢用网络求职的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说在我毕业后的前一年半,只要有面试的机会,我从来没有失败过。
  那么多面试成功,我觉得没有什么秘诀。我的实力(如果算的话)都摆在那里,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秘诀,我觉得那就是坦率和真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面试官大多数是30~40岁的人,越是大型公司越是知名公司几乎都是这个规律。我们必须熟悉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和他们的心理特征。面试的时候,你必须展现你最真实的一面,无需夸大,情到浓处神色自流,如能做到尽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那最好不过。
  如果他们问我写作能力,我会老实地说,我每天码字的数量不会低于2500,而且至少一半够得上发表的水平。不信?我可以给你们展示我发表的大大小小的作品。
  如果他们问我,能不能吃苦?我会真实地告诉他们:在2003年非典最严重时,每个周末早上6点,东州市512路公共汽车的第一班,看到的两个戴口罩的人必定有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司机,我必须靠做家教养活自己。
  还有,为了生存,春节回老家,大年三十傍晚还坐在网吧里写稿的人,是我。
  如果他们问我,有什么理想?我不会迎合他们说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很好的***,我会说:上大学之后,我做一名经济学一流学者的渴望,从来没变过。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到校园,那才是我的根。
  如果他们问我缺点,我也会不隐瞒,我这人有点敏感,有些内向,但是,我现在坐在这里,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我的意思,说明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不断改善自己的计划收到了效果。
  ……
  我不是很牛的人,并不聪明,某种程度上我很笨,但我深信勤能补拙。当年开始写稿,一个月写三十篇,只能发表一篇。我没有放弃,一部分是因为我必须靠那个生存;另一方面是觉得笨鸟先飞,迟早都可以和别人占到同一起跑线或齐头并进。

  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是专家、官员、富豪一类的牛人,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藏着你没看见的成功基因——那就是勤奋。
  如果哪一天,有人告诉你,他不勤奋就取得成功,只有以下几种可能:他扯淡、他有病或者是他走运(比如买彩票)。
  离开《东州新闻周刊》,我很快又找到了一份工作。
  条件算是优厚: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单休,包三餐伙食和住宿,每人配备一部IBM手提电脑,基本工资2000元/月,绩效工资另计,试用期三个月。
  插一句,很多网友跟贴说“工资”的事情,并且满是义愤填膺。我找工作,没有很在意这方面的事情,只是觉得刚毕业出来,积累经验放在第一位,工资够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再顺便说一下,毕业前半年,我在校的时候,每个月的稿费就不下4000了。不要问我为什么不自己做,反而去打工?我这篇小说的题目中的“理想”,可以诠释一切。人在群体环境中,懂得团队合作分享成功喜悦,那才是我所要的。

  回到正题,这此我签约的是一家外资经营的出版机构,它跟中国很多优秀出版社有合作的关系,比如说中信出版社、万卷出版社、东州人民出版社等等。我们的工作就是,协助领导进行书籍内容的编纂。
  与我同时去的还有一位从河北来的同龄哥们——发哥,他擅长写营销而且是长篇大论,在《销售与市场》等知名杂志发表过不少,在这家出版社工作的日子里,能跟他交流扯淡,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工作是很复杂也很简单的,领导确定选题,我们写提纲、然后开始撰写。每天专心致志地修改每一章节,最后交差,收钱。
  在第一个月里,我和发哥各写一部,我写的是企业领导人接班题材,他写的是批判麦肯锡。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为了如何把书写好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来,就凑在一起抽闷烟。我的进度比较快,一个月下来,已完成12万字,而发哥比较惨,只有6万多字。
  发哥告诉我:麦肯锡已经做到世界一流,违心去批判它,是要把自己的名声搞臭的……他那番话,我到现在都记得,一个年轻人,可以什么都不要,但是羞耻之心是不可以不要的。
  我和发哥同住在一间宿舍,两个人躺在床上睡不着,就把大学四年发生的芝麻事,来来回回说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听见另一方打呼噜才作罢。
  第一个月的考核很快就来了,我们胆颤心惊地把作品雏形交上去。
  主管Wenson也是个年轻人,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曾经得过香港某论坛的大奖,顿时身价备涨,据说已经拿到2万的月薪。
  Wenson批评我们:进度太慢!我和发哥不敢说话,愣着,看他。

  “现在的畅销书,出版速度一定要快!抢的就是速度,你们明白吗?” Wenson转着笔头说。
  “不明白”,发哥回了一句。当时,我又想笑又不敢。
  “你做批判麦肯锡,这是一个多么火热的题材?我们就要批判权威,越是这样越有噱头,读者越是愿意购买。还有你,做企业领导者接班,很热的话题,中国的民营企业都走到接班的关头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